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冬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曰:“礼,国君即位为椑:存不忘亡也。昔尧葬穀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涧之间,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府。”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月,辛丑,行幸宛。庚申晦,日有食之。是岁,穿灵芝池。

【原文】

冬十月,甲子〔1〕,表首阳山东为寿陵〔2〕。作终制曰〔3〕:“礼,国君即位为椑〔4〕:存不忘亡也。〔一〕昔尧葬穀林〔5〕,通树之〔6〕;禹葬会稽〔7〕,农不易亩〔8〕。〔二〕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9〕,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10〕。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11〕,冢非栖神之宅〔12〕。礼不墓祭〔13〕,欲存亡之不黩也〔14〕。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15〕,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16〕。无施苇炭〔17〕;无藏金银铜铁〔18〕,一以瓦器〔19〕:合古涂车、刍灵之义〔20〕。棺但漆际会三过〔21〕。饭含无以珠玉〔22〕,无施珠襦玉匣〔23〕: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玙璠敛〔24〕,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25〕,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26〕,霸陵无求也〔27〕;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28〕;原陵之掘,罪在明帝〔29〕。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忠臣孝子〔30〕,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31〕,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32〕。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33〕,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34〕: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35〕,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36〕,不随王之国者〔37〕,有终没皆葬涧西〔38〕;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39〕,二妃不从〔40〕;延陵葬子〔41〕,远在嬴、博〔42〕。魂而有灵,无不之也〔43〕;一涧之间,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44〕,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45〕!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46〕。”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47〕,行幸宛。庚申晦〔48〕,日有食之。

是岁,穿灵芝池〔49〕。

【注释】

〔1〕甲子:旧历初三日。

〔2〕表:用标志标明。首阳山: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约五公里。

〔3〕终制:遗嘱。

〔4〕椑(bì):内棺。古代尊贵人物的棺材不止一重,椑是贴身的内棺。《礼记·檀弓》上:“君即位而为椑,岁一漆之。”意在应付突然死亡。

〔5〕穀林:地名。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传说尧葬在此。

〔6〕通树:入葬之后填平墓穴,然后连同周围地域种植树木。

〔7〕会(kuài)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南。相传夏禹葬在这里。现今绍兴市南约三公里有禹王陵。陵旁有神庙,规模雄伟。

〔8〕易亩:移到其他地方耕种。

〔9〕非上古:不是上古时有的。

〔10〕寝殿:帝后陵园中放置死者生前用品以供祭祀的殿堂也称寝庙。园邑:陵墓周围用高墙圈起来的园林区域。神道:陵园前方两旁立有石柱、石兽之类标志的大道。

〔11〕知:知觉。

〔12〕神:精神。此句意思是指人死后精神不再存在。

〔13〕墓祭:到墓前祭祀死者。《后汉书》卷二《明帝纪》李贤注引《汉官仪》:“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 〔14〕存亡之不黩:生者不要轻慢死者。古代认为祭祀次数过多,就是对被祭祀者的轻慢和不敬。

〔15〕丘墟不食之地:不能耕种的荒山。

〔16〕易代:改朝换代。

〔17〕苇:芦苇。炭:用蚌、蛤蜊之类软体动物外壳烧成的炭灰。下葬棺材之前,先用这两种东西铺在葬穴底部,以防潮湿。

〔18〕金银铜铁:指用这些金属做成的殉葬品。

〔19〕一:一律。

〔20〕涂车:用泥做的车。刍灵:用草捆扎成的人、马。涂车和刍灵是简朴的殉葬品。

〔21〕际会:合缝的地方。三过:三次。

〔22〕饭含(hàn):殡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的珠玉和生米。

〔23〕珠襦玉匣:即金缕玉衣。是用黄金细线串连宝珠、玉片而制成的外衣。1968 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墓,就有两件完整的金缕玉衣出土。

〔24〕季孙:这里指季平子(?—前 505)。出自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贵族季孙氏,名意如。自前 519 年起,执鲁国国政十五年。事见《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玙璠(yú fán):鲁国的美玉。季平子死,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要用玙璠做殉葬品。孔子登上殿堂的台阶去阻止,认为这等于是把尸体露在原野上。见《吕氏春秋·安死》。

〔25〕宋公:指宋文公(?—前 588)。名鲍革。春秋时宋国国君,前 610 至前 588 年在位。事见《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华元:春秋时宋国大夫。乐莒:宋国官员。宋文公死,华元与乐莒主办丧事,实行厚葬,受到《左传》作者的严厉批评,认为他们“不臣”(不尽臣职),是“弃君于恶”(把国君置于作恶的境地)。事见《左传》成公二年。

〔26〕汉文帝(前202—前 157):即刘恒。西汉皇帝。前 180 至前 157 年在位。在位时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又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平时生活俭朴,临死下遗诏禁厚葬。事详《汉书》卷四《文帝纪》。不发:陵墓未被发掘。

〔27〕霸陵:汉文帝陵墓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二十公里。

〔28〕释之:即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郡堵阳(今河南方城县东)人。文帝时官至廷尉。曾随文帝到霸陵,文帝说将来要用北山石头做自己的墓室,以免后世被人盗墓。张释之回答说:“如果墓中藏有人们一心想要的宝物,哪怕把整座山的缝隙都用金属熔液填塞,也挡不住盗墓者;如果墓中没有人们想要的东西,即使不用石头造墓室,也用不着担心。”文帝非常赞赏他的话。事见《汉书》卷五十《张释之传》。

〔29〕明帝:即刘庄(公元 28—75)。东汉皇帝。公元 57 至 75 年在位。事详《后汉书》卷二。刘庄的父亲刘秀临死前,也曾下遗诏要仿效汉文帝实行薄葬,即不用珍宝做殉葬品,也不垒土起坟。但刘庄并未遵照执行,动工修陵“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分见《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同书卷二《明帝纪》注引《帝王纪》。

〔30〕忠臣:针对朝臣而言。孝子:针对自己的家属而言。

〔31〕存于所以:关心怎么样才能够。

〔32〕贤圣之忠孝:意指真正的忠孝,不是“诸愚俗所为”的忠孝。

〔33〕玉匣金缕:即金缕玉衣。

〔34〕焚如:用火烧死犯人的酷刑名称。

〔35〕桑:指桑弘羊(前 152—前 80)。洛阳人。西汉昭帝时任御史大夫,与大将军霍光共同执政。后受霍光指控参与谋反,被杀。霍:指霍禹(?—前 66)。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霍光之子。西汉宣帝时任大司马。后以谋反罪名被宣帝诛杀。为我戒:对我的告诫。这是张临的话。张临,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出自显赫的功臣之家。为人谦虚俭朴,常常担心家族过于贵盛,说:“桑、霍为我戒,岂不厚哉!”事见《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

〔36〕贵人:据本书卷五《后妃传》,魏宫后妃的名称,在曹操时有后、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六种,曹丕时增加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种,都没有贵人。此处史文疑有误。

〔37〕随王之国:跟随自己封王的儿子到封国去居住。曹魏制度,皇子封王公者一律到各自的封国,不能住在京城。他们的母亲可以不同去。

〔38〕终没:死亡。

〔39〕苍梧:山名。又名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虞舜葬在这里。

〔40〕二妃:指娥皇、女英。不从:没有和舜葬在一起。传说娥皇、女英葬在苍梧以北的衡山。

〔41〕延陵:指季札。春秋时吴国贵族,吴王诸樊的弟弟。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市),称延陵季子。事附《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

〔42〕嬴:县名。县治在今山东济南市莱芜区西北。博:县名。县治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礼记·檀弓》记载,季札出使齐国回来,途中长子死亡,他把儿子葬在嬴、博交界处,没有运回吴国。

〔43〕无不之:无处不到。

〔44〕蔑:背弃。

〔45〕福汝:保佑你们。

〔46〕副在:副本放在。秘书:官署名。又称内阁。负责收藏国家文件、档案、图书。其长官是秘书监。三府:三公的官署。

〔47〕辛丑:旧历十一日。

〔48〕庚申:旧历三十日。

〔49〕灵芝池:池名。在洛阳魏宫内。

【裴注】

〔一〕椑,音扶历反。臣松之按:礼,天子诸侯之棺,各有重数;棺之亲身者,曰椑。

〔二〕《吕氏春秋》:“尧葬于穀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廛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不变人徒。”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