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1〕,又以诘曜。曜对曰:“囚撰此书,实欲表上;惧有误谬,数数省读,不觉点污。被问寒战,形气呐吃〔2〕。谨追辞叩头五百下,两手自搏〔3〕。”
而华覈连上疏救曜曰:“曜运值千载〔4〕,特蒙哀识;以其儒学,得与史官〔5〕;貂蝉内侍〔6〕,承合天问。圣朝仁笃,慎终追远;迎神之际〔7〕,垂涕敕曜〔8〕。曜愚惑不达,不能敷宣陛下大舜之美〔9〕;而拘系史官〔10〕,使圣趣不叙〔11〕,至行不彰:实曜愚蔽当死之罪。然臣"",见曜自少勤学,虽老不倦;探综坟典〔12〕,温故知新;及意所经识古今行事,外吏之中少过曜者。昔李陵为汉将〔13〕,军败不还而降匈奴;司马迁不加疾恶〔14〕,为陵游说。汉武帝以迁有良史之才,欲使毕成所撰,忍不加诛;书卒成立,垂之无穷。今曜在吴,亦汉之史迁也〔15〕。伏见前后符瑞彰著,神旨天应,继出累现;一统之期,庶不复久〔16〕。事平之后,当观时设制;三王不相因礼〔17〕,五帝不相沿乐〔18〕;质文殊途〔19〕,损益异体〔20〕;宜得曜辈,依准古义,有所改立。汉氏承秦,则有叔孙通定一代之仪〔21〕,曜之才学亦汉通之次也。又《吴书》虽已有头角〔22〕,叙赞未述〔23〕。昔班固作《汉书》〔24〕,文辞典雅;后刘珍、刘毅等作《汉记》〔25〕,远不及固,叙传尤劣。今《吴书》当垂千载,编次诸史〔26〕,后之才士论次善恶〔27〕;非得良才如曜者,实不可使(阙)〔关〕不朽之书〔28〕。如臣顽蔽,诚非其人。曜年已七十,余数无几;乞赦其一等之罪〔29〕,为终身徒〔30〕;使成书业,永足传示,垂之百世。谨通进表〔31〕,叩头百下。”
皓不许,遂诛曜。徙其家零陵。子隆,亦有文学也。
【注释】
〔1〕垢故:又脏又旧。
〔2〕呐吃(jí):说话迟缓而结巴。
〔3〕自搏:打自己(的耳光)。
〔4〕千载:指千载难逢的圣明君主。这是对孙皓的奉承话。
〔5〕与(yú):参加。
〔6〕貂蝉:貂的尾巴和有蝉形花纹的金牌。汉代以来用作侍中、常侍等侍从官员礼帽上的装饰。韦曜任侍中,故得佩带貂蝉。
〔7〕迎神:宝鼎二年(公元 267)七月,孙皓在京城建业为其父孙和立神庙,十二月正式派遣官员迎接孙和的神位入庙,这里即指此事。详见本书卷五十九《孙和传》。
〔8〕敕曜:指示韦曜(为孙和写本纪)。
〔9〕大舜之美:指孝顺父母的美德。相传舜是大孝子,事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10〕拘系史官:拘泥于史官(所遵守的体例)。指孙曜认为孙皓的父亲孙和生前没当皇帝而不同意为他写本纪一事。
〔11〕圣趣:圣上的心意。
〔12〕坟典:泛指古代的典籍。据说古代的典籍分别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13〕李陵(?—前 74):字少卿。陇西郡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武帝时率军出击匈奴,战败投降,病死。传附《汉书》卷五十四《李广传》。
〔14〕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早年漫游天下,武帝时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撰成《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西汉武帝,首尾三千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传见《史记》卷一百三十、《汉书》卷六十二。
〔15〕史迁:即司马迁。
〔16〕庶:大概。
〔17〕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武王三位开国君主。因礼:因袭礼仪。
〔18〕五帝: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说法很多,《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认为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沿乐:沿用音乐。
〔19〕质文:朴质和有文采。孔子认为夏、殷两代的礼仪特点是一质一文,而周代礼仪又综合前面两代,各有不同。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20〕损益:增删修改。《论语·为政》有“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的说法。
〔21〕叔孙通:薛县(今山东滕州市南)人。曾任秦朝博士,秦末投奔项羽,后归刘邦。西汉建立,受命率领一批儒生制定朝廷礼仪,任太常。传见《史记》卷九十九、《汉书》卷四十三。
〔22〕头角:头绪。
〔23〕叙赞:序言和评论。
〔24〕班固(公元 32—92):字孟坚。右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二十余年,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成《汉书》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事详密,文辞典雅。又善作赋,代表作有《两都赋》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 69),随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任中护军。后窦宪因专权被处死,他受牵连,死在狱中。传附《后汉书》卷四十《班彪列传》。
〔25〕刘珍:又名宝,字秋孙。南阳郡蔡阳(今湖北枣阳市西南)人。东汉皇族,东汉安帝时任谒者仆射(yè),在东观校理皇家收藏的图书文献,又受命与李尤、刘毅、刘p (táo)¡(tú)撰《汉记》。后任侍中、宗正、卫尉。刘毅:东汉皇族,封平望侯,安帝时任议郎,有文才,受命到东观参加撰写《汉记》。以上二人传均见《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汉记》:书名。纪传体史书,原有一百四十三卷。因撰修地点在洛阳皇宫南面的东观,所以后来称《东观汉记》。记载东汉王朝史事,当时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是后人撰写东汉史书时的主要资料来源。原书今不存,有辑本二十四卷。
〔26〕编次诸史:依次编入各代的史书中。
〔27〕论次善恶:依次评论(各代史书编撰的)好坏。
〔28〕关:涉及。
〔29〕一等之罪:指死罪。
〔30〕徒:做苦役的囚犯。
〔31〕通: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