《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原文】
三年春〔1〕,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2〕。〔一〕毒闻之,弃武阳还〔3〕。太祖要击眭固〔4〕,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5〕,皆大破之。〔二〕
【注释】
〔1〕三年:初平三年(公元 192)。
〔2〕本屯:大本营。
〔3〕武阳:即东武阳。
〔4〕要(yāo)击:半路截击。
〔5〕匈奴:北方少数族名。东汉时匈奴分化为南北二部。这里指移居塞内的南匈奴。于夫罗就是南匈奴的首领。内黄: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内黄县西。
【裴注】
〔一〕《魏书》曰:“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太祖曰:‘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淄。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遂乃行。”
〔二〕《魏书》曰:“于夫罗者,南单于子也。中平中,发匈奴兵,于夫罗率以助汉。会本国反,杀南单于,于夫罗遂将其众留中国。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