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年二月,〔一〕壬戌〔1〕,以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2〕,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3〕。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4〕。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5〕;为金策著令〔6〕,藏之石室〔7〕。
初,汉熹平五年〔8〕,黄龙现谯〔9〕。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10〕:“此何祥也〔11〕?”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12〕,亦当复现。天事恒象〔13〕,此其应也。”内黄殷登默而记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黄龙现谯,登闻之曰:“单飏之言,其验兹乎!”〔二〕
己卯〔14〕,以前将军夏侯惇为大将军〔15〕。濊貊、扶余单于,焉耆、于阗王皆各遣使奉献〔16〕。〔三〕
【注释】
〔1〕壬戌:旧历十六日。
〔2〕太中大夫:官名。侍从皇帝,随时回答皇帝的各类问题。
〔3〕大理:官名。是朝廷的司法长官,负责重大案件的审理判决。王朗(?—公元 228):传见本书卷十三。此处贾诩、华歆、王朗三人所任的官职中,太中大夫是汉皇朝的官职,而太尉、御史大夫、相国和大理则是魏王国的官职。当时,任职者既可由汉官调任魏官,也可由魏官调任汉官。
〔4〕散骑常侍:官名。随从皇帝出入,参与处理尚书台呈送给皇帝的机要公事,并且负责起草皇帝诏命之类的重要文件。侍郎:官名。即散骑侍郎。主要职责是参与处理尚书台呈送给皇帝的机要公事。
〔5〕署:指当时宫廷之中为魏王制作并收藏食品、衣服和各种杂物的生活服务性机构,如太官、御府、尚方、中藏府之类。令:官名。这里指上述各署的负责官员,当时用被阉割的宦者担任。
〔6〕金策著令:把这一命令的文字铸造在金属板上。
〔7〕石室:以石料建造的房屋。是保存朝廷文书、档案和图册的地方,取其坚固而防火。曹丕对宦者任职作出严格的限制,是吸取东汉后期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
〔8〕熹平五年:公元 176 年。
〔9〕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有须、鳞、爪,能兴云作雨,并且是皇帝的象征。曹丕继承魏王位后,立即准备代汉称帝。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投机者争着向朝廷报告“祥瑞”,为曹丕代汉称帝制造舆论。曹丕家乡所在的谯县说有黄龙出现,即是第一例。
〔10〕光禄大夫:官名。皇帝的政事顾问之一,当宗室亲王有丧事时,则代表皇帝前往吊唁。太史令:官名。负责观察天文,记录祥瑞灾异,制定历法。每逢朝廷有祭祀和嫁娶,则负责选定吉日良辰。单飏:字武宣,山阳郡湖陆(县治在今江苏沛县西北)人。善天文历算。传见《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
〔11〕何祥:什么征兆。
〔12〕不及:不到。
〔13〕恒象:总是有具体的现象来向人们作预示。
〔14〕己卯:旧历初三日。
〔15〕前将军:官名。领兵征伐。
〔16〕濊貊(huì mò)、扶余:均为古代东北方少数族名。二族情况详见本书卷三十《东夷传》。焉耆、于阗(tián):均为西域古国名。焉耆故地在今新疆焉耆县一带。于阗故地在今新疆和田县一带。
【裴注】
〔一〕《魏书》载:“庚戌令曰:‘关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灾荒;设禁重税,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籞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辛亥,赐诸侯王、将相以下大将,粟万斛,帛千匹,金银各有差等。遣使者循行郡国,有违理掊克暴虐者,举其罪。”
〔二〕《魏书》曰:“王召见登,谓之曰:‘昔成风闻楚丘之繇,而敬事季友;邓晨信少公之言,而自纳光武。登以笃老,服膺占术;记识天道,岂有是乎!’赐登谷三百斛,遣归家。”
〔三〕《魏书》曰:“丙戌,令史官奏修重、黎、羲、和之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以奉天时。”臣松之按:《魏书》有是言而不闻其职也。
丁亥令曰:“故尚书仆射毛玠,奉常王修、凉茂,郎中令袁涣,少府谢奂、万潜,中尉徐奕、国渊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义;并早即世,而子孙陵迟,恻然愍之。其皆拜子男为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