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七月,丁卯〔1〕,司徒陈矫薨。孙权遣将朱然等二万人,围江夏郡〔2〕;荆州刺史胡质等击之〔3〕,然退走。
初,权遣使浮海与高句丽通,欲袭辽东。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率诸军及鲜卑、乌丸,〔4〕屯辽东南界;玺书征公孙渊〔5〕。渊发兵反,俭进军讨之;会连雨十日,辽水大涨〔6〕,诏俭引军还。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王护留等居辽东〔7〕,率部众随俭内附。己卯〔8〕,诏辽东将吏士民为渊所胁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9〕。辛卯〔10〕,太白昼现。渊自俭还,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称绍汉元年。
诏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11〕。九月,冀、兖、徐、豫四州民,遇水〔12〕。遣侍御史循行没溺死亡及失财产者〔13〕,在所开仓赈救之〔14〕。庚辰〔15〕,皇后毛氏卒。
冬十月,丁未〔16〕,月犯荧惑。癸丑〔17〕,葬悼毛后于愍陵〔18〕。乙卯〔19〕,营洛阳南委粟山为圜丘〔20〕。〔一〕十二月,壬子冬至〔21〕,始祀〔22〕。丁巳〔23〕,分襄阳临沮、宜城、旍阳、邔四县〔24〕,〔二〕置襄阳南部都尉。己未〔25〕,有司奏文昭皇后立庙京都。分襄阳郡之鄀、叶县属义阳郡〔26〕。〔三〕
【注释】
〔1〕丁卯:旧历初二日。
〔2〕朱然(公元 182—249):传见本书卷五十六。
〔3〕胡质(?—公元 250):传见本书卷二十七。
〔4〕毌丘俭(?—公元 255):传见本书卷二十八。
〔5〕玺书:即皇帝的诏书。
〔6〕辽水:河流名。即今辽河。是公孙渊据守辽东的屏障。
〔7〕都督王:乌丸族首领名号。即都督率义王的简称。
〔8〕己卯:旧历十四日。
〔9〕一切:一律,全部。
〔10〕辛卯:旧历二十六日。
〔11〕兖:曹魏的兖州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北。
〔12〕遇水:遭水灾。
〔13〕侍御史:即上文提到的治书侍御史。
〔14〕在所:当地。
〔15〕庚辰:旧历十六日。
〔16〕丁未:旧历十三日。
〔17〕癸丑:旧历十九日。
〔18〕悼:毛皇后的谥号。愍陵:毛皇后陵墓名。
〔19〕乙卯:旧历二十一日。
〔20〕委粟山:山名。在当时洛阳正南十公里洛水南岸。圜(yuán)丘:祭天的圆形高坛。即天坛。
〔21〕壬子:旧历十九日。
〔22〕始祀:开始在圜丘祭天。圜丘祭祀应在冬至日举行,见《礼记·郊特牲》。
〔23〕丁巳:旧历二十四日。
〔24〕襄阳:郡名。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市。临沮:县名。县治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北。宜城: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旍(jīng)阳: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南。旍阳当时在孙吴荆州南郡境内,不可能属曹魏管辖。此处史文疑有误。邔(qǐ):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宜城市北。
〔25〕己未:旧历二十六日。
〔26〕鄀(ruò):县名。县治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叶(shè):叶县一直为南阳郡属县,在南阳的东北端,而襄阳郡在南阳的南面,所以叶不可能属襄阳管辖。此处史文疑有误。义阳:郡名。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南。
【裴注】
〔一〕《魏书》载诏曰:“盖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彰神明,尊祀世统以昭功德。故先代之典既著,则禘郊祖宗之制备也。昔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见经。是以制度无常,一彼一此;四百余年,废无禘祀;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号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祇,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至晋泰始二年,并圜丘、方丘二至之祀于南北郊。
〔二〕邔,音其己反。
〔三〕《魏略》曰:“是岁,徙长安诸钟虡、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折;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发铜,铸作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马门外。又铸黄龙、凤凰各一:龙高四丈,凤高三丈余,置内殿前。起土山于芳林园西北陬,使公卿群僚皆负土成山。树松竹杂木善草于其上,捕山禽杂兽置其中。”
《汉晋春秋》曰:“帝徙盘,盘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或泣,因留霸城。”
《魏略》载:“司徒军议掾、河东董寻上书谏曰:‘臣闻古之直士,尽言于国,不避死亡。故周昌比高祖于桀、纣,刘辅譬赵后于人婢。天生忠直,虽白刃沸汤,往而不顾者,诚为时主爱惜天下也。建安以来,野战死亡,或门殚户尽;虽有存者,遗孤老弱。若今宫室狭小,当广大之,犹宜随时,不妨农务;况乃作无益之物,黄龙、凤凰、九龙、承露盘、土山、渊池,此皆圣明之所不兴也,其功参倍于殿舍。三公、九卿、侍中、尚书,天下至德,皆知非道而不敢言者,以陛下春秋方刚,心畏雷霆。今陛下既尊群臣,显以冠冕,被以文绣,载以华舆,所以异于小人。而使穿方举土,面目垢黑,沾体涂足,衣冠了鸟;毁国之光以崇无益,甚非谓也!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忠无礼,国何以立!故有君不君,臣不臣,上下不通,心怀郁结。使阴阳不和,灾害屡降;凶恶之徒,因间而起:谁当为陛下尽言事者乎?又谁当千万乘以死为戏乎?臣知言出必死,而臣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无益,死亦何损?秉笔流涕,心与世辞。臣有八子,臣死之后,累陛下矣!’将奏,沐浴。既通,帝曰:‘董寻不畏死邪!’主者奏收寻,有诏‘勿问’。后为贝丘令,清省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