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明帝即位,进封颍乡侯,邑三百户。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主〔1〕,制断时政〔2〕;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毗子敞谏曰:“今刘、孙用事〔3〕,众皆影附〔4〕;大人宜小降意〔5〕,和光同尘。不然,必有谤言。”毗正色曰:“主上虽未称聪明,不为暗劣〔6〕。吾之立身,自有本末〔7〕。就与刘、孙不平,不过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有大丈夫欲为公而毁其高节者邪〔8〕!”
冗从仆射毕轨表言〔9〕:“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吏〔10〕,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11〕。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12〕;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13〕。备豫不虞〔14〕,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诗云:‘民亦劳止〔15〕,迄可小康〔16〕,惠此中国〔17〕,以绥四方。’唯陛下为社稷计。”
帝报曰:“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18〕;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19〕。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20〕。”
帝又欲平北芒〔21〕,令于其上作台观,则见孟津。毗谏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22〕。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损费人功,民不堪役。且若九河盈溢〔23〕,洪水为害;而丘陵皆夷,将何以御之?”帝乃止。〔一〕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24〕。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25〕,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26〕,莫敢犯违。〔二〕
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曰肃侯。
子敞嗣,咸熙中为河内太守。〔三〕
【注释】
〔1〕中书监:官名。曹操当魏王后设置秘书令,专门处理由尚书台呈奏上来的机要公文。曹丕当皇帝不久,改称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为正副长官,下设中书侍郎、中书通事等属官。中书监、令负责起草诏令,向州郡地方官员和驻外将领下达皇帝密旨,处理尚书台呈奏的公文。东汉开始以尚书台掌管机要,九卿等执行命令;曹魏时中书掌管机要,有“凤凰池”的美称,尚书台反倒逐渐变成执行命令的机构了。这是汉魏以来中枢机构的一大变化,对隋唐“三省制”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刘放(?—公元 250):传见本书卷十四。令:即中书令。孙资(?—公元 251):传附本书卷十四《刘放传》。
〔2〕制断:控制专断。
〔3〕用事:即掌权。
〔4〕影附:像影子一样紧紧跟从。
〔5〕小降意:稍微委屈一下自己。
〔6〕暗:昏庸。
〔7〕本末:指素来奉行的原则。
〔8〕公:指三公。
〔9〕冗从仆射(yè):官名。皇帝的侍从官员之一。毕轨(?—公元 249):传附本书卷九《曹真传》。
〔10〕王思:事见本书卷十五《梁习传》。
〔11〕卫尉:官名。负责皇宫大门警卫和宫中流动巡查。至于宫中殿堂警卫和皇帝的贴身保护,曹魏时是由武卫将军负责。辛毗本来任侍中,在皇帝身边当侍从,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现在调他出去当卫尉,是受到排斥。
〔12〕市马:交换马匹。孙吴所占领的南方,缺乏优良的战马,当时常用珍宝特产与北方交换马匹。
〔13〕相左右:指西蜀、东吴联合攻击曹魏。
〔14〕备豫不虞:防备意外。
〔15〕民亦劳止:人民已经很疲劳了。“止”是语末语气词。这几句出自《诗经·民劳》。
〔16〕迄可小康:或许可以让他们稍微休息一下。
〔17〕中国: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即所谓的“王畿”。
〔18〕当及民劳兼办:应当趁百姓服劳役的时候同时办好。
〔19〕规摹:规划。萧何在西汉初建立时,即大修未央宫,说是要以宫殿的壮丽来加重天子的威严,使后代无法超过。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20〕解:懂得。大归:宏大的意图。
〔21〕北芒:山名。在当时的洛阳城北郊。呈东西走向。北面临近黄河。
〔22〕高高下下:使高凸的高凸,使低凹的低凹。
〔23〕九河: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派的总称。
〔24〕渭南:渭河南岸。具体地点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
〔25〕数(shuò):多次。请与亮战:作为军队主帅,司马懿本来就有权决定是否与敌军交战。他采取固守不战等待敌方粮食耗尽的战略,但又不愿被部下视为胆怯,所以做出这种姿态。参见本书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26〕准毗节度:遵照辛毗的约束控制。
【裴注】
〔一〕《魏略》曰:“诸葛亮围祁山,不克,引退。张郃追之,为流矢所中死。帝惜郃,临朝而叹曰:‘蜀未平而郃死,将若之何!’司空陈群曰:‘郃诚良将,国所依也。’毗心以为:郃虽可惜,然已死,不当内弱主意,而示外以不大也。乃持群曰:‘陈公,是何言欤!当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无武皇帝也;及委国祚,而文皇帝受命。黄初之世,亦谓不可无文皇帝也;及委弃天下,而陛下龙兴。今国内所少,岂张郃乎?’陈群曰:‘亦诚如辛毗言。’帝笑曰:‘陈公可谓善变矣。’”
臣松之以为:拟人必于其伦,取譬宜引其类;故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毗欲弘广主意,当举若张辽之畴;安有于一将之死,而可以祖宗为譬哉?非所宜言,莫过于兹:进违其类,退似谄佞。佐治,刚正之体,不宜有此。《魏略》既已难信,习氏又从而载之,窃谓斯人受诬不少。
〔二〕《魏略》曰:“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宣王虽能行意,而每屈于毗。”
〔三〕《世语》曰:“敞字泰雍。官至卫尉。毗女宪英,适太常泰山羊耽。外孙夏侯湛为其传曰:‘宪英,聪明有才鉴。初,文帝与陈思王争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颈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司马宣王将诛爽,因爽出,闭城门。大将军司马鲁芝将爽府兵,犯门斩关,出城门赴爽,来呼敞俱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天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以后事付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行以骄奢;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曹爽耳。”敞曰:“然则事就乎?”宪英曰:“得无殆就!爽之才,非太傅之偶也。”敞曰:“然则敞可以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以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不可也。且为人死,为人任,亲昵之职也;从众而已。”敞遂出。宣王果诛爽。事定之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逮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从子羊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祜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祜曰:“季母勿多言。”其后会请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见钟会之出,吾为国忧之矣。今日难至吾家,此国之大事,必不得止也。”琇固请司马文王,文王不听。宪英语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汝其慎之!”琇竟以全身。宪英年至七十有九,泰始五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