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迁魏郡太守。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原文】

迁魏郡太守。时有投书诽谤者〔1〕,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2〕。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3〕,而少学问者〔4〕;其简开解年少〔5〕,欲遣就师〔6〕。”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7〕;《二京赋》,博物之书也〔8〕;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9〕。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10〕;比方其书〔11〕,与投书人同手〔12〕。收摄案问〔13〕,具得情理〔14〕。

迁太仆〔15〕。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一〕

【注释】

〔1〕投书:暗中投递匿名信。

〔2〕《二京赋》:赋名。东汉著名作家张衡撰。是描绘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作品,故名。全文载于《昭明文选》。

〔3〕都辇:都城。魏国的都城邺县在魏郡,所以国渊这样说。

〔4〕学问:学习和问难。这个词后来名词化,成为知识的代称。

〔5〕开解年少:领悟能力强的年轻人。

〔6〕就师:从师学习。

〔7〕未及:不够。

〔8〕博物:广泛认识事物。

〔9〕喻旨:说明心意。

〔10〕请使作笺:请授课老师对《二京赋》作一点笺注。

〔11〕比方:对比。

〔12〕同手:写出的笔迹相同。

〔13〕收摄:逮捕。

〔14〕情理:指作案经过。

〔15〕太仆:官名。九卿之一。负责管理皇家车马。

【裴注】

〔一〕《魏书》曰:“太祖以其子泰,为郎。”

下一篇: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于众。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曰:“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畴时年矣。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畴乃归,自选其家客与年少之勇壮慕从者,骑,俱往。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趋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府并辟,皆不就。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报,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既灭无罪之君,又仇守义之臣;诚行此事,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岂忍有从将军者乎!”瓒壮其对,释不诛也;拘之军下,禁其故人莫得与通。或说瓒曰:“田畴义士,君弗能礼;而又囚之,恐失众心。”瓒乃纵遣畴。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