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是时,文帝为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默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百,并前百户。又分邑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猝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薨。谥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

【原文】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1〕,有夺宗之议〔2〕。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3〕;朝夕孜孜〔4〕,不违子道〔5〕: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6〕。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7〕,诩默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8〕,故不即对耳〔9〕。”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10〕。”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11〕,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一〕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12〕: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13〕,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14〕;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15〕,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猝谋也〔16〕。用兵之道,先胜后战〔17〕,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18〕;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19〕,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20〕,士卒多死。

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二〕

【注释】

〔1〕党与:支持者。

〔2〕夺宗:非嫡长子取代嫡长子成为继承人,叫做夺宗。

〔3〕躬:亲自履行。素士:出身于非皇族的知识分子。这是当时的习语。

〔4〕孜孜:勤勉的样子。

〔5〕子道:当儿子的应当遵循的准则。

〔6〕砥砺:本意是磨刀石。这里指磨练自己。

〔7〕屏(bǐng)除左右:支开左右的人。问诩:向贾诩询问继承人选问题。

〔8〕属:碰巧。

〔9〕即对:立即回答。

〔10〕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即袁绍、刘表父子。袁、刘二人都是偏爱小儿子并且以小儿子代替嫡长子做继承人,由此引起内部争夺以致灭亡。贾诩是在以此警醒曹操。

〔11〕阖:关。

〔12〕一:统一。

〔13〕先兵权:重视武力。

〔14〕率土:指四海之内。《诗经·北山》有“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句子,率土即“率土之滨”的省略。

〔15〕蕞(zuì)尔:小的样子。

〔16〕猝谋:一下子谋取。

〔17〕先胜后战:先造成取胜的形势再作战。

〔18〕对:对手。

〔19〕干戚:盾牌和长斧。传说在虞舜时,有苗族不服从,舜致力于搞好政治,没有攻打有苗族。只是在殿堂上拿起干和戚象征性舞动,有苗族就归顺了。见《淮南子·齐俗训》。

〔20〕江陵之役:指黄初三年(公元 222)派夏侯尚与曹真进攻江陵事,见本书卷九《夏侯尚传》。

【裴注】

〔一〕《魏略》曰:“文帝德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于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二〕《世语》曰:“模,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模子胤,胤弟龛,从弟疋;皆至大官,并显于晋也。”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