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食。”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入门不得终礼者。’日食在。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异预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食。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

【原文】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1〕。建安中,为计吏〔2〕,诣许〔3〕。太史上言〔4〕:“正旦当日食〔5〕。”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6〕;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7〕”,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8〕,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9〕。《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10〕,(及)〔入〕门不得终礼者四〔11〕。’日食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异〕预废朝礼者〔12〕;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13〕。”

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食。〔一〕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14〕。会虑免,拜太子舍人〔15〕。迁秘书郎。〔16〕

【注释】

〔1〕广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东北。邯郸:县名。县治在今河北邯郸市。

〔2〕计吏:官名。当时制度,各郡国守相每年要派专人进京,汇报当年人口、垦田面积等方面的统计结果,称为上计。这种专人就叫上计吏,简称计吏。多选干练而有口才者充任,其中不少人即留在京城任官,无形中成为一条选拔人才的途径。

〔3〕许:县名。县治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当时是汉朝的临时首都。

〔4〕太史:官名。即太史令。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选择吉忌日时,记录异常自然现象。

〔5〕正(zhēng)旦:正月初一日的早晨。

〔6〕尚书令:官名。尚书台的长官,负责处理军国机要事务,选择任命朝廷官员,是事实上的宰相。

〔7〕废朝:取消朝会。当时每年正月初一日早晨,皇帝要在殿堂接受百官的朝见,称为“朝正(zhēng)”或“正会”。

〔8〕梓慎:春秋时鲁国的大夫。裨灶:春秋时郑国的大夫。

〔9〕占水火错失天时:预测水灾、火灾都不准确。《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四年(前 518)五月初一日发生日食,梓慎预言将有水灾,结果却出现了大旱。昭公十八年(前524)五月发生大风,裨灶预言将有两次大火灾,结果只发生了一次。

〔10〕《礼记》:书名。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三部经典之一。相传是西汉戴圣编定,有四十九篇,后分为十二卷。是研究古代社会、儒家学说和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以下三句话,是《礼记·曾子问》中的内容。旅见:一同朝见。

〔11〕不得终礼者四:在四种情况下要中止朝见的行礼仪式。四种情况是:太庙发生火灾,出现日食,王后死亡,突然下大雨淋湿了礼服。

〔12〕变异:反常的自然现象或生物现象。预:预先决定。

〔13〕推术:推算的方法。

〔14〕御史大夫:官名。地位仅低于丞相,主管监察、执法、国家文书档案。如果丞相缺人,通常由御史大夫递补。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曹操废除东汉的三公制,改行丞相制,自任丞相,并设置御史大夫。曹丕代汉称帝,又废丞相制而行三公制。郗虑:事见本书卷一《武帝纪》裴注引《续汉书》。

〔15〕太子舍人:官名。太子的侍卫。

〔16〕秘书郎:官名。管理中央图书馆的图书,并检查残缺,校勘文字。

【裴注】

〔一〕晋永和中,廷尉王彪之与扬州刺史殷浩书曰:“太史上元日合朔,谈者或有疑,应却会与不?昔建元元年,亦元日合朔,庾车骑写刘孔才所论以示八座。于时朝议有谓‘孔才所论为不得礼议,荀令从之,是胜人之一失也’。何者?《礼》云:‘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而废者四:太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寻此四事之指,自谓诸侯虽已入门而猝暴有之,则不得终礼。非为先存其事,而徼幸史官推术错谬,故不预废朝礼也。夫三辰有灾,莫大日食;史官告谴,而无惧容;不修预防之礼,而废消救之术;方大飨华夷,君臣相庆。岂是将(处)〔虔〕天灾罪己之谓?且检之事实,合朔之仪,至尊静躬殿堂,不听政事,冕服御坐门闼之制,与元会礼异。自不得兼行,则当权其事宜。合朔之礼,不轻于元会;元会有可却之准,合朔无可废之义。谓应依建元故事,却元会。”浩从之,竟却会。

上一篇: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暗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以亡,而寇未捷:非暗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旬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厦,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魏讽反,廙弟伟为讽所引,当相坐诛。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问,徙署丞相仓曹属。廙上疏谢曰:“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焦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生于父母;可以死效,难用笔陈。”廙著书数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年卒。无子。帝以弟子阜嗣。
下一篇: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征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篇。著《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重劳民也。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赋,皆讽谏焉。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千,精骑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时诏书博求众贤。散骑侍郎夏侯惠荐劭曰:“伏见常侍刘劭:深忠笃思,体周于数;凡所错综,源流弘远;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故性实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静之人慕其玄虚退让;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沉深笃固;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制度之士贵其化略较要;策谋之士赞其明思通微。凡此诸论,皆取适己所长而举其支流者也。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实为朝廷奇其器量。以为若此人者,宜辅翼机事,纳谋帏幄;当与国道俱隆,非世俗所常有也。惟陛下垂优游之听,使劭承清闲之欢,得自尽于前;则德音上通,辉耀日新矣。”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