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权尝问卫尉严畯〔1〕:“宁念小时所*〔诵〕书不〔2〕?”畯因诵《孝经》“仲尼居〔3〕”。昭曰:“严畯鄙生〔4〕。臣请为陛下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5〕”,咸以昭为知所诵。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6〕;安复自夸乎?”
明日,遣中使劳问〔7〕,因请见昭。昭避席谢〔8〕,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9〕,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10〕,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11〕,得奉帷幄〔12〕。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13〕,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权以公孙渊称藩〔14〕,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15〕。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返,不亦取笑于天下乎!”
权与相反覆〔16〕,昭意弥切;权不能堪〔17〕,按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18〕!而数于众中折孤〔19〕,孤常恐失计〔20〕!”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21〕!”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
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22〕。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23〕。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一〕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
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24〕,殓以时服〔25〕。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二〕
【注释】
〔1〕严畯:传见本书卷五十三。
〔2〕宁念:是否记得。*诵:熟悉背诵。
〔3〕《孝经》:书名。宣扬封建孝道与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分古文、今文两种。古文本二十二章,孔安国注,南朝萧梁时散亡,隋代刘炫伪造孔注后传世。今文本十八章,郑玄注。唐玄宗召集诸儒重注,成为通行的本子,收入《十三经注疏》。《孝经》文辞浅显,当时是儿童的启蒙课本之一。仲尼居:这是《孝经》第一章的第一句。
〔4〕鄙:浅陋。
〔5〕君子之事上:这是《孝经》第十七章的句子。章中主要文句是:“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张昭认为很切合自己和孙权的关系,也希望孙吴的其他臣僚能这样尽忠进谏,所以自己背诵这一段,含有表明心迹的用意。
〔6〕不折则废:不需要发言驳倒对方就能使之失去气势。张昭容貌威严,所以孙权这样说。
〔7〕中使:宫中的使者。
〔8〕避席:离开坐席站起来。这是表示恭敬的动作。
〔9〕太后:指孙权的母亲吴氏。桓王:指孙权的哥哥孙策。老臣:张昭自称。属:托付给。
〔10〕自分(fèn):自以为。幽沦:指被埋没。
〔11〕不图:没有想到。
〔12〕奉帷幄:指侍奉君主。
〔13〕取容:获取欢心。
〔14〕公孙渊(?—公元 238 ):传附本书卷八《公孙度传》。称藩:称臣。
〔15〕非本志:(称臣)不是他的本意。
〔16〕反覆:相互争辩。
〔17〕堪:忍受。
〔18〕至:到了极点。
〔19〕折:挫伤。
〔20〕失计:打错主意。指克制不住自己而下令惩治张昭。
〔21〕故:依旧。
〔22〕不起:不动身(参加朝会)。
〔23〕疾笃:病重。
〔24〕幅巾:用一幅绢做的头巾。当时王公贵族认为很儒雅的一种装束。素棺:不加油漆的本色棺材。
〔25〕时服:与时令相应的平常衣服。
【裴注】
〔一〕习凿齿曰:“张昭于是乎不臣矣!夫臣人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身苟不绝,何忿怼之有?且秦穆违谏,卒霸西戎;晋文暂怒,终成大业。遗誓以悔过见录,狐偃无怨绝之辞;君臣道泰,上下俱荣。今权悔往之非而求昭,后益回虑降心;不远而复,是其善也。昭为人臣,不度权得道,匡其后失,夙夜匪懈,以延来誉;乃追忿不用,归罪于君,闭户拒命,坐待焚灭:岂不悖哉!”
〔二〕《典略》曰:“余曩闻刘荆州尝自作书,欲与孙伯符;以示祢正平,正平嗤之,言:‘如是,为欲使孙策帐下儿读之邪?将使张子布见乎?’如正平言,以为子布之才高乎?虽然,犹自蕴藉典雅,不可谓之无笔迹也。加闻吴中称谓之‘仲父’,如此,其人信一时之良干;恨其不于嵩岳等资,而乃播殖于会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