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会尝论《易》无互体、才性同异〔1〕。及会死后,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2〕,其文似会。初,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3〕。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余卒。〔一〕
【注释】
〔1〕互体:《周易》研究的专门名词。在《周易》中。组成卦的基本符号是爻(yáo):一是阳爻,——;一是阴爻,--。每三爻组成一个单卦,共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单卦。八个单卦两两重叠组合,又可组成六十四个复卦,这就是《周易》中全部卦形。例如,其中的第三卦《屯》,即由下面的震卦与上面的坎卦组成。对于卦形所象征的事物,《周易》中的解释都以上下两个单卦为整体,如震象征雷,坎象征雨,所以《屯》卦的《彖辞》说是“雷雨之动满盈”。但是,复卦中从下往上数的第二、三、四爻和第三、四、五爻又可构成另外两个单卦,而这两个单卦都兼有原来上下两个单卦的爻。比如前者就兼有下面单卦的上两爻和上面单卦的下一爻。上述两种单卦,因为是原上下两单卦交互组成的,所以称为原两单卦的互体。例如《屯》卦的互体就是坤卦、艮卦,分别象征地和山。汉代的经学有繁琐的趋势,所以《周易》的传习者都讲互体,越讲越复杂。魏晋之际,经学开始简明化,一些学者便提出《周易》没有互体的论断,钟会即是其中之一。他有《周易无互体论》三卷,《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曾记录,今已亡佚。才性同异: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之一。主要讨论才能和品行的同、异、合、离四个问题。所以又称为“才性四本”。这一论题的出现,最初与现实政治有关。曹操用人主张“唯才是举”,不过分强调品行。曹魏后期司马氏专权后,则极力提倡礼法,实际上是把人才对自己是否忠诚的“品行”考察置于首要地位。与此相应,当时的论者分为两派。主张才性同、合的有傅嘏、钟会,他们是司马氏的支持者;主张才性异、离的有李丰、王广,他们都被司马氏杀死。
〔2〕刑名家:论述名理的学派。
〔3〕弱冠: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山阳王弼:王弼是山阳郡高平(今山东济宁市东南)人,王粲的族孙。他和何晏同为魏晋玄学的奠基者。
【裴注】
〔一〕弼,字辅嗣。何劭为其传曰:“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能辩能言。父业,为尚书郎。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其〕所不足。’寻亦为傅嘏所知。于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正始中,黄门侍郎累缺。晏既用贾充、裴秀、朱整,又议用弼。时丁谧与晏争衡,致高邑王黎于曹爽,爽用黎;于是以弼补台郎。初除,觐爽,请闲;爽为屏左右,而弼与论道,移时无所他及,爽以此嗤之。时爽专朝政,党与共相进用,弼通俊,不治名高。寻黎无几时病亡,爽用王沈代黎;弼遂不得在门下,晏为之叹恨。弼在台既浅,事功亦雅非所长,益不留意焉。淮南人刘陶,善论纵横,为当时所推。每与弼语,常屈弼。弼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性和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其论道:傅会文辞,不如何晏;自然有所拔得,多晏也。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弼与钟会善,会论议,以校练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弼注《易》,颍川人荀融难弼《大衍义》。弼答其意,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于颜子,可以无大过矣。’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注《易》,往往有高丽言。太原王济好谈,病《老》、《庄》,常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然弼为人,浅而不识物情。初与王黎、荀融善,黎夺其黄门郎;于是恨黎,与融亦不终。正始十年,曹爽废,以公事免。其秋遇疠疾亡,时年二十四。无子,绝嗣。弼之卒也,晋景王闻之,嗟叹者累日,其为高识所惜如此。”
孙盛曰:“《易》之为书,穷神知化;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世之注解,殆皆妄也;况弼以傅会之辨,而欲笼统玄旨者乎?故其叙浮义则丽辞溢目,造阴阳则妙颐无闲。至于六爻变化,群象所效;日时岁月,五气相推;弼皆摈落,多所不关。虽有可观者焉,恐将泥夫大道。”
《博物记》曰:“初,王粲与族兄凯,俱避地荆州。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凯有风貌,乃以妻凯。凯生业,业即刘表外孙也。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入业。业字长绪。位至谒者仆射。子宏字正宗。司隶校尉。宏,弼之兄也。”
《魏氏春秋》曰:“文帝既诛粲二子;以业嗣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