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教,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靖虽年逾,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章武年卒。子钦,先靖夭没。钦子游,景耀中为尚书。始,靖兄事颍川陈纪,与陈郡袁涣、平原华歆、东海王朗等亲善。歆、朗及纪子群,魏初为公辅大臣;咸与靖书,申陈旧好,情义款至。文多,故不载。

【原文】

十九年〔1〕,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

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2〕。及即尊号〔3〕,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4〕,惧不能绥〔5〕。‘百姓不亲,五品不逊〔6〕,汝作司徒〔7〕;其敬敷五教〔8〕,〔五教〕在宽〔9〕。’君其勖哉〔10〕!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11〕。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

章武二年卒。子钦,先靖夭没。钦子游,景耀中为尚书〔12〕。

始,靖兄事颍川陈纪〔13〕,与陈郡袁涣、平原华歆、东海王朗等亲善〔14〕。歆、朗及纪子群,魏初为公辅大臣;咸与靖书,申陈旧好,情义款至〔15〕。文多,故不载。〔一〕

【注释】

〔1〕十九年: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2〕太傅:官名。君主的辅导老师。地位尊崇,在三公之上,但是没有实际任务和权力。不常设。

〔3〕即尊号:称帝。

〔4〕夙宵:日夜。

〔5〕绥:安定(天下)。

〔6〕五品:家庭的五种尊卑次序。即父、母、兄、弟、子。不逊:不顺。

〔7〕司徒:官名。三公之一。主管民政,包括教育百姓,议定养老送终制度,考核地方官员治理百姓的成绩等。刘备称帝后,以许靖任司徒。这是表面上的尊重,并无实权。

〔8〕五教:针对五品教育百姓遵守的五种人伦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9〕在宽:(推行五教时)要遵循宽厚的原则。以上五句是套用《尚书·尧典》中的话。

〔10〕勖(xù):勉励。

〔11〕清谈:正派文雅的谈话。就谈话的内容而言,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清谈,主要是人物的品评褒贬,与清议是同义词;西晋以后,清谈着重谈《老子》、《庄子》的义理,也就是玄学。详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清谈与清议》一文。

〔12〕景耀:后主刘禅的年号。

〔13〕兄事:当作兄长对待。

〔14〕陈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袁涣:传见本书卷十一。平原:郡名。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南。华歆(公元 157—231):传见本书卷十三。

〔15〕款至:恳切周到。

【裴注】

〔一〕《魏略》王朗与文休书曰:“文休足下:消息平安,甚善甚善!岂意脱别三十余年,而无相见之缘乎?诗人比一日之别于岁月,岂况悠悠历累纪之年者哉!自与子别,若没而复浮,若绝而复连者,数矣。而今而后,居升平之京师,攀附于飞龙之圣主。侪辈略尽,幸得老与足下,并为遗种之叟;而相去数千里,加有邅蹇之隔,时闻消息于风声,托旧情于思想;眇眇异处,与异世无以异也!往者随军到荆州,见邓子孝、桓元将,粗闻足下动静。云:夫子既在益州,执职领郡;德素规矩,老而不坠。是时,侍宿武皇帝于江陵刘景升听事之上,共道足下于通夜;拳拳饥渴,诚无已也!自天子在东宫,及即位之后,每会群贤,论天下髦俊之见在者,岂独人尽易为英,士鲜易取最;故乃猥以原壤之朽质,感夫子之情听,每叙足下,以为谋首;岂其注意,乃复过于前世;《书》曰‘人惟求旧’,《易》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刘将军之与大魏,兼而两之,总此二义。前世邂逅,以同为睽,非武皇帝之旨;顷者蹉跌,其泰而否,亦非足下之意也。深思《书》、《易》之义,利结分于宿好,故遣降者,送吴所献致名马、貂、罽。得因无嫌,道初开通;展叙旧情,以达声问。久阔情蓄,非夫笔墨所能写陈;亦想足下同其志念。今者,亲生男女凡有几人?年并几何?仆连失一男一女,今有二男:大儿名肃,年二十九,生于会稽;小儿才岁余。临书怆恨,有怀缅然!”

又曰:“过闻‘受终于文祖’之言于《尚书》;又闻‘历数在躬,允执其中’之文于《论语》。岂自意得于老耄之齿,正值天命受于圣主之会;亲见三让之弘辞,观众瑞之总集;睹升堂穆穆之盛礼,瞻燔燎焜曜之青烟:于时忽自以为处唐、虞之运,际于紫微之天庭也!徒慨不得携子之手,共列于(世)〔廿〕有二子之数,以听有唐‘钦哉’之命也。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回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也。昔汝南陈公初拜,不依故常,让上卿于李元礼。以此推之,吾宜退身以避子位也。苟得避子,以窃让名,然后(绶)〔缓〕带委质,游谈于平、勃之间;与子共陈往时避地之艰辛,乐酒酣宴,高谈大噱:亦足遗忧而忘老。捉笔陈情,随以喜笑。”

又曰:“前夏有书而未达;今重有书,而并致前问。皇帝既深悼刘将军之早世,又愍其孤之不易;又惜使足下、孔明等士人气类之徒,遂沉溺于羌夷异种之间,永与华夏乖绝,而无朝聘中国之期缘、瞻唏故土桑梓之望也;故复运慈念而劳仁心,重下明诏,以发德音,申敕朗等,使重为书与足下等。以足下聪明,揆殷勤之圣意,亦足悟海岱之所常在,知百川之所宜注矣。昔伊尹去夏而就殷,陈平违楚而归汉;犹曜德于阿衡,著功于宰相。若足下能弼人之遗孤,定人之犹豫,去非常之伪号,事受命之大魏;客主兼不世之荣名,上下蒙不朽之常耀,功与事并,声与勋著:考绩效,足以超越伊、吕矣!既承诏(直)〔旨〕,且服旧之情,情不能已。若不言足下之所能,陈足下之所见,则无以宣明诏命,弘光大之恩,叙宿昔梦想之思。若天启众心,子导蜀意,诚此意有携手之期。若险路未夷,子谋不从,则惧声问或否,复面何由!前后二书,言每及斯,希不切然有动于怀!足下周游江湖,以暨南海,历观夷俗,可谓遍矣!想子之心,结思华夏,可谓深矣!为身择居,犹愿中土;为主择(居)安,岂可以不系意于京师,而持疑于荒裔乎!详思愚言,速示还报也。”

上一篇: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已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以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陈之耳。”钜鹿张翔衔王命使交部,乘势募靖,欲与誓要;靖拒而不许。靖与曹公书曰:世路戎夷,祸乱遂合;驽怯偷生,自窜蛮貊;(成)契阔年,吉凶礼废。昔在会稽,得所贻书;辞旨款密,久要不忘。迫於袁术方命圮族,扇动群逆,津途塞;虽悬心北风,欲行靡由。正礼师退,术兵前进;会稽倾覆,景兴失据;江湖,皆为虏庭。临时困厄,无所控告;便与袁沛、邓子孝等浮涉沧海,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漂薄风波,绝粮茹草;饥殍荐臻,死者大半。既济南海,与领守兒孝德相见。知足下忠义奋发,整饬元戎,西迎大驾,巡省中岳。承此休问,且悲且喜;即与袁沛及徐元贤复共严装,欲北上荆州。会苍梧诸县,夷越蜂起;州府倾覆,道路阻绝;元贤被害,老弱并杀。靖寻循渚岸,千余里,复遇疾疠;伯母陨命,并及群从:自诸妻子,时略尽。复相扶(侍)持,前到此郡;计为兵害及病亡者,遗。生民之艰,辛苦之甚,岂可具陈哉!惧猝颠仆,永为亡虏;忧瘁惨惨,忘寝与食。欲附奉朝贡使,自获济通,归死阙庭;而荆州水陆无津,交部驿使断绝。欲上益州,复有峻防;故官长吏,不得入。前令交阯太守士威彦,深相分托于益州兄弟;又靖亦自与书,辛苦恳侧;而复寂寞,未有报应。虽仰瞻光灵,延颈企踵,何由假翼自致哉?知圣主允明,显授足下专征之任:凡诸逆节,多所诛讨;想力竞者心,顺从者同规矣。又张子云昔在京师,志匡王室;今虽临荒域,不得参与本朝,亦国家之藩镇,足下之外援也。若荆楚平和,王泽南至;足下忽有声命於子云,勤见保属,令得假途由荆州出;不然,当复相绍介於益州兄弟,使相纳受。倘天假其年,人缓其祸;得归死国家,解逋逃之负;泯躯泉,将复何恨?若时有险易,事有利钝,人命无常,陨没不达者;则永衔罪责,入于裔土矣。昔营丘翼周,杖钺专征;博陆佐汉,虎贲警跸。今日足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秉师望之任,兼霍光之重;侯伯,制御在手。自古及今,人臣之尊,未有及足下者也。夫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足下据爵高之任,当责重之地;言出于口,即为赏罚;意之所存,便为祸福。行之得道,即社稷用宁;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