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讲《易》毕,复命讲《尚书》。帝问曰:“郑玄曰‘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义不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对曰:“先儒所执,各有乖异,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人占,从人之言’。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次及岳举鲧。帝又问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无不照。今王肃云‘尧意不能明鲧,是以试用’。如此,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峻对曰:“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尽。故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圣贤,缉熙庶绩,亦所以成圣也。”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盖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知人则哲,能官人。’若尧疑鲧,试之年;官人失叙,何得谓之圣哲?”峻对曰:“臣窃观经传,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以尧失之凶,周公失之叔,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尧之任鲧,载无成,汩陈行,民用昏垫;至于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间: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臣寡见所能究论。”次及“有鳏在下曰虞舜”,帝问曰:“当尧之时,洪水为害,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舜年在既立,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峻对曰:“尧咨嗟求贤,欲逊己位;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复使岳扬举仄陋,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由于尧;此盖圣人欲尽众心也。”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亦不进达;乃使岳扬仄陋而后荐举,非急于用圣恤民之谓也。”峻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

【原文】

讲《易》毕,复命讲《尚书》。帝问曰:“郑玄曰‘稽古,同天’〔1〕,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2〕:二义不同,何者为是?”

博士庾峻对曰〔3〕:“先儒所执〔4〕,各有乖异〔5〕,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6〕。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7〕。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

帝曰:“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8〕。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9〕。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

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10〕,裁之圣思。”

次及四岳举鲧〔11〕。帝又问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思无不周,明无不照。今王肃云‘尧意不能明鲧〔12〕,是以试用’。如此,圣人之明有所未尽邪?”

峻对曰:“虽圣人之弘,犹有所未尽。故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13〕。然卒能改授圣贤〔14〕,缉熙庶绩〔15〕,亦所以成圣也。”

帝曰:“夫有始有卒〔16〕,其唯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盖谓知人圣人所难,非不尽之言也。《经》云:‘知人则哲,能官人。’〔17〕若尧疑鲧,试之九年;官人失叙〔18〕,何得谓之圣哲?”

峻对曰:“臣窃观经传〔19〕,圣人行事不能无失;是以尧失之四凶〔20〕,周公失之二叔〔21〕,仲尼失之宰予〔22〕。”

帝曰:“尧之任鲧,九载无成,汩陈五行〔23〕,民用昏垫〔24〕;至于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间〔25〕: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

峻对曰:“此皆先贤所疑,非臣寡见所能究论。”

次及“有鳏在下曰虞舜”〔26〕,帝问曰:“当尧之时,洪水为害,四凶在朝,宜速登贤圣济斯民之时也〔27〕。舜年在既立〔28〕,圣德光明;而久不进用,何也?”

峻对曰:“尧咨嗟求贤〔29〕,欲逊己位;岳曰‘否德忝帝位’〔30〕。尧复使岳扬举仄陋〔31〕,然后荐舜。荐舜之本,实由于尧;此盖圣人欲尽众心也。”

帝曰:“尧既闻舜而不登用,又时忠臣亦不进达;乃使岳扬仄陋而后荐举,非急于用圣恤民之谓也〔32〕。”

峻对曰:“非臣愚见所能逮及。”

【注释】

〔1〕稽古:《尚书》第一篇《尧典》的开始,有“曰若稽古帝尧”一句。对“稽古”二字的理解,郑玄认为稽就是同,古就是天,意思指尧的功业与天相比美。

〔2〕王肃(?—公元 256):字子雍,王朗的儿子。曹魏时官至光禄勋,袭爵兰陵侯。传附本书卷十三《王朗传》。他继承家学,也是经学家。其学术观点与郑玄不同,所以常常有意与郑玄之说唱反调。由于他是司马氏集团成员,司马昭就是他的女婿,在司马氏掌权后,有不少人放弃郑玄之说改而赞成王氏父子的观点。把王朗的《易传》列为考试课目,博士庾峻赞同王肃而否定郑玄,都有这样的背景。对司马氏不满的曹髦,在这里两次反驳王肃对《尚书》的解释,也很有微妙意味。另外,在上文裴注引录的《魏氏春秋》大段史文,还详细记载了曹髦与群臣议论夏代君主少康与西汉高祖刘邦的优劣,曹髦竭力赞美能够中兴夏朝的少康,暗含自比少康有志振兴曹魏皇权之意。都有借学术讨论张扬政治意图的深层次背景。

〔3〕庾峻:事见本书卷十一《管宁传》裴注引《庾氏谱》。

〔4〕所执:所持的看法。

〔5〕乖异:分歧和不同。

〔6〕洪范:《尚书》的一篇。占:占卜。

〔7〕贾:即贾逵(公元 20—101)。字景伯,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东汉著名经学家。他在经学中加入了当时皇帝最喜欢的谶讳迷信成分,所以很受重视,官至侍中。传见《后汉书》卷三十六。马:即马融(公元 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东北)人。东汉大经学家。门生常有千人,郑玄就是他的学生。早年从事政治,官至南郡太守。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被免职流放。从此对梁冀阿谀奉承,受到正直者的轻视。传见《后汉书》卷六十上。

〔8〕则之:效法上天。这两句出自《论语·泰伯》。

〔9〕非其至:不是唐尧最为伟大的地方。

〔10〕折中:选取正确的解释。

〔11〕四岳:传说为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尧和舜有重大事情时要和他们商量。鲧(gǔn):传说中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由四岳推举,尧派他去治理洪水,九年不成功,被舜杀死。大禹就是他的儿子。四岳推举鲧治水,见《尚书·尧典》。

〔12〕尧意不能明鲧:尧的意思是不太了解鲧的能力。当四岳推举鲧时,尧起初不同意,四岳建议试用一下,尧才应允,所以王肃作这样的解释。

〔13〕知人则哲:知人善任,才算最有智慧的人。惟帝难之:(要做到知人善任,)连尧也感觉到困难。这两句出自《尚书·皋陶谟》。

〔14〕改授圣贤:指尧传位给舜。

〔15〕缉熙庶绩:振兴各项事业。

〔16〕卒:终。

〔17〕知人则哲,能官人:这两句见于《尚书·皋陶谟》。

〔18〕官人失叙:在选用人才上有失误。

〔19〕窃:私下。表示个人意见时的谦词。

〔20〕四凶:传说中的四个凶恶人。即浑沌、穷奇、梼杌(dǎo wù)、饕餮(tāo tiè)。尧未能清除他们。到舜继位,才把他们流放到边远地方。事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21〕二叔:指管叔与蔡叔。管叔名鲜,蔡叔名度,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其子成王继位,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蔡叔对哥哥周公旦不满,扬言周公旦有夺位意图,并且发动武装叛乱,被周公旦平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二人事见《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

〔22〕宰予:孔子的学生。他曾在白天睡懒觉,孔子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他又不赞同为父母服丧三年,孔子批评他“不仁”。事见《论语》的《公冶长》、《阳货》篇。

〔23〕汩(gǔ)陈五行:扰乱了上帝创造的五行规律。句出《尚书·洪范》。

〔24〕民用昏垫:老百姓被洪水吞没。

〔25〕言行之间:仅仅是言行不一致。宰予在白天睡懒觉,孔子说过去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听到别人的话后一定要考察他的行为,是宰予这件事使我发生改变。事见《论语·公冶长》。

〔26〕在下:在民间。这一句出自《尚书·尧典》。

〔27〕速登:赶快提拔。

〔28〕既立:三十岁。据说舜三十岁时才继承尧的位置,见《尚书·尧典》。

〔29〕咨嗟:感叹声。《尚书·尧典》记载尧在向四岳征求人才时,常在说话开始发出“咨”的感叹,表示急于求贤的心情。

〔30〕否(pǐ)德忝帝位:我们的德行鄙陋,不配继承你的帝位。这是尧要四岳当继承人时四岳作的回答。见《尚书·尧典》。

〔31〕扬举仄陋:选拔举用埋没在社会下层的贤才。

〔32〕恤民:关心人民。

上一篇:丙辰,帝幸太学。问诸儒曰:“圣人幽赞神明,仰观俯察,始作卦。后圣重之为,立爻以极数;凡斯大义,罔有不备。而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曰《周易》;《易》之书,其故何也?”《易》博士淳于俊对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卦,神农演之为,黄帝、尧、舜通其变。代随时,质文各由其事。故《易》者,变易也;名曰《连山》,似山出纳云气,连天地也;《归藏》者,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也。”帝又曰:“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俊不能答。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义,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合《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帝曰:“若郑玄合之,于学诚便;则孔子曷为不合,以了学者乎?”俊对曰:“孔子恐其与文王相乱,是以不合;此圣人以不合为谦。”帝曰:“若圣人以不合为谦,则郑玄何独不谦邪?”俊对曰:“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帝又问曰:“《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包羲、神农之世为无衣裳。但圣人化天下,何殊异尔邪?”俊对曰:“皇之时,人寡而禽兽众,故取其羽皮而天下用足。及至黄帝,人众而禽兽寡,是以作为衣裳以济时变也。”帝又问:“乾为天,而复为金,为玉,为老马,与细物并邪?”俊对曰:“圣人取象,或远或近;近取诸物,远则天地。”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