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1〕。少孤〔2〕,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3〕,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4〕,以口吃,不得作干佐〔5〕,为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6〕。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后为典农纲纪〔7〕,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一〕迁尚书郎。时欲广田蓄谷〔8〕,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9〕。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10〕。又以为:“昔破黄巾〔11〕,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12〕,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13〕,功费巨亿〔14〕,以为大役。陈、蔡之间〔15〕,土下田良〔16〕;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17〕;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18〕,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19〕,无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20〕;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
【注释】
〔1〕义阳:郡名。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南。棘阳: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南阳市东南。
〔2〕孤:死了父亲。
〔3〕太丘:县名。县治在今河南永城市西北。
〔4〕都尉学士:典农都尉所举荐的好学之士。魏文帝时规定,屯田的农官也可以比照郡国举荐人才的办法,举荐屯田系统的各类人才。见本书卷二十三《裴潜传》。
〔5〕干(gàn)佐:官府中的普通办事员。
〔6〕初:完全。
〔7〕纲纪:即主簿。
〔8〕广田:推广屯田。
〔9〕陈:县名。县治在今河南淮阳县。陈县和项县以东到寿春,是淮河支流颍水流经的地区。
〔10〕喻其指:说明自己的意图。
〔11〕黄巾: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的名称。当时人认为汉朝属于五行中的火德,代火而兴的是土德,而土色黄,所以参加起义军的都用黄巾裹头。故名。建安元年(公元 196),曹操击败汝南黄巾军,把汉献帝迁到许县,开始在许县一带实行屯田。事见本书卷一《武帝纪》。
〔12〕三隅:三方。指东、北、西。当时辽东的公孙渊已被消灭,北面的鲜卑族等大体保持平静,西面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北伐的攻势也减弱下来,所以邓艾认为“三隅已定”。
〔13〕运兵:运输物资的士兵。
〔14〕巨亿:亿亿。指极大的数目。
〔15〕蔡:县名。即上蔡。县治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
〔16〕下:低下。指容易灌溉。
〔17〕十二分休:按十分之二的比例分批轮休。
〔18〕水丰:由于灌溉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农作物收成,所以当时称收成好为水丰,收成不好为水俭。西:指许昌一带。
〔19〕乘:凌驾。指进攻。
〔20〕开广:开凿和加宽。据《晋书》卷 26 《食货志》,当时开凿加宽的是淮阳渠和百尺渠,具体时间是正始三年,而非此处记载的正始二年。
【裴注】
〔一〕《世语》曰:“邓艾少为襄城典农部民,与石苞皆年十二三。谒者阳翟郭玄信,武帝监军郭诞元奕之子。建安中,少府吉本,起兵许都。玄信坐被刑,在家;从典农司马求人御。以艾、苞与御,行十余里,与语,悦之,谓二人皆当远至,为佐相。艾后为典农功曹,奉使诣宣王,由此见知,遂被拔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