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1〕。〔一〕以侠闻于江、汝之间〔2〕。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众多归之。时有周直者,众二千余家,与恭、通外和内违〔3〕。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4〕,酒酣,杀直。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后恭妻弟陈郃,杀恭而据其众。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又生擒黄巾大帅吴霸而降其属。遭岁大饥,通倾家赈施,与士分糟糠〔5〕;皆争为用,由是盗贼不敢犯。
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6〕,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封建功侯〔7〕。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8〕。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9〕,与为亲交。
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又击郡贼瞿恭、江宫、沈成等,皆破残其众,送其首:遂定淮、汝之地。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时贼张赤等五千余家,聚桃山,通攻破之。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追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
文帝践阼,谥曰刚侯。诏曰:“昔袁绍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10〕:朕甚嘉之!不幸早薨。子基已袭爵,未足酬其庸勋。基兄绪,前屯樊城,又有功,世笃其劳〔11〕。其以基为奉义中郎将〔12〕,绪平虏中郎将〔13〕,以宠异焉。”〔二〕
【注释】
〔1〕平春:县名。县治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
〔2〕江、汝:长江和汝水。
〔3〕内违:内心不满。
〔4〕克会:约定时间聚会。
〔5〕分糟糠:分食酒糟、糠皮之类的粗劣食物。指共患难。
〔6〕振威中郎将:官名。领兵征伐。
〔7〕建功侯:封爵名。这是一种名号侯,没有封地。
〔8〕阳安都尉:官名。东汉时在边境或其他军事要地设领兵的都尉,下辖县,地位相当于郡太守。阳安都尉下辖阳安、朗陵二县,治所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北。
〔9〕执宪:执法。
〔10〕使携贰率服:使怀有二心的人纷纷服从。
〔11〕世笃其劳:世代都专注于建立功劳。
〔12〕奉义中郎将:官名。是奖励李基的荣誉性官职。
〔13〕平虏中郎将:官名。领兵征伐。
【裴注】
〔一〕《魏略》曰:“通,小字万亿。”
〔二〕王隐《晋书》曰:“绪子秉,字玄胄。有俊才,为时所贵,官至秦州刺史。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曰:‘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并受诏。既出,上顾谓吾等曰:“相诫敕,正当尔不?”侍坐众贤,莫不赞善。上又问曰:“必不得已,于斯三者何先?”或对曰:“清,固为本。”次复问吾,对曰:“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以《易》称括囊无咎,藉用白茅,皆慎之至也。”上曰:“卿言得之耳。可举近世能慎者谁乎?”诸人各未知所对,吾乃举故太尉荀景倩、尚书董仲连、仆射王公仲,可谓为慎。上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亦各其慎也。然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吾每思此言,亦足以为明诫。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如此,则悔吝何由而生,患祸无从而至矣。’秉子重,字茂曾。少知名,历位吏部郎、平阳太守。”
《晋诸公赞》曰:“重,以清尚称;相国赵王伦以重望,取为右司马。重以伦将为乱,辞疾不就。伦逼之不已,重遂不复自(活)[治],至于困笃;扶曳受拜,数日卒。赠散骑常侍。重二弟:尚字茂仲,矩字茂约,永嘉中并典郡;矩至江州刺史。重子式,字景则,官至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