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时殿上列将何定佞巧便辟〔1〕,贵
任事。凯面责定曰:“卿见前后事主不忠,倾乱国政,宁有得以寿终者邪〔2〕?何以专为佞邪,秽尘天听〔3〕?宜自改厉;不然,方见卿有不测之祸矣!”
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4〕,忠恳内发。
建衡元年,疾病。皓遣中书令董朝,问所欲言。凯陈:“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国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5〕,欲复严密故迹,亦不可听。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6〕;皆社稷之桢干〔7〕,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
遂卒,时年七十二。
子祎,初为黄门侍郎。出领部曲〔8〕,拜偏将军。凯亡后,入为太子中庶子。
右国史华覈表荐祎曰〔9〕:“祎体质方刚,器干强固;董率之才〔10〕,鲁肃不过〔11〕。及被召当下〔12〕,径还赴都;道由武昌,曾不回顾;器械军资,一无所取;在戎果毅〔13〕,临财有节。夫夏口〔14〕,贼之冲要,宜选名将以镇戍之。臣窃思惟,莫善于祎。”
初,皓常衔凯数犯颜忤旨〔15〕,加何定谮构非一〔16〕;既以重臣,难绳以法;又陆抗,时为大将在疆埸〔17〕:故以计容忍。抗卒后,竟徙凯家于建安〔18〕。
或曰:“宝鼎元年十二月,凯与右大司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谋〔19〕:因皓谒庙〔20〕,欲废皓立孙休子。时左将军留平领兵先驱,故密语平。平拒而不许,誓以不泄;是以所图不果。太史郎陈苗奏皓〔21〕,久阴不雨,风气回逆,将有阴谋:皓深警惧云。”〔一〕
【注释】
〔1〕殿上列将:在殿堂上警卫的将领。便(pián)辟:善于逢迎谄媚。
〔2〕宁有:岂有。
〔3〕秽尘天听:使圣上的耳朵染上污秽和尘土。
〔4〕饰:掩饰。
〔5〕浦里:陂塘名。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 260),担任都尉的严密提出建议,兴修浦里塘灌溉田地,见本书卷四十八《孙休传》。
〔6〕姿:品质。卓茂:卓越美好。
〔7〕桢干:支柱骨干。
〔8〕部曲:部属。这里指陆祎父亲陆凯的老部属。
〔9〕右国史:官名。孙吴置左、右国史,负责撰写本国史书。
〔10〕董率:统率(军队)。
〔11〕不过:不会超过。
〔12〕下:顺长江而下。
〔13〕戎:军队。
〔14〕夏口:地名。在今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
〔15〕衔:怀恨。犯颜:冒犯威严。
〔16〕谮构:诋毁诬陷。
〔17〕疆埸(yì):边境。
〔18〕建安:郡名。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市南。
〔19〕丁奉(?—公元 271):传见本书卷五十五。御史大夫:官名。地位次于丞相,主管监察、执法和国家文书档案。两汉时期,或者实行丞相、御史大夫执政制,或者实行三公执政制,二者并不混用。孙吴到孙皓时官制比较混乱,既有丞相、御史大夫,又设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20〕庙:宗庙。
〔21〕太史郎:官名。协助太史令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为朝廷祭祀、婚、丧活动选择时辰。
【裴注】
〔一〕《吴录》曰:“旧拜庙,选兼大将军领三千兵为卫;凯欲因此兵以图之,令选曹白用丁奉。皓偶不欲,曰:‘更选。’凯令执据:‘虽暂兼,然宜得其人。’皓曰:‘用留平。’凯令其子祎,以谋语平。平素与丁奉有隙;祎未及得宣凯旨,平语祎曰:‘闻野猪入丁奉营,此凶征也!’有喜色。祎乃不敢言。还,因具启凯,故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