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布诛,涣得归太祖。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自大乱以来,数年矣。民之欲安,甚于倒悬;然而暴乱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欤?涣闻明君善于救世:故世乱,则齐之以义;时伪,则镇之以朴。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于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拜为沛南部都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

【原文】

布诛,涣得归太祖。〔一〕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1〕;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2〕,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3〕。自大乱以来,十数年矣。民之欲安,甚于倒悬〔4〕;然而暴乱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欤〔5〕?涣闻明君善于救世:故世乱,则齐之以义;时伪,则镇之以朴。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6〕,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于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7〕。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8〕;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以训之〔9〕:则天下幸甚!”

太祖深纳焉。拜为沛南部都尉〔10〕。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

迁为梁相。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11〕,表异孝子、贞妇〔12〕。”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13〕。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14〕,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15〕,恕思而后行〔16〕,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

【注释】

〔1〕鼓:鸣鼓进军。鼓之以道德即使用道德来进攻。

〔2〕夫然:能够这样。

〔3〕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人民就可以与你同生共死。

〔4〕甚于倒悬:人民希望安定比一个被倒吊的人盼望解救还要迫切。

〔5〕意者:想来是。

〔6〕损益:兴革。

〔7〕百王不易:经历一百个帝王也不会改变。百王形容其多,意思是永远。

〔8〕勤之:尽力仿照实行。

〔9〕惟:希望。所以训之:使用(义)来训导人民。

〔10〕沛:指沛郡。

〔11〕存:慰问。

〔12〕表异:表彰。

〔13〕礼简:精简礼仪。

〔14〕扰攘:动荡混乱。

〔15〕教训:教育训导。

〔16〕恕思:以宽厚之心周密考虑。

【裴注】

〔一〕《袁氏世纪》曰:“布之破也,陈群父子,时亦在布之军,见太祖皆拜;涣独高揖,不为礼,太祖甚严惮之。时太祖又给众官车,各数乘,使取布军中物,唯其所欲。众人皆重载;唯涣取书数百卷,资粮而已。众人闻之,大惭。涣谓所亲曰:‘脱我以行阵,令军发足以为行粮而已,不以此为我有;由是厉名也,大悔恨之!’太祖益以此重焉。”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