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原文】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1〕,上书言:‘帝者,谛也〔2〕……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3〕?”

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4〕,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5〕,内怀隐切〔6〕;著《史记》,非贬孝武〔7〕:令人切齿。”

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8〕,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9〕,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10〕。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11〕。后遭李陵事〔12〕,遂下迁蚕室〔13〕。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14〕。”

【注释】

〔1〕李云:字行祖。清河郡甘陵(今山东临清市东北)人。东汉桓帝时任白马县令。因对宦官专权不满,公开向皇帝上书批评时政,被逮捕,处死在监狱中。传见《后汉书》卷五十七。

〔2〕谛:指对政事的审察。当时李云的上疏较长,此处的史文只引录了开头和结尾的文句,中间一大段则省略之。

〔3〕不死:据《后汉书》,李云当时就被处死。这里的说法疑有误。

〔4〕切言:恳切的话。

〔5〕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早年漫游天下。武帝时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撰写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传见《史记》卷一百三十、《汉书》卷六十二。

〔6〕隐切:不满。

〔7〕《史记》:书名。全书一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西汉武帝,首尾三千年。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属于传记,八书论述制度沿革,十表贯通史事脉络,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沿用的体裁。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虚美:乱说好话。

〔9〕刘向(?—前 6):字子政。西汉宗室。汉元帝时曾任宗正,受宠臣弘恭等排挤,废黜十余年。成帝即位后再度任用,为光禄大夫。多次上书议论政事,成帝表示赞赏而不能用。擅长经学,曾受命主持校理皇家藏书。并撰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传附《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扬雄(前 53—公元 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均为不重要的官职。仕途不顺,使他把精力用在撰写著作上。早年创作了大量辞赋。后来转向哲学,著《法言》、《太玄》。又著《方言》,记录当时各地方言。传见《汉书》卷八十七。

〔10〕削:当时书写文字用简,如要删除,则用刀削去文字,重新书写。

〔11〕有录无书:有目录无文字。现今流传的《史记》有《孝景本纪》、《孝武本纪》。后者是抄录《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以充数,证据确凿。前者究竟是作者原文还是后人补充,至今学术界还有争论。曹魏距西汉不远,作为学者和臣僚,王肃也不会对魏帝说假话。何况持同样说法的还有当时另一位学者张晏,《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颜师古注引张晏的话,说《孝景帝纪》在司马迁死后亡佚。据此,现存的《孝景本纪》应当是后人补充的。

〔12〕李陵(?—前 74):字少卿。陇西郡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武帝时率军出击匈奴,战败投降,病死。传附《汉书》卷五十四《李广传》。

〔13〕蚕室:养蚕的蚕房。蚕房温暖不透风,受宫刑的人怕外感风寒,要在蚕房养伤,所以下蚕室意指受宫刑。

〔14〕史迁:即司马迁。

上一篇:后肃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景初间,宫室盛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刑杀仓猝。肃上疏曰:“大魏承百王之极,生民无几,干戈未戢,诚宜息民而惠之,以安静遐迩之时也。夫务蓄积而息疲民,在于省徭役而勤稼穑。今宫室未就,功业未讫;运漕调发,转相供奉。是以丁夫疲于力作,农者离其南亩;种谷者寡,食谷者众;旧谷既没,新谷莫继。斯则有国之大患,而非备豫之长策也。今现作者万人。龙可以安圣体,其内足以列宫;显阳之殿,又向将毕;惟太极以前,功夫尚大。方向盛寒,疾疢或作。诚愿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深愍役夫之疲劳,厚矜兆民之不赡;取常食廪之士,非急要者之用。选其丁壮,择留万人;使期而更之。咸知息代有日,则莫不悦以即事,劳而不怨矣。计岁有百万夫,亦不为少。当岁成者,听且年。分遣其余,使皆即农,无穷之计也。仓有溢粟,民有余力:以此兴功,何功不立?以此行化,何化不成?夫信之于民,国家大宝也。仲尼曰:‘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夫区区之晋国,微微之重耳;欲用其民,先示以信;是故原虽将降,顾信而归:用能战而霸,于今见称。前车驾当幸洛阳,发民为营,有司命以营成而罢。既成,又利其功力,不以时遣。有司徒营其目前之利,不顾经国之体。臣愚以为:自今以后,傥复使民,宜明其令,使必如期;若有事以次,宁复更发,无或失信。凡陛下临时之所行刑,皆有罪之吏,宜死之人也。然众庶不知,谓为仓猝;故愿陛下下之于吏而暴其罪。钧其死也,无使污于宫掖而为远近所疑。且人命至重,难生易杀,气绝而不续者也,是以圣贤重之。孟轲称杀无辜以取天下,仁者不为也。汉时有犯跸惊乘舆马者,廷尉张释之奏使罚金;文帝怪其轻,而释之曰:‘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倾之,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臣以为大失其义,非忠臣所宜陈也。廷尉者,天子之吏也;犹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反可以惑谬乎!斯重于为己,而轻于为君,不忠之甚也!周公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言犹不戏,而况行之乎?故释之之言不可不察,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又陈:“诸鸟兽无用之物,而有刍谷人徒之费,皆可蠲除。”
下一篇: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顷之,为侍中。迁太常。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肃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坐宗庙事免。后为光禄勋。时有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徙为河南尹。嘉平年,持节,兼太常,奉法驾,迎高贵乡公于元城。是岁,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倡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霍光感夏侯胜之言,始重儒学之士,良有以也!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后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增邑百,并前千百户。甘露元年薨。门生缞绖者以百数。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子恽嗣。恽薨,无子,国绝。景元年,封肃子恂,为兰陵侯。咸熙中,开建等;以肃著勋前朝,改封恂为氶子。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