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庚寅〔1〕,太傅孚、大将军文王、太尉柔、司徒冲稽首言:“伏见中令〔2〕: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依汉昌邑王罪废故事,以民礼葬。臣等备位〔3〕,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奸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栗。《春秋》之义,‘王者无外’〔4〕,而书襄王‘出居于郑’〔5〕;不能事母,故绝之于位也。今高贵乡公肆行不轨,几危社稷;自取倾覆,人神所绝:葬以民礼,诚当旧典。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过隆,虽存大义,犹垂哀矜;臣等之心,实有不忍,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
太后从之。〔一〕
【注释】
〔1〕庚寅:旧历初八日。
〔2〕伏:拜伏在地。这是臣下向君主上奏时,加在表示自己动作的动词前面的谦词。中:宫廷之中。中令指皇太后发的令书。皇帝的诏书则称中诏或中旨。
〔3〕备位:占据大臣的位置。
〔4〕王者无外:天子离开京城不能称为出外。这是《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话,针对《春秋》同年经文说周襄王“出居于郑”而言。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无内外之分。
〔5〕襄王:即周襄王(?—前 619)。名郑,春秋时周王朝君主。前 651 至前 619 年在位。前 636 年,他的后母要想立自己的儿子叔带为周王,便引外兵入周,襄王逃到郑国。事见《史记》卷四《周本纪》。《春秋》经文中这一句的“襄王”为“天王”。
【裴注】
〔一〕《汉晋春秋》曰:“丁卯,葬高贵乡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
臣松之以为:若但下车数乘,不设旌旐,何以为王礼葬乎?斯盖恶之过言,所谓不如是之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