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千斛;肃乃指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

【原文】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1〕。生而失父,与祖母居。

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2〕;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3〕,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4〕,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5〕。

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6〕,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一〕留家曲阿。

会祖母亡,还葬东城。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7〕,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8〕。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

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

【注释】

〔1〕东城:县名。县治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

〔2〕摽(biāo)卖:抛卖。

〔3〕故:特意。过候:拜望。

〔4〕囷(qūn):圆形的谷仓。

〔5〕侨:即公孙侨(?—前 522)。公孙氏,名侨,字子产。郑国贵族。春秋时期政治家。郑简公时执政。进行一系列改革,给郑国带来新气象,受到人民拥护。事见《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札:即季札。春秋时吴王诸樊的弟弟。多次推让君位,以贤德著称。事见《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分(fèn):情分。季札曾经作为吴国使者出访中原各国,到郑国遇到公孙侨,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6〕纲纪:指法制。

〔7〕吾子:对人的尊敬性代称。相当于您。

〔8〕无事:不必要。这是当时习语。

【裴注】

〔一〕《吴书》曰:“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余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上一篇:瑜两男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扞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丐余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鸣;抱罪之臣,展其后效。”权答曰:“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孤于公瑾,义犹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俦,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骘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护为将。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