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文帝践阼,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
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
太和中,散骑常侍高堂隆奏:“时风不至〔1〕,而有休废之气〔2〕:必有司不勤职事以失天常也〔3〕。”诏书谦虚引咎,博咨异同〔4〕。
洽以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5〕。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故废一时之农,则失育命之本。是以先王务蠲烦费〔6〕,以专耕农。自春夏以来,民穷于役,农业有废,百姓嚣然〔7〕。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消复之术,莫大于节俭。太祖建立洪业,奉师徒之费,供军赏之用;吏士丰于资食,仓府衍于谷帛;由不饰无用之宫〔8〕,绝浮华之费。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9〕,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10〕,宜在备豫。料贼虚实,蓄士养众;算庙胜之策〔11〕,明攻取之谋。详询众庶,以求厥中〔12〕。若谋不素定〔13〕,轻弱小敌〔14〕;军人数举,举而无庸〔15〕:所谓‘悦武无震〔16〕’,古人之诫也。”
转为太常,清贫守约,至卖田宅以自给。明帝闻之,加赐谷帛。薨,谥曰简侯。
子(禽)〔离〕嗣。〔一〕(禽)〔离〕弟(适)〔逌〕,才爽开济〔17〕。官至廷尉、吏部尚书。〔二〕洽同郡许混者,许劭子也〔18〕。清醇有鉴识〔19〕,明帝时为尚书。〔三〕
【注释】
〔1〕时风:应时吹拂的风。这里特指能够及时带来雨水的风。
〔2〕休废之气:指持续大旱。古代认为天旱是由亢阳之气造成,而这将使农业停止和荒废,故名。魏明帝太和二年、四年和五年,曾连续发生持续大旱,断雨的时间长达半年。见《宋书》卷三十一《五行志》二。
〔3〕有司:有关官员。失天常:使天时失常。古代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人间政治的好坏,将会对天体运行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4〕异同:不同的意见。这是当时习用的偏义复词。又作同异。
〔5〕浮食者:当时称不从事粮食生产的商人、手工业工人为浮食者。
〔6〕蠲(juān):去除。
〔7〕嚣(áo )然:忧愁困苦的样子。
〔8〕由:原因在于。
〔9〕他余:其他,其余。
〔10〕三边:三方边境。指南、西、北三方。
〔11〕庙胜之策:在朝廷殿堂上就已制定好了的克敌制胜策略。
〔12〕厥中:政策上的适中。
〔13〕素定:预先制定。
〔14〕轻弱小敌:轻视弱者,小看敌人。当时南方的孙吴、西方的蜀汉、东北方的公孙渊都不及曹魏实力强大,所以和洽这样说。
〔15〕无庸:无功。
〔16〕悦武无震:喜欢使用武力的人最终会丧失威风。这句话出自《国语·周语》中,但文字不尽相同。
〔17〕才爽:具有才能而性情开朗。开济:开创事业,拯救社会。这是当时形容人政治才干的常用词。
〔18〕许劭(公元 150—195):字子将,汝南郡平舆(今河南平舆县西北)人。曾任本郡功曹。以善于评论识拔人才而著称于世。他与堂兄许靖共同品评人物,每月更换一次,号称“月旦评”。曾评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传见《后汉书》卷六十八。
〔19〕鉴识:洞察和识别的能力。
【裴注】
〔一〕(禽)〔离〕,音離。
〔二〕《晋诸公赞》曰:“和峤字长舆。(适)〔逌〕之子也。少知名,以雅重称。常慕其舅夏侯玄之为人;厚自封植,嶷然不群。于黄门郎迁中书令,转尚书。愍怀太子初立,以峤为少保,加散骑常侍。家产丰富,拟于王公,而性至俭吝。峤同母弟郁,素无名;峤轻侮之,以此为损。卒于官,赠光禄大夫。郁以公强当世,致位尚书令。”
〔三〕劭字子将。《汝南先贤传》曰:“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见劭年十八时,乃叹息曰:‘此则希世出众之伟人也!’劭始发明樊子昭于鬻帻之肆;出虞永贤于牧竖;召李淑才乡闾之间;擢郭子瑜鞍马之吏;援杨孝祖;举和阳士:兹六贤者,皆当世之令懿也。其余中流之士,或举之于淹滞,或显之乎童齿,莫不赖劭顾叹之荣。凡所拔育,显成令德者,不可殚记。其探擿伪行,抑损虚名,则周之单襄,无以尚也。劭宗人许栩,沉没荣利,致位司徒。举宗莫不匍匐栩门,承风而驱,官以贿成;惟劭不过其门。广陵徐孟(本)〔玉〕来临汝南,闻劭高名,请为功曹。饕餮放流,洁士盈朝。袁绍公族好名,为濮阳长,弃官来还,有副车从骑;将入郡界,绍乃叹曰:‘吾之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之乎?’遂单车而归。辟公府掾,拜鄢陵令,方正征;皆不就。避乱江南,所历之国,必翔而后集。终于豫章,时年四十六。有子曰混,显名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