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1〕,上书言:‘帝者,谛也〔2〕……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3〕?”
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4〕,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5〕,内怀隐切〔6〕;著《史记》,非贬孝武〔7〕:令人切齿。”
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8〕,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9〕,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10〕。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11〕。后遭李陵事〔12〕,遂下迁蚕室〔13〕。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14〕。”
【注释】
〔1〕李云:字行祖。清河郡甘陵(今山东临清市东北)人。东汉桓帝时任白马县令。因对宦官专权不满,公开向皇帝上书批评时政,被逮捕,处死在监狱中。传见《后汉书》卷五十七。
〔2〕谛:指对政事的审察。当时李云的上疏较长,此处的史文只引录了开头和结尾的文句,中间一大段则省略之。
〔3〕不死:据《后汉书》,李云当时就被处死。这里的说法疑有误。
〔4〕切言:恳切的话。
〔5〕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早年漫游天下。武帝时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撰写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传见《史记》卷一百三十、《汉书》卷六十二。
〔6〕隐切:不满。
〔7〕《史记》:书名。全书一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西汉武帝,首尾三千年。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属于传记,八书论述制度沿革,十表贯通史事脉络,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沿用的体裁。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虚美:乱说好话。
〔9〕刘向(?—前 6):字子政。西汉宗室。汉元帝时曾任宗正,受宠臣弘恭等排挤,废黜十余年。成帝即位后再度任用,为光禄大夫。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成帝表示赞赏而不能用。擅长经学,曾受命主持校理皇家藏书。并撰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传附《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扬雄(前 53—公元 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均为不重要的官职。仕途不顺,使他把精力用在撰写著作上。早年创作了大量辞赋。后来转向哲学,著《法言》、《太玄》。又著《方言》,记录当时各地方言。传见《汉书》卷八十七。
〔10〕削:当时书写文字用简,如要删除,则用刀削去文字,重新书写。
〔11〕有录无书:有目录无文字。现今流传的《史记》有《孝景本纪》、《孝武本纪》。后者是抄录《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以充数,证据确凿。前者究竟是作者原文还是后人补充,至今学术界还有争论。曹魏距西汉不远,作为学者和臣僚,王肃也不会对魏帝说假话。何况持同样说法的还有当时另一位学者张晏,《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颜师古注引张晏的话,说《孝景帝纪》在司马迁死后亡佚。据此,现存的《孝景本纪》应当是后人补充的。
〔12〕李陵(?—前 74):字少卿。陇西郡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武帝时率军出击匈奴,战败投降,病死。传附《汉书》卷五十四《李广传》。
〔13〕蚕室:养蚕的蚕房。蚕房温暖不透风,受宫刑的人怕外感风寒,要在蚕房养伤,所以下蚕室意指受宫刑。
〔14〕史迁:即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