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原文】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一〕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1〕。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2〕;劾问,朗曰:“朗之内外〔3〕,累世长大〔4〕。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5〕?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6〕。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注释】

〔1〕童子郎:荣誉性官名。汉代的孝廉进京经过经学考试后,一般都授给郎的官衔,成为皇帝宫廷侍卫队的队员。对于聪明好学的达官子孙,虽未成年,经过经学考试后也授给郎的官衔,叫做童子郎。1965 年山西大同市出土的司马金龙墓志铭记载,司马朗、司马懿兄弟的故乡,是“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详见《文物》1972 年第 3 期《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现今河南温县城西约 25 公里的招贤镇,相传就是司马氏的故里所在。尚有遗迹留存。

〔2〕匿年:隐瞒年龄。

〔3〕内外:中表亲戚。

〔4〕长(cháng)大:身材高大。

〔5〕虞、虢(guó):均为先秦国名。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北。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这里指北虢,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一带。两国相邻,当时被喻为唇齿相依。前 655 年,晋国先向虞国借路灭掉虢国,然后又灭虞。事见《左传》僖公五年。

〔6〕避朝亡之期:只避过了早晨灭亡的期限。意思是躲得过早晨躲不过晚上。

【裴注】

〔一〕司马彪《序传》曰:“朗祖父儁,字元异。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状魁岸,与众有异。乡党宗族,咸影附焉。位至颍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质直公方,虽闲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少仕州郡,历官洛阳令、京兆尹。以年老,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终。有子八人,朗最长,次即晋宣皇帝也。”

上一篇: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术,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茄陂、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蓄。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建安年,卒。孙权率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时天连雨,城欲崩,于是以苫蓑覆之。夜燃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扬州士民益追思之,以为虽董安于之守晋阳,不能过也。及陂塘之利,至今为用。馥子靖。黄初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诏曰:“卿父昔为彼州;今卿复据此郡,可谓克负荷者也。”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赈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母丧去官。后为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邑百户。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余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实,虽设其教而无其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千石以上子孙,年从,皆入太学。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荒教废业者,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阐弘大化,以绥未宾;合承风,远人来格:此圣人之教,致治之本也。”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渠陵)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年,薨。追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
下一篇: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已隆,功业已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於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分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到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