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人也〔1〕。少夙成〔2〕,以才学称。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茂陵令、尚书郎〔3〕。
太祖征袁绍,而刘表为绍援,关中诸将又中立〔4〕;益州牧刘璋与表有隙〔5〕,觊以治书侍御史使益州〔6〕,令璋下兵以缀表军〔7〕。至长安,道路不通,觊不得进,遂留镇关中。
时四方大有还民〔8〕,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9〕。觊书与荀彧曰〔10〕:“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而归者无以自业〔11〕,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12〕。一旦变动,必有后忧。夫盐,国之大宝也,自乱来散放〔13〕,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14〕,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又使司隶校尉留治关中以为之主〔15〕,则诸将日削,官民日盛,此强本弱敌之利也。”彧以白太祖。太祖从之,始遣谒者仆射监盐官〔16〕,司隶校尉治弘农〔17〕。
关中服从,乃白召觊还〔18〕。稍迁尚书〔19〕。〔一〕魏国既建,拜侍中,与王粲并典制度。
【注释】
〔1〕河东:郡名。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安邑:县名。县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2〕夙成: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3〕茂陵:县名。县治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尚书郎:官名。即尚书侍郎。东汉时处理朝廷机要的官署是尚书台,下面分为六曹,每曹置尚书侍郎六人,负责起草公文。刚上任时叫守尚书郎,第二年叫尚书郎,第三年叫尚书侍郎。
〔4〕关中诸将:指马腾、韩遂等。参见本书卷十三《钟繇传》。
〔5〕益州: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牧:官名。一州的行政长官。当时的刺史也是一州的行政长官,但是品级比牧低。刺史有功可以升为牧。刘璋:传见本书卷三十一。有隙:有矛盾。
〔6〕治书侍御史:官名。东汉的中央监察机构是御史台,其长官御史中丞之下,有治书侍御史二人。专门参加疑难案件的评议,有时作为朝廷特使派出。
〔7〕下兵:派兵顺长江而下。缀:牵制。
〔8〕还民:还乡的逃亡民众。
〔9〕部曲:列入正式编制的部下。
〔10〕荀彧(公元 163—212):传见本书卷十。
〔11〕自业:从事职业以养活自己。这里主要指务农。
〔12〕兵家:军阀。
〔13〕乱:指董卓之乱。散放:失去控制。
〔14〕直:收入。
〔15〕司隶校尉:官名。汉代京城所在的州,叫做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既是司隶校尉部的地方行政长官,还负责举报京城官员的不法行为。当时关中属于司隶校尉部管辖。
〔16〕谒者仆射(yè):官名。皇帝身边负责礼仪的长官。有时作为朝廷特使派出。盐官:官办的制盐工场。
〔17〕弘农:县名。县治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
〔18〕白:报告。指曹操向汉献帝报告。
〔19〕尚书:官名。东汉的尚书台分为六曹,各自处理不同性质的公务。每曹的主官叫做尚书。
【裴注】
〔一〕《魏书》曰:“初,汉朝迁移,台阁旧事散乱。自都许之后,渐有纲纪,觊以古义多所正定。是时关西诸将,外虽怀附,内未可信。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托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太祖使荀彧问觊,觊以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若以兵入关中,当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