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后征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千斛:教“以太仓谷千斛赐郎中令之家”;教“以垣下谷千斛与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仓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亲旧也。”又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涣子侃,亦清粹闲素,有父风;历位郡守、尚书。

【原文】

后征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1〕;乏则取之于人〔2〕,不为皦察之行〔3〕。然时人服其清。〔一〕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4〕,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5〕,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6〕;使海内斐然向风〔7〕,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8〕。”太祖善其言。

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9〕,独不贺。

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一教“以太仓谷千斛赐郎中令之家〔10〕”;一教“以垣下谷千斛与曜卿家〔11〕”。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仓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亲旧也。”

又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12〕!”

涣子侃,亦清粹闲素〔13〕,有父风;历位郡守、尚书。〔二〕

【注释】

〔1〕不问:不关心。

〔2〕乏:钱物缺乏。

〔3〕皦(jiǎo):洁白。察:即察察,也是洁白的样子。

〔4〕郎中令:官名。即后来的光禄勋。

〔5〕篇籍:书籍文献。

〔6〕视听:指民众接受的教育和熏陶。

〔7〕斐然:民众归心的样子。向风:归心。

〔8〕以文德来之:建立德政使之前来归服。

〔9〕为备举吏:指被刘备举为茂才事。

〔10〕教:上级主官对所属官员下达的指示。是公文的一种。太仓:魏王国首都邺县的官仓。

〔11〕垣下谷:曹操家中仓库贮存的粮食。

〔12〕贲(bēn)、育:即孟贲、夏育。二人都是战国秦武王手下最勇猛的壮士。

〔13〕清粹闲素:清廉、纯正、安详、淡泊。

【裴注】

〔一〕《魏书》曰:“穀熟长吕岐,善朱渊、爰津;遣使行学,还,召用之。与相见,出署渊师友祭酒,津决疑祭酒。渊等因各归家,不受署。岐大怒,将吏民收渊等,皆杖杀之。议者多非焉。涣教勿劾。主簿孙徽等以为:‘渊等罪不足死,长吏无专杀之义。孔子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谓之“师友”而加大戮:刑名相伐,不可以训。’涣教曰:‘主簿以不请为罪,此则然矣。谓渊等罪不足死,则非也。夫“师友”之名,古今有之;然有君之师友,有士大夫之师友。夫君置师友之官者,所以敬其臣也;有罪加于刑焉,国之法也。今不论其罪,而谓之戮师友,斯失之矣。主簿取弟子戮师之名,而加君诛臣之实,非其类也。夫圣哲之治,观时而动;故不必循常,将有权也。间者世乱,民陵其上;虽务尊君卑臣,犹或未也;而反长世之过,不亦谬乎!’遂不劾。”

〔二〕《袁氏世纪》曰:“涣有四子:侃、'、奥、准。侃字公然。论议清当,柔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趋务者,常谦退不为也;时人以是称之。历位黄门、选部郎,号为清平。稍迁至尚书。早卒。'字宣厚。精辩有机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奥字公荣。行足以厉俗,言约而理当。终于光禄勋。准字孝尼。忠信公正,不耻下问,唯恐人之不胜己。以世事多险,故常恬退而不敢求进。著书十余万言:论治世之务,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滞义,圣人之微言。以传于世。”此准之自序也。荀绰《(九)〔兖〕州记》称:“准有俊才,泰始中为给事中。袁氏子孙,世有名位,贵达至今。”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