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县言黄龙现。于是有司奏,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定历改年为孟夏月;服色尚黄;牺牲用白;戎事乘黑首白马,建大赤之旂;朝会,建大白之旗。改太和历曰景初历: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虽与正岁不同,至于郊祀、迎气、礿祠、蒸尝、巡狩、蒐田、分至启闭、班宣时令、中气早晚、敬授民事,皆以正岁斗建为历数之序。月,己巳,行还洛阳宫。己丑,大赦。月,戊申,京都地震。己亥,以尚书令陈矫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卫臻为司空。丁未,分魏兴之魏阳,锡郡之安富、上庸,为上庸郡。省锡郡。以锡县属魏兴郡。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武)斌之舞。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庙,亲尽迭毁,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

【原文】

景初元年春(正)〔二〕月,壬辰〔1〕,山茌县言黄龙现〔2〕。〔一〕于是有司奏,以为魏得地统〔3〕,宜以建丑之月为正〔4〕。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二〕服色尚黄〔5〕;牺牲用白〔6〕;戎事乘黑首白马〔7〕,建大赤之旂〔8〕;朝会,建大白之旗。〔三〕改太和历曰景初历〔9〕:其春夏秋冬孟仲季月,虽与正岁不同〔10〕,至于郊祀、迎气、礿祠、蒸尝、巡狩、蒐田、分至启闭、班宣时令、中气早晚、敬授民事〔11〕,皆以正岁斗建为历数之序〔12〕。

五月,己巳〔13〕,行还洛阳宫。己丑〔14〕,大赦。六月,戊申〔15〕,京都地震。己亥〔16〕,以尚书令陈矫为司徒〔17〕,尚书左仆射卫臻为司空〔18〕。丁未〔19〕,分魏兴之魏阳,锡郡之安富、上庸,为上庸郡。省锡郡〔20〕。以锡县属魏兴郡。

有司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21〕。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22〕,为魏烈祖;乐用章(武)〔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其余四庙〔23〕,亲尽迭毁〔24〕,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制〔25〕。〔四〕

【注释】

〔1〕壬辰:旧历二十四日。

〔2〕山茌(chí):县名。在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东南。

〔3〕地统:夏、殷、周三代的正朔不同,称为“三正”。与“三正”相对应的是“三统”,即夏得人统,殷得地统,周得天统。古代认为“三统”的顺序要随朝代的更替而循环出现。除开秦朝不算,周之后的汉朝使用夏正,得人统。现在魏又代汉,所以得地统。下面改用殷历的正朔也因此而来。

〔4〕建丑之月:旧历十二月与十二时辰相配,称为月建。建子之月是夏历十一月,建丑之月是夏历十二月,建寅之月是夏历的正月,以下类推。为正(zhēng):作为正月。这实际上是把岁首提前了一月。

〔5〕服色:古时各个朝代所定的车马祭牲的颜色。尚黄:以黄色为贵。

〔6〕牺牲:祭祀用的牲畜。

〔7〕戎事:战事,军事。

〔8〕大赤:纯赤色。旂(qí):一种竿顶系有铜铃并且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

〔9〕景初历:由曹魏尚书郎杨伟制定的新历法。详见《宋书》卷十二《律历志》中。

〔10〕正岁:这里指通常使用的夏历纪年。

〔11〕迎气:祭祀名。皇帝在立春、立夏、立秋前十八天、立秋、立冬这五个日子,依次祭祀五方神灵,迎接四季的到来。称为迎气。礿(yuè)祠:祭祀名。春天祭祀宗庙叫祠,夏天祭祀宗庙叫礿。巡狩:皇帝定时外出巡视地方。蒐(sōu)田:皇帝率军打猎习武。分至: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班宣:颁布。古代颁布时令是天子享有的权力之一。中气:二十四节气中,自冬至起,编号为单数的叫中气,有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中气。其余叫十二节气。

〔12〕斗建:北斗星的斗柄一年旋转一周。古代把一周分为十二等分,用地支标示,称为十二辰。观察斗柄所指的方位,就能计算出当月的月份。例如,斗柄指向子(正北)是仲冬十一月,指向丑(北偏东三十度)是季冬十二月。而斗柄所指的辰,就叫做斗建。魏明帝改变正朔完全出于政治考虑,实际的种种活动则依然按照能够较好反映四季气候变化的夏历时序来进行。

〔13〕己巳:旧历初二日。

〔14〕己丑:旧历二十二日。

〔15〕戊申:旧历十二日。

〔16〕己亥:旧历初三日。己亥不应排在戊申之后,此处史文疑有误。

〔17〕尚书令:官名。尚书台的长官,负责处理朝廷政务,是行政首脑。陈矫(?—公元 237 ):传见本书卷二十二。

〔18〕尚书左仆射(yè):官名。尚书台的第一副长官,协助尚书令处理朝廷政务。尚书令的副手如只设一人,则称尚书仆射;如置二人,则分左、右,左仆射为第一副长官。卫臻:传见本书卷二十二。

〔19〕丁未:旧历十一日。丁未也不应排在戊申之后。

〔20〕魏兴:郡名。治所在今安康市西。魏阳:县名。县治具体位置待考。安富:县名。县治具体位置待考。

〔21〕乐:这里指皇帝祭祀宗庙时专门为某一祖先编排的配乐舞蹈。舞蹈内容是赞颂祖先的功德。曹魏这次制定乐舞事,详见《宋书》卷十九《乐志》一。

〔22〕制作:制定礼乐典章。

〔23〕四庙:指曹叡的曾祖曹嵩、曹嵩之父曹腾、曹腾之父曹节、曹节之父这四代祖先的神庙。古代认为天子应为七代祖先立庙祭祀,即所谓的七庙。诸侯五庙。见《礼记·王制》。

〔24〕亲尽:古代宗法制度认为,下传到第六代时,祖先与子孙之间的亲情就完了,这叫亲尽。毁:按照宗法制度,除了始祖等少数祖先外,其余祖先的神位,都只祭奉到第六代子孙亲尽时为止,到第七代的时候要把神主从庙中迁出,另外安置后出祖先的神位,这叫做毁,又叫迁。后世子孙一代又一代地把亲尽祖先神位迁出,就是迭毁。

〔25〕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姬姓,名弃。善于种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民耕种。传说他是开始种植稷和麦的人。文:即周文王。名昌。商代末期的周族领袖。曾被商纣囚禁。在他的领导下,周族逐渐强盛,并在丰邑(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建立国都。在位五十年。武:即周武王。文王的长子,名发。他继承父位后,联合各族进攻商王。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大败商朝军队,灭商。在镐(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东岸)建立西周王朝。在位十年。后稷、文王、武王事,均见《史记》卷四《周本纪》。祧(tiāo):远祖的神庙。《礼记·王制》记载,周王朝的宗庙制度,以后稷为太祖(始祖),其神庙居中。下面的东、西两方各有三庙,称为三昭与三穆。三昭之首是周文王庙。三穆之首是周武王庙。文、武二王的神庙就叫做祧。后稷的太祖庙与文、武二王的祧,合称庙祧,是永远不毁的。其他四庙,亲尽迭毁。而移出的神主,属于昭的放到文王的祧里收藏,属于穆的放到武王的祧里收藏。曹叡仿周制,以曹操比后稷,以曹丕比周文王,以自己比周武王。

【裴注】

〔一〕茌,音仕狸反。

〔二〕《魏书》曰:“初,文皇帝即位;以受禅于汉,因循汉正朔,弗改。帝在东宫著论,以为五帝三王虽同气共祖,礼不相袭;正朔自宜改变,以明受命之运。及即位,优游者久之。史官复著言宜改,乃诏三公、特进、九卿、中郎将、大夫、博士、议郎、千石、六百石博议,议者或不同。帝据古典,甲子,诏曰:‘夫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登降周旋,终则又始。故仲尼作《春秋》,于三微之月,每月称王,以明三正迭相为首。今推三统之次,魏得地统;当以建丑之月为正月。考之群艺,厥义章矣。其改青龙五年三月为景初元年四月。’”

〔三〕臣松之按:魏为土行,故服色尚黄;行殷之时,以建丑为正,故牺牲、旂旗一用殷礼。《礼记》云:“夏后氏尚黑,故戎事乘骊,牲用玄旂;殷人尚白,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戎事乘/,牲用骍。”郑玄云:“夏后氏以建寅为正,物生色黑;殷以建丑为正,物牙色白;周以建子为正,物萌色赤。翰,白色马也。《易》曰‘白马翰如’。”《周礼·巾车》职“建大赤以朝”,“大白以即戎”,此则周以正色之旗以朝,先代之旗即戎。今魏用殷礼,变周之制;故建大白以朝,大赤即戎。

〔四〕孙盛曰:“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于既没然后著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也。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预自尊显。昔华、乐以厚殓致讥,周人以预凶违礼。魏之群司,于是乎失正。”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