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原文】

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1〕。必决其机〔2〕,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3〕,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4〕。”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一〕

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5〕,并求任子〔6〕。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7〕,诩曰:“离之而已〔8〕。”太祖曰:“解〔9〕!”一承用诩谋〔10〕,语在《武纪》〔11〕。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注释】

〔1〕顾万全:在用兵策略上务求安全稳妥。指不敢出奇兵冒险。

〔2〕必决其机:如果看准机会冒险出击。

〔3〕并兵:并合各营精兵组成突击队。

〔4〕稽(qǐ)服:叩头降服。

〔5〕索:请求。

〔6〕任子:作为人质的亲生儿子。这里意为交送任子。

〔7〕计策:指如何对付韩遂、马超的计策。

〔8〕离之:离间他们。

〔9〕解:懂了,明白了。

〔10〕一:一概,完全。

〔11〕《武纪》:即本书的《武帝纪》。

【裴注】

〔一〕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世咸谓刘计为是,即愈见贾言之非也。

上一篇: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海。其宜从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
下一篇:是时,文帝为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默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百,并前百户。又分邑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猝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薨。谥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