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太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字子休。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弹射百僚,核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未能。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昔暨艳父兄,附于恶逆;寡人无忌,故进而任之,欲观艳何如。察其中间,形态果现。而温与之结连死生:艳所进退,皆温所为头角,更相表里,共为腹背;非温之党,即就疵瑕,为之生论。又前任温董督郡,指#吏客及残余兵;时恐有事,欲令速归,故授棨戟,奖以威柄。乃便到豫章,表讨宿恶。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千人付之。后闻曹丕自出淮、泗,故预敕温:有急便出;而温悉纳诸将,布于深山,被命不至。赖丕自退,不然,以往岂可深计?又殷礼者,以占候召;而温先后乞将到蜀,扇扬异国,为之谈论。又礼之还,当亲本职,而令守尚书户曹郎;如此署置,在温而已。又温语贾原‘当荐卿作御史’,语蒋康‘当用卿代贾原’;专衒贾国恩,为己形势。揆其奸心,无所不为!不忍暴于市朝,今斥还本郡,以给厮吏。呜呼温也,免罪为幸!”

【原文】

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1〕,又嫌其声名太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

艳字子休。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2〕,好为清议〔3〕。见时郎署混浊淆杂〔4〕,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5〕。弹射百僚〔6〕,核选三署〔7〕;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污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8〕。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一〕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9〕。

温宿与艳、彪同意〔10〕,数交书疏,闻问往还〔11〕;即罪温,权幽之有司〔12〕,下令曰〔13〕:“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14〕,有过旧臣。何图凶丑〔15〕,专挟异心!昔暨艳父兄,附于恶逆;寡人无忌〔16〕,故进而任之,欲观艳何如。察其中间〔17〕,形态果现。而温与之结连死生:艳所进退〔18〕,皆温所为头角〔19〕,更相表里,共为腹背;非温之党,即就疵瑕〔20〕,为之生论。又前任温董督三郡〔21〕,指#吏客及残余兵〔22〕;时恐有事,欲令速归,故授棨戟〔23〕,奖以威柄。乃便到豫章,表讨宿恶〔24〕。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绕帐、帐下、解烦兵五千人付之〔25〕。后闻曹丕自出淮、泗〔26〕,故预敕温:有急便出;而温悉纳诸将,布于深山,被命不至〔27〕。赖丕自退,不然,以往岂可深计〔28〕?又殷礼者〔29〕,以占候召〔30〕;而温先后乞将到蜀〔31〕,扇扬异国〔32〕,为之谈论〔33〕。又礼之还,当亲本职〔34〕,而令守尚书户曹郎〔35〕;如此署置,在温而已。又温语贾原‘当荐卿作御史’,语蒋康‘当用卿代贾原’;专衒贾国恩〔36〕,为己形势〔37〕。揆其奸心,无所不为!不忍暴于市朝〔38〕,今斥还本郡,以给厮吏〔39〕。呜呼温也,免罪为幸!”

【注释】

〔1〕阴衔:暗中怀恨。

〔2〕狷(juàn)厉:急躁严厉。

〔3〕清议:这里指对人物的品评。

〔4〕时:当时。郎署:安置郎官的官署。当时安置郎官的有五官中郎将署、左中郎将署、右中郎将署,合称三署。三署郎官平时担任皇宫殿堂的守卫,中央政府各机构需要中低级官员时,多从郎官中选拔。

〔5〕异贯:(把铜钱穿在)不同的绳上。指按类分开。

〔6〕弹射:指抨击。

〔7〕核选:核查筛选。

〔8〕浸润:比喻逐渐产生作用。谮(zèn):谗言。

〔9〕坐:因罪。

〔10〕同意:意见相同。

〔11〕闻问:互通消息。

〔12〕幽:囚禁。有司:有关部门。这里指司法机关。

〔13〕令:当时诸侯王、太子、皇后、皇太后下达的文书称为令书,简称令。孙权这时是吴王,还未称帝,所以下达的文书称令而不称诏。

〔14〕显授:授给显要职务。

〔15〕何图:哪能想到。

〔16〕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17〕中间:后来。

〔18〕进退:偏义复合词,含义侧重在进字上。这里指进用的人。

〔19〕所为头角:所作出的提示。头角是当时习语,意指开端、提示。

〔20〕疵瑕:(挑)毛病。

〔21〕董督:监督。三郡:指豫章、庐陵、鄱阳三郡。

〔22〕#(huī):指挥。这里指#与部伍含义相同,是指用武力加以围取。吏客:指逃亡到深山的士兵和私家佃客。当时的吏,或指官员,或指士兵,这里是后者。至于客则是豪强大族占有的依附性人口,其地位接近奴隶。吏和客生活痛苦,常逃亡到深山。残余兵:措残存在深山能够抓出来充当士兵的山越人民。

〔23〕棨(qǐ)戟:外面包有彩色丝套的戟。是当时领兵将领的一种仪仗器物。

〔24〕宿恶:长期作恶的人。指上面所说的逃亡吏客和残存山越。他们对孙吴政府常发起武装反抗。

〔25〕绕帐、帐下、解烦:均为孙吴设置的特别军队名。主要任务是保卫君主,有时也充当机动部队。

〔26〕淮、泗:淮河和泗水。这句指公元 224 年魏文帝南下广陵准备渡江进攻孙吴一事,见本书卷四十七《吴主传》黄武三年。

〔27〕被命:接到命令。

〔28〕岂可深计:岂能朝深处回想。意指情况危险,细想起来令人害怕。

〔29〕殷礼:事见本书卷五十二《顾雍传附顾邵传》。

〔30〕占候:当时称观察云气以占卜吉凶为占候。

〔31〕将:带领。

〔32〕扇扬:鼓动。

〔33〕为之谈论:为殷礼说赞扬的话。蜀国诸葛亮曾称赞殷礼,见本书卷五十二《顾雍传附顾邵传》裴注引《通语》。

〔34〕本职:殷礼出使蜀国前任郎中。

〔35〕守:代理。尚书户曹郎:宫名。协助户曹尚书处理有关户口的公务。

〔36〕衒贾(gǔ):出卖。

〔37〕为己形势:为自己谋划。

〔38〕暴(pù):显露。市朝:市场之类的公共场所。暴之市朝指处死后陈尸示众。

〔39〕给:充当。厮吏:卑贱的杂役。

【裴注】

〔一〕《吴录》曰:“彪字仲虞,广陵人也。”

上一篇:张温字惠恕,吴郡吴人也。父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卒。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也?”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权曰:“如是,张允不死也!”征到(延)廷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蜀)丕。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伸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曰:“昔高宗以谅*昌殷祚于再兴,成王以幼冲隆周德于太平;功冒溥天,声贯罔极。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之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吴国勤任旅力,清澄江浒;愿与有道,平宇内;委心协规,有如河水!军事(凶烦)繁兴,使役乏少;是以忍鄙倍之羞,使下臣温通致情好。陛下敦崇礼义,未便耻忽:臣自入远境,及即近郊;频蒙劳来,恩诏辄加。以荣自惧,悚怛若惊。谨奉所赍函书封。”蜀甚贵其才。
下一篇:将军骆统表理温曰:伏惟殿下,天生明德,神启圣心;招髦秀于方,署俊乂于宫朝。多士既受普笃之恩,张温又蒙最隆之施。而温自招罪谴,孤负荣遇;念其如此,诚可悲疚。然臣周旋之间,为国观听;深知其状,故密陈其理。温实心无他情,事无逆迹;但年纪尚少,镇重尚浅;而戴赫烈之宠,体卓伟之才;亢臧否之谈,效褒贬之议。于是务势者妒其宠,争名者嫉其才;玄默者非其谈,瑕衅者讳其议:此臣下所当详辨,明朝所当究察也。昔贾谊,至忠之臣也;汉文,大明之君也。然而绛、灌言,贾谊远退。何者?疾之者深,谮之者巧也。然而误闻于天下,失彰于后世;故孔子曰‘为君难,为臣不易’也。温虽智非纵横,武非虓虎;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文章之采,论议之辨;卓跞冠群,炜晔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故论温才即可惜,言罪则可恕。若忍威烈以赦盛德,宥贤才以敦大业;固明朝之休光,方之丽观也。国家之于暨艳,不纳之忌族,犹等之平民;是故先见用于朱治,次见举于众人,中见任于明朝,亦见交于温也。君臣之义,义之最重;朋友之交,交之最轻者也。国家不嫌于艳为最重之义,是以温亦不嫌与艳为最轻之交也;时世宠之于上,温窃亲之于下也。夫宿恶之民,放逸山险则为劲寇,将置平土则为健兵;故温念在欲取宿恶,以除劲寇之害,而增健兵之锐也。但自错落,功不副言。然计其送兵,以比许晏:数之多少,温不减之;用之强羸,温不下之;至于迟速,温不后之;故得及秋冬之月,赴有警之期,不敢忘恩而遗力也。温之到蜀,共誉殷礼,虽臣无境外之交,亦有可原也。境外之交,谓无君命而私相从,非国事而阴相闻者也;若以命行,既修君好,因叙己情,亦使臣之道也。故孔子使邻国,则有私觌之礼;季子聘诸夏,亦有燕谈之义也。古人有言:欲知其君,观其所使;见其下之明明,知其上之赫赫。温若誉礼,能使彼叹之;诚所以昭我臣之多良,明使之得其人,显国美于异境,扬君命于他邦。是以晋赵文子之盟于宋也,称随会于屈建;楚王孙圉之使于晋也,誉左史于赵鞅。亦向他国之辅,而叹本邦之臣;经传美之以光国,而不讥之以外交也。王靖内不忧时,外不趋事;温弹之不私,推之不假。于是与靖遂为大怨,此其尽节之明验也。靖兵众之势,干任之用,皆胜于贾原、蒋康;温尚不容私以安于靖,岂敢卖恩以协原、康邪?又原在职不勤,当事不堪;温数对以丑色,弹以急声:若其诚欲卖恩作乱,则亦不必贪原也。凡此数者,校之于事既不合,参之于众亦不验。臣窃念人君虽有圣哲之姿,非常之智;然以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