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于是复命讲《礼记》。帝问曰:“‘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为治何由而教化各异?皆修何政而能致于立德,施而不报乎?”博士马照对曰:“太上立德,谓皇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报施,谓王之世以礼为治也。”帝曰:“者致化,薄厚不同,将主有优劣邪?时使之然乎?”照对曰:“诚由时有朴文,故化有薄厚也。”

【原文】

于是复命讲《礼记》。帝问曰:“‘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1〕’。为治何由而教化各异〔2〕?皆修何政而能致于立德,施而不报乎?”

博士马照对曰:“太上立德,谓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3〕;其次报施,谓三王之世以礼为治也〔4〕。”

帝曰:“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将主有优劣邪〔5〕?时使之然乎?”

照对曰:“诚由时有朴文〔6〕,故化有薄厚也。”〔一〕

【注释】

〔1〕太上:指三皇五帝时的上古时代。立德:全社会注重道德。指大家乐于奉献而不求报答。其次:指太上之后的夏、商、周三王朝。务施报:讲求施与和报答。这两句出自《礼记》第一篇《曲礼》上。

〔2〕教化:这里指社会的道德风尚。

〔3〕五帝:说法很多,这里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4〕以礼为治:礼节讲究有往有来。往相当于施与,来相当于报答。

〔5〕主:君主。

〔6〕朴文:朴素和修饰。

【裴注】

〔一〕《帝集》载帝自叙始生祯祥,曰:“昔帝王之生,或有祯祥,盖所以彰显神异也。惟予小子,支胤末流,谬为灵祇之所相佑也;岂敢自比于前哲,聊记录以示后世焉。其辞曰:‘惟正始(三)〔二〕年,九月辛未朔,二十五日乙未直成,予生。于时也,天气清明,日月辉光;爰有黄气,烟煴于堂;照曜室宅,其色煌煌。相而论之曰:未者为土,魏之行也;厥日直成,应嘉名也;烟煴之气,神之精也;无灾无害,蒙神灵也。齐王不吊,颠覆厥度;群公受予,绍继祚皇。以眇眇之身,质性顽固;未能涉道,而遵大路;临深履冰,涕泗忧惧。古人有云,惧则不亡;伊予小子,曷敢怠荒?庶不忝辱,永奉丞尝。’”

傅畅《晋诸公赞》曰:“帝常与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黄门侍郎钟会等,讲宴于东堂,并属文论。名秀为‘儒林丈人’,沈为‘文籍先生’,望、会亦各有名号。帝性急,请召欲速。秀等在内职,到得及时;以望在外,特给追锋车,虎贲卒五人。每有集会,望辄奔驰而至。”

上一篇:讲《易》毕,复命讲《尚书》。帝问曰:“郑玄曰‘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义不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对曰:“先儒所执,各有乖异,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人占,从人之言’。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次及岳举鲧。帝又问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无不照。今王肃云‘尧意不能明鲧,是以试用’。如此,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峻对曰:“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尽。故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圣贤,缉熙庶绩,亦所以成圣也。”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盖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知人则哲,能官人。’若尧疑鲧,试之年;官人失叙,何得谓之圣哲?”峻对曰:“臣窃观经传,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以尧失之凶,周公失之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尧之任鲧,载无成,汩陈行,民用昏垫;至于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间: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臣寡见所能究论。”次及“有鳏在下曰虞舜”,帝问曰:“当尧之时,洪水为害,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峻对曰:“尧咨嗟求贤,欲逊己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复使岳扬举仄陋,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由于尧;此盖圣人欲尽众心也。”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亦不进达;乃使岳扬仄陋而后荐举,非急于用圣恤民之谓也。”峻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