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恪乞率众佃庐江皖口〔1〕。因轻兵袭舒〔2〕,掩得其民而还;复远遣斥候〔3〕,观相径要〔4〕,欲图寿春。权以为不可。
赤乌中,魏司马宣王谋欲攻恪〔5〕;权方发兵应之,望气者以为不利〔6〕,于是徙恪屯于柴桑。
与丞相陆逊书曰:
杨敬叔传述清论〔7〕,以为:“方今人物凋尽〔8〕,守德业者不能复几〔9〕;宜相左右〔10〕,更为辅车〔11〕;上熙国事〔12〕,下相珍惜。又疾世俗好相谤毁,使已成之器,中有损累;将进之徒,意不欢笑。”闻此喟然,诚独击节〔13〕。
愚以为君子不求备于一人。自孔氏门徒大数三千〔14〕,其见异者七十二人〔15〕;至于子张、子路、子贡等七十之徒〔16〕,亚圣之德〔17〕,然犹各有所短,“师辟由喭”、“赐不受命”〔18〕。岂况下此,而无所阙〔19〕?且仲尼不以数子之不备而引以为友,不以人所短弃其所长也。
加以当今取士,宜宽于往古。何者?时务纵横〔20〕,而善人单少;国家职司,常苦不充。苟令性不邪恶〔21〕,志在陈力;便可奖就,骋其所任。若于小小宜适、私行不足〔22〕,皆宜阔略〔23〕,不足缕责〔24〕。且士诚不可纤论苛克〔25〕,苛克则彼贤圣犹将不全。况其出入者邪〔26〕?故曰以道望人则难,以人望人则易,贤愚可知。
自汉末以来,中国士大夫如许子将辈〔27〕,所以更相谤讪,或至于祸;原其本起,非为大雠;惟坐克己不能尽如礼,而责人专以正义。夫〔克〕己不如礼,则人不服;责人以正义,则人不堪。内不服其行,外不堪其责,则不得不相怨;相怨一生,则小人得容其间;得容其间,则三至之言〔28〕,浸润之谮,纷错交至;虽使至明至亲者处之,犹难以自定。况已为隙,且未能明者乎?是故张、陈至于血刃〔29〕,萧、朱不终其好〔30〕:本由于此而已。夫不舍小过,纤微相责;久乃至于家户为怨,一国无复全行之士也〔31〕。
恪知逊以此嫌己,故遂广其理而赞其旨也。会逊卒,恪迁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
【注释】
〔1〕佃:屯田。皖口:地名。在今安徽安庆市。
〔2〕舒:县名。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
〔3〕斥候:侦察兵。
〔4〕观相:观察。
〔5〕司马宣王:即司马懿。其子司马昭为晋王时,追谥他为宣王。
〔6〕望气者:观望云气以预测吉凶的人。
〔7〕传(chuán)述:转述。清论:指陆逊的言论。
〔8〕凋尽:死亡将尽。
〔9〕不能复几:不会再有多少了。
〔10〕左右:帮助。
〔11〕辅车:颊骨与下牙骨。用来比喻相互依存的关系。
〔12〕熙:兴隆。
〔13〕击节:用手打节拍。类似现今的鼓掌。表示赞赏。
〔14〕大数三千:相传孔子教授的弟子累计有三千人,其中身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优秀学生有七十二人。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15〕见异者:受到特别器重者。
〔16〕子张:即颛孙师(前 503—?)。字子张。陈国人。子路:即仲由(前 542—前 480)。字子路。卞(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人。子贡:即端木赐(前 520—?)。字子贡。以上三人传均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17〕亚圣:仅次于圣人(孔子)。
〔18〕师辟由喭(yàn):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赐不受命:端木赐不接受(孔子的)教命。以上两句都是《论语·先进》中的话。
〔19〕下此:比这些人低下。
〔20〕纵横:指交错繁杂。
〔21〕苟令:假使。
〔22〕宜适:合宜的举止仪态。私行:个人品行。
〔23〕阔略:宽容。
〔24〕缕责:一一苛求。
〔25〕纤论:过细评论。
〔26〕出入:指与圣贤比起来有差距。
〔27〕中国:中原。许子将:即许劭(公元 150—195)。字子将。汝南郡干舆(今河南平舆县西北)人。与堂兄许靖齐名,都擅长品评人物。每个月更换被评论的对象,当时称之为“汝南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传见《后汉书》卷六十八。
〔28〕三至之言:指谣言。有人向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她不信。连着三个人来说,她就信以为真。见《史记》卷七十一《甘茂列传》。
〔29〕张:指张耳(?—前 202)。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秦末与陈馀一同随从武臣起兵。项羽分封诸侯,被封为常山王。后投刘邦,改立为赵王。陈:指陈馀(?—前 204)。大梁人。秦末与张耳一同随从武臣起兵,占领赵国故地。武臣死,他与张耳共立赵歇为王。因与张耳不和,驱走张耳,自立为代王。后被韩信击败,自杀。以上二人传均见《史记》卷八十九、《汉书》卷三十二。
〔30〕萧:指萧育。字次君。东海郡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西汉后期历任中央与地方官职,为政严猛。从小与朱博为友,相互帮助,情谊深厚。后来两人发生矛盾,关系恶化,引起当时人的感慨。传附《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朱:指朱博(?—前 5)。字子元。京兆尹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出身贫寒,由小吏逐渐升迁,历任地方行政长官、九卿。西汉哀帝时,任丞相,封阳乡侯。不久因罪自杀。传见《汉书》卷八十三。
〔31〕全行(xìng):品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