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尺余,腰大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置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阵前,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讨袁绍于官渡。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急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泝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嗔目盻之。超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是以超问“虎侯”。至今夫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曹仁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语;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恨之。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太祖崩,褚号泣呕血。文帝践阼,进封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甚亲近焉。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剑客也。明帝即位,进牟乡侯,邑百户;赐子爵人关内侯。褚薨,谥曰壮侯。子仪嗣。褚兄定,亦以军功封为振威将军,都督徼道虎贲。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复赐褚子、孙人爵关内侯。仪为钟会所杀。泰

【原文】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余,腰大十围〔1〕;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2〕。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3〕,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置四隅〔4〕。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5〕;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阵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6〕,闻皆畏惮之。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

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7〕!”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8〕。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从讨袁绍于官渡。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9〕;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10〕,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11〕,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

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12〕,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急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泝船〔13〕,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14〕,阴欲前突太祖〔15〕;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嗔目盻之〔16〕。超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17〕。“武卫”之号,自此始也。

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18〕,故号曰“虎痴”;是以超问“虎侯”。至今夫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

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曹仁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语〔19〕;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恨之。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20〕,降意呼君〔21〕。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22〕。入室何私乎〔23〕?”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太祖崩,褚号泣呕血。

文帝践阼,进封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24〕,甚亲近焉。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剑客也〔25〕。

明帝即位,进牟乡侯,邑七百户;赐子爵一人关内侯。褚薨,谥曰壮侯。子仪嗣。褚兄定,亦以军功封为振威将军〔26〕,都督徼道虎贲〔27〕。

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复赐褚子、孙二人爵关内侯。仪为钟会所杀。泰始初,子综嗣。

【注释】

〔1〕围:长度量词。一围相当于当时的五寸。根据上一世纪的 90 年代所能见到的大量考古实物资料,三国时期的每尺长度,相当于现今 24厘米。许褚腰粗达到十围,相当于现今的 1.2 米。他的身长八尺余,八尺已经相当于现今 1.92 米左右。

〔2〕葛陂:陂塘名。在今河南平舆县东。

〔3〕极:疲乏。

〔4〕杅(yú):盛水的木盆。

〔5〕所值:所碰上的东西。

〔6〕淮、汝:淮水、汝水。陈、梁:陈国、梁国。

〔7〕樊哙(?—前 189):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以杀狗为业。后随刘邦起兵,灭秦,在鸿门宴上保卫刘邦,使刘邦逃脱被杀的险境。西汉王朝建立,任左丞相,封舞阳侯。传见《史记》卷九十五、《汉书》卷四十一。

〔8〕虎士:曹操贴身卫士的名称。

〔9〕常从士:经常侍从曹操的卫士。

〔10〕休下:下班休息。

〔11〕下舍:下班休息的住房。

〔12〕奔:冲击。

〔13〕泝船:划船。

〔14〕负其力:仗恃他的力气大。

〔15〕突:突袭。

〔16〕瞋目盻(xì)之:瞪大眼睛怒视马超。

〔17〕武卫中郎将:官名。曹操贴身侍卫队的队长。后来是曹魏皇帝的侍卫队队长。资历深的称武卫将军。

〔18〕痴:许褚质朴不善言辞,上阵又不怕死,所以这样形容他。

〔19〕便坐:正殿外面供被召见者坐下等候的房间。

〔20〕征南:指曹仁。当时任征南将军。

〔21〕降意:屈尊。

〔22〕众谈:当着众人公开谈话。

〔23〕何私:私下还谈什么。

〔24〕中军:当时称驻守在京城地区由中央直辖的军队为中军。分驻在外地由各都督或将军统领的军队叫做外军。

〔25〕剑客:精于剑术的勇士。

〔26〕振威将军:官名。领兵征伐。

〔27〕徼道虎贲:在道路上流动巡察以保卫皇帝的卫士。

下一篇: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去。永居近市,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阵,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千)人。皆重衣两铠,弃盾,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步,乃白之。”等人曰:“步矣。”又曰:“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阵。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噉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双戟斤!”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余人,皆殊死战,无不当。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叉入,辄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