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既而曰:“臣无逃亡之义。”径诣刺奸。主簿温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等。后除河间郡丞。稍迁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间,应时平泰。历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太守。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诏曰:“敬纳谠言,促遣民作。”时李惠监作,复奏留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征拜少府。出为荆州刺史。迁冀州牧。太傅司马宣王谓礼曰:“今清河、平原争界年,更刺史,靡能决之;虞、芮待文王而了,宜善令分明。”礼曰:“讼者据墟墓为验,听者以先老为正;而老者不可加以槚楚,又墟墓或迁就高敞,或徙避仇雠。如今所闻,虽皋陶犹将为难。若欲使‘必也无讼’,当以烈祖初封平原时图决之。何必推古问故,以益辞讼?昔成王以桐叶戏叔虞,周公便以封之。今图藏在天府,便可于坐上断也,岂待到州乎?”宣王曰:“是也。当别下图。”礼到,案图宜属平原。而曹爽信清河言,下书云:“图不可用,当参异同。”礼上疏曰:“管仲霸者之佐,其器又小,犹能夺伯氏骈邑,使没齿无怨言。臣受牧伯之任,奉圣朝明图,验地著之界,界实以王翁河为限。而鄃以马丹候为验,诈以鸣犊河为界;假虚讼诉,疑误台阁。窃闻众口铄金,浮石沉木,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今郡争界年,朝决之者,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平原在两河向东上,其间有爵堤;爵堤在高唐西南,所争地在高唐西北,相去余里。可谓长叹息流涕者也。案解与图奏,而鄃不受诏,此臣软弱不胜其任;臣亦何颜尸禄素餐?辄束带著履,驾车待放。”爽见礼奏,大

【原文】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1〕。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2〕。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3〕,自首〔4〕。既而曰:“臣无逃亡之义。”径诣刺奸〔5〕。主簿温恢嘉之,具白太祖,各减死一等〔6〕。

后除河间郡丞〔7〕。稍迁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礼至官,出俸谷,发吏民,募首级〔8〕,招纳降附使还为间〔9〕,应时平泰。历山阳、平原、平昌、琅邪太守〔10〕。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11〕,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迁阳平太守〔12〕。

入为尚书。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13〕,诏曰:“敬纳谠言〔14〕,促遣民作〔15〕。”时李惠监作,复奏留一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帝猎于大石山〔16〕,虎趋乘舆〔17〕。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

礼亮直不挠〔18〕,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19〕,加伏波将军〔20〕,赐爵关内侯。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21〕;时州兵休使〔22〕,在者无几。礼躬勒卫兵御之,战于芍陂〔23〕;自旦及暮,将士死伤过半。礼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24〕,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25〕;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征拜少府。出为荆州刺史。迁冀州牧。太傅司马宣王谓礼曰:“今清河、平原争界八年,更二刺史〔26〕,靡能决之;虞、芮待文王而了〔27〕,宜善令分明。”

礼曰:“讼者据墟墓为验〔28〕,听者以先老为正〔29〕;而老者不可加以槚楚〔30〕,又墟墓或迁就高敞,或徙避仇雠。如今所闻,虽皋陶犹将为难。若欲使‘必也无讼’〔31〕,当以烈祖初封平原时图决之〔32〕。何必推古问故〔33〕,以益辞讼?昔成王以桐叶戏叔虞〔34〕,周公便以封之。今图藏在天府〔35〕,便可于坐上断也,岂待到州乎?”宣王曰:“是也。当别下图。”

礼到,案图宜属平原。而曹爽信清河言,下书云:“图不可用,当参异同〔36〕。”礼上疏曰:“管仲霸者之佐〔37〕,其器又小〔38〕,犹能夺伯氏骈邑〔39〕,使没齿无怨言〔40〕。臣受牧伯之任,奉圣朝明图,验地著之界〔41〕,界实以王翁河为限〔42〕。而鄃以马丹候为验〔43〕,诈以鸣犊河为界〔44〕;假虚讼诉,疑误台阁。窃闻众口铄金〔45〕,浮石沉木〔46〕,三人成市虎〔47〕,慈母投其杼〔48〕。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者〔49〕,缘有解书图画〔50〕,可得寻案擿校也〔51〕。平原在两河向东上〔52〕,其间有爵堤〔53〕;爵堤在高唐西南〔54〕,所争地在高唐西北,相去二十余里。可谓长叹息流涕者也。案解与图奏,而鄃不受诏,此臣软弱不胜其任;臣亦何颜尸禄素餐〔55〕?辄束带著履〔56〕,驾车待放〔57〕。”

爽见礼奏,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58〕。

在家期年〔59〕,众人多以为言,除城门校尉。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60〕,而鲜卑数寇边〔61〕。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62〕,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63〕?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64〕!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汹汹〔65〕,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66〕。”

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

礼与卢毓同郡时辈〔67〕,而情好不睦。为人虽互有长短,然名位略齐云。

嘉平二年,薨,谥曰景侯。孙元嗣。

【注释】

〔1〕容城:县名。县治在今河北容城县东北。

〔2〕军谋掾:官名。曹操司空府的下属之一。负责参谋军事。

〔3〕私导:私下出主意指点。

〔4〕自首:指马台越狱逃跑后接着又向官府自首。这样做可以因主动自首而免于处死。

〔5〕刺奸:官名。专门打听举报现任官员的不法行为。孙礼去见刺奸是要坦白自己出主意叫马台逃跑的事。刺奸是曹操特别设置的官员,所针对的对象只是不法的现任官员。孙礼是现任官员,所以才到刺奸去自首。

〔6〕减死一等:判处比死刑仅次一等的刑罚。指髡刑,即剪去长发戴上刑具做苦工五年。

〔7〕郡丞:官名。是郡太守的副手,协助处理郡内公务。

〔8〕募首级:悬赏买反叛者的脑袋。

〔9〕间:间谍。

〔10〕平昌:郡名。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琅邪(yá):郡名。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市东北。

〔11〕夹石:地名。在今安徽舒城县南。

〔12〕阳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

〔13〕固争罢役:坚持请求停止(兴修宫殿的)劳役。

〔14〕谠言:正直的进言。

〔15〕民作:从事劳作的民工。

〔16〕大石山:山名。在当时洛阳城南四十五公里。后来明帝的陵墓高平陵也修在这里。

〔17〕乘舆:皇帝的专车。

〔18〕亮直:诚实正直。

〔19〕扬州:州名。三国分立,曹魏占据东汉扬州的江北部分。在此设扬州,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孙吴占据东汉扬州的江南部分,也在此设扬州,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

〔20〕伏波将军:官名。领兵征伐。

〔21〕全琮(?—公元 249):传见本书卷六十。

〔22〕州兵:扬州的地方军队。休使:有的休整有的受差使。

〔23〕芍陂(què bēi):陂塘名。在今安徽寿县南。是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

〔24〕枹(fú ):鼓槌。

〔25〕发心:发自内心。

〔26〕更:经历。

〔27〕虞、芮(ruì):均先秦古国名。相传两国的人为地界发生争执,共同去找周文王评理。他们进入周国后,发觉人们都讲究礼让,自感惭愧,就主动停止了争执。见《诗经·绵》毛传。

〔28〕讼者:指争执的双方。墟墓:坟墓。验:证据。

〔29〕听者:指评判是非的上司。以先老为正:以当地老年人的话为准。

〔30〕槚(jiǎ)楚:用于鞭打的槚木棍和荆条。孙礼认为老人不能加以鞭打,因而他们说的是不是真话就无从判定。

〔31〕必也无讼: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不再存在。这是孔子的话,见《论语·颜渊》。

〔32〕烈祖:即魏明帝曹叡。烈祖是他的庙号。初封平原: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 222),曹叡受封为平原王。事见本书卷二《文帝纪》。

〔33〕问故:询问故老。

〔34〕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周成王的弟弟。成王曾与他开玩笑,把一片桐叶作为玉珪给他,说是封国的凭证。一位史官说天子无戏言,周公就果真封叔虞于唐。唐国后来改称晋。事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35〕天府:皇家的档案馆。

〔36〕异同:不同的意见。这是当时习语。又作同异。

〔37〕管仲(?—前 645):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政治家。由鲍叔牙推荐,受齐桓公重用,推行多方面改革,国力大振。在此基础上,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传见《史记》卷六十二。霸者:霸主。指势力强大居于领导地位的诸侯国国君。这里孙礼认为霸者与曹魏的皇帝比起来要低一等。

〔38〕器:器量。孔子在个人品德上不大看得起管仲,曾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评语,见《论语·八佾》。

〔39〕伯氏:齐国的大夫。骈邑:地名。在今山东临朐(qú)县东南。

〔40〕没齿:直到死亡。管仲剥夺伯氏在骈邑的封地一事,见《论语·宪问》。

〔41〕地著:地图中的标示。

〔42〕王翁河:河流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43〕鄃:县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马丹候:地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44〕鸣犊河:河流名。在今山东高唐县东。这一次争地纠纷,发生在冀州清河郡鄃县与青州平原郡平原县之间。两县交界,鄃县在西南而平原在东北。中间隔了两条河,即偏西的王翁河与偏东的鸣犊河。地界划在王翁河,鄃县觉得吃了亏,所以提出要划在偏东的鸣犊河上。孙礼根据司马懿下发的地图作出判定,曹爽却不同意他的结论。由此事可以看出司马懿与曹爽争权的情况。

〔45〕众口铄金:众人一齐诋毁,其力量足以销熔金属。比喻众口一词能混淆是非。

〔46〕浮石:水面上堆积的泡沫。这种泡沫很轻。沉木:(泡沫积累多了可以)压沉木头。比喻很多人说谎话可以掩盖事实。语出陆贾《新语·辨惑》。

〔47〕三人成市虎:市场上本无老虎,但是只要有三个人都说市场出现了老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见《国策·魏策》二。

〔48〕慈母投其杼(zhù):曾参以孝顺著名。有与他同姓名的人行凶杀人,一人跑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她的儿子杀人,曾母不信。连着又有两人这样说,曾母就相信了,吓得丢下织布的梭子逃跑。见《国策·秦策》二。

〔49〕一朝(zhāo):一下子。

〔50〕缘:因为。解书:地图的解释文字。图画:地图。

〔51〕擿校(tì jiào):找出问题。

〔52〕两河:指上文所说的王翁河、鸣犊河。

〔53〕爵堤:地名。在今山东高唐县东南。当是鄃县一方提出的又一处地界证据。

〔54〕高唐:县名。在今山东高唐县东北。

〔55〕尸禄素餐:坐拿俸禄白吃饭。

〔56〕束带著履:意思是收拾停当。

〔57〕待放:等待放逐。即听候处置。

〔58〕结:判处。刑五岁:五年徒刑。即髡刑。

〔59〕期(jī)年:满一周年。从这一句看,孙礼被判刑后是在家服刑,没有戴刑具做苦工。

〔60〕匈奴:北方少数族名。

〔61〕鲜卑:北方少数族名。中国北方的少数族,两汉时期以匈奴势力最为强大。东汉末年,又有乌丸兴起。继乌丸之后,则是鲜卑称雄于草原之上,并逐渐南下进入内地。

〔62〕振武将军:官名。领兵征伐。

〔63〕恚(huì):恼怒。理:处理。失分(fèn):不合理。

〔64〕明公:对三公和地位在三公之上官员的尊称。司马懿当时任太傅,地位在三公之上。

〔65〕汹汹:不安定的样子。

〔66〕忍不可忍:忍受难以忍受的事情。

〔67〕时辈:同时的人。

下一篇:王观字伟台,东郡廪丘人也。少孤贫励志。太祖召为丞相文学掾,出为高唐、阳泉、酂、任令,所在称治。文帝践阼,入为尚书郎、廷尉监。出为南阳、涿郡太守。涿北接鲜卑,数有寇盗。观令边民家以上,屯居,筑京候。时或有不愿者,观乃假遣朝吏,使归助子弟;不与期会,但敕事讫各还。于是吏民相率,不督自劝,旬日之中,时俱成。守御有备,寇抄以息。明帝即位,下诏书使郡县条为剧、中、平者。主者欲言郡为中、平,观教曰:“此郡滨近外虏,数有寇害,云何不为剧邪?”主者曰:“若郡为外剧,恐于明府有任子。”观曰:“夫君者,所以为民也。今郡在外剧,则于役条当有降差。岂可为太守之私,而负郡之民乎?”遂言为外剧郡,后送任子诣邺。时观但有子而又幼弱。其公心如此。观治身清素,帅下以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明帝幸许昌,召观为治书侍御史,典行台狱。时多有仓猝喜怒,而观不阿意顺指。太尉司马宣王请观为从事中郎。迁为尚书,出为河南尹。徙少府。大将军曹爽使材官张达,斫家屋材,及诸私用之物;观闻知,皆录夺以没官。少府统尚方御府内藏玩弄之宝,爽等奢放,多有干求;惮观守法,乃徙为太仆。司马宣王诛爽,使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赐爵关内侯,复为尚书,加驸马都尉。高贵乡公即位,封中乡亭侯。顷之,加光禄大夫,转为右仆射。常道乡公即位,进封阳乡侯,增邑千户,并前千百户。迁司空,固辞;不许,遣使即第拜授。就官数日,上送印绶,辄自舆归里舍。薨于家,遗令藏足容棺,不设明器,不封不树。谥曰肃侯。子悝嗣。咸熙中,开建等,以观著勋前朝,改封悝胶东子。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