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讲《易》毕,复命讲《尚书》。帝问曰:“郑玄曰‘稽古,同天’〔1〕,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2〕:二义不同,何者为是?”
博士庾峻对曰〔3〕:“先儒所执〔4〕,各有乖异〔5〕,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6〕。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7〕。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
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8〕。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9〕。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
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10〕,裁之圣思。”
次及四岳举鲧〔11〕。帝又问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无不照。今王肃云‘尧意不能明鲧〔12〕,是以试用’。如此,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
峻对曰:“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尽。故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13〕。然卒能改授圣贤〔14〕,缉熙庶绩〔15〕,亦所以成圣也。”
帝曰:“夫有始有卒〔16〕,其唯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盖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知人则哲,能官人。’〔17〕若尧疑鲧,试之九年;官人失叙〔18〕,何得谓之圣哲?”
峻对曰:“臣窃观经传〔19〕,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以尧失之四凶〔20〕,周公失之二叔〔21〕,仲尼失之宰予〔22〕。”
帝曰:“尧之任鲧,九载无成,汩陈五行〔23〕,民用昏垫〔24〕;至于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间〔25〕: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
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臣寡见所能究论。”
次及“有鳏在下曰虞舜”〔26〕,帝问曰:“当尧之时,洪水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27〕。舜年在既立〔28〕,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
峻对曰:“尧咨嗟求贤〔29〕,欲逊己位;岳曰‘否德忝帝位’〔30〕。尧复使岳扬举仄陋〔31〕,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由于尧;此盖圣人欲尽众心也。”
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亦不进达;乃使岳扬仄陋而后荐举,非急于用圣恤民之谓也〔32〕。”
峻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
【注释】
〔1〕稽古:《尚书》第一篇《尧典》的开始,有“曰若稽古帝尧”一句。对“稽古”二字的理解,郑玄认为稽就是同,古就是天,意思指尧的功业与天相比美。
〔2〕王肃(?—公元 256):字子雍,王朗的儿子。曹魏时官至光禄勋,袭爵兰陵侯。传附本书卷十三《王朗传》。他继承家学,也是经学家。其学术观点与郑玄不同,所以常常有意与郑玄之说唱反调。由于他是司马氏集团成员,司马昭就是他的女婿,在司马氏掌权后,有不少人放弃郑玄之说改而赞成王氏父子的观点。把王朗的《易传》列为考试课目,博士庾峻赞同王肃而否定郑玄,都有这样的背景。对司马氏不满的曹髦,在这里两次反驳王肃对《尚书》的解释,也很有微妙意味。另外,在上文裴注引录的《魏氏春秋》大段史文,还详细记载了曹髦与群臣议论夏代君主少康与西汉高祖刘邦的优劣,曹髦竭力赞美能够中兴夏朝的少康,暗含自比少康有志振兴曹魏皇权之意。都有借学术讨论张扬政治意图的深层次背景。
〔3〕庾峻:事见本书卷十一《管宁传》裴注引《庾氏谱》。
〔4〕所执:所持的看法。
〔5〕乖异:分歧和不同。
〔6〕洪范:《尚书》的一篇。占:占卜。
〔7〕贾:即贾逵(公元 20—101)。字景伯,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东汉著名经学家。他在经学中加入了当时皇帝最喜欢的谶讳迷信成分,所以很受重视,官至侍中。传见《后汉书》卷三十六。马:即马融(公元 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东北)人。东汉大经学家。门生常有千人,郑玄就是他的学生。早年从事政治,官至南郡太守。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被免职流放。从此对梁冀阿谀奉承,受到正直者的轻视。传见《后汉书》卷六十上。
〔8〕则之:效法上天。这两句出自《论语·泰伯》。
〔9〕非其至:不是唐尧最为伟大的地方。
〔10〕折中:选取正确的解释。
〔11〕四岳:传说为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尧和舜有重大事情时要和他们商量。鲧(gǔn):传说中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由四岳推举,尧派他去治理洪水,九年不成功,被舜杀死。大禹就是他的儿子。四岳推举鲧治水,见《尚书·尧典》。
〔12〕尧意不能明鲧:尧的意思是不太了解鲧的能力。当四岳推举鲧时,尧起初不同意,四岳建议试用一下,尧才应允,所以王肃作这样的解释。
〔13〕知人则哲:知人善任,才算最有智慧的人。惟帝难之:(要做到知人善任,)连尧也感觉到困难。这两句出自《尚书·皋陶谟》。
〔14〕改授圣贤:指尧传位给舜。
〔15〕缉熙庶绩:振兴各项事业。
〔16〕卒:终。
〔17〕知人则哲,能官人:这两句见于《尚书·皋陶谟》。
〔18〕官人失叙:在选用人才上有失误。
〔19〕窃:私下。表示个人意见时的谦词。
〔20〕四凶:传说中的四个凶恶人。即浑沌、穷奇、梼杌(dǎo wù)、饕餮(tāo tiè)。尧未能清除他们。到舜继位,才把他们流放到边远地方。事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21〕二叔:指管叔与蔡叔。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其子成王继位,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蔡叔对哥哥周公旦不满,扬言周公旦有夺位意图,并且发动武装叛乱,被周公旦平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二人事见《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
〔22〕宰予:孔子的学生。他曾在白天睡懒觉,孔子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他又不赞同为父母服丧三年,孔子批评他“不仁”。事见《论语》的《公冶长》、《阳货》篇。
〔23〕汩(gǔ)陈五行:扰乱了上帝创造的五行规律。句出《尚书·洪范》。
〔24〕民用昏垫:老百姓被洪水吞没。
〔25〕言行之间:仅仅是言行不一致。宰予在白天睡懒觉,孔子说过去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听到别人的话后一定要考察他的行为,是宰予这件事使我发生改变。事见《论语·公冶长》。
〔26〕在下:在民间。这一句出自《尚书·尧典》。
〔27〕速登:赶快提拔。
〔28〕既立:三十岁。据说舜三十岁时才继承尧的位置,见《尚书·尧典》。
〔29〕咨嗟:感叹声。《尚书·尧典》记载尧在向四岳征求人才时,常在说话开始发出“咨”的感叹,表示急于求贤的心情。
〔30〕否(pǐ)德忝帝位:我们的德行鄙陋,不配继承你的帝位。这是尧要四岳当继承人时四岳作的回答。见《尚书·尧典》。
〔31〕扬举仄陋:选拔举用埋没在社会下层的贤才。
〔32〕恤民:关心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