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博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 。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原文】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1〕,善郑氏学〔2〕,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3〕。

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4〕,然卓荦强识〔5〕;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6〕,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7〕。

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8〕,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9〕,沙汰众学〔10〕;慈、潜并为博士〔11〕,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12〕。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13〕;慈、潜更相克伐〔14〕,谤讟忿争〔15〕,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16〕,以相震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博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
    。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17〕。〔一〕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

先主愍其若斯〔18〕,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19〕,效其讼阋之状〔20〕,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21〕。

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22〕,卒;〔二〕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注释】

〔1〕刘熙:字成国。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县西)人。东汉语言学家。著有《释名》一书,今存,是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2〕郑氏:即郑玄。

〔3〕三礼:指《礼记》、《周礼》、《仪礼》。毛诗:西汉《诗经》四家之一。相传由毛亨和毛苌(chàng)所传,故名。魏晋以后,《毛诗》独盛,并流传至今。

〔4〕沾洽:渊博。

〔5〕卓荦:突出。强识(zhì):记忆力好。

〔6〕丧纪:丧事。五服:古代服丧时穿的丧服,按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合称五服。

〔7〕举手可采:信手拈来。

〔8〕纪:十二年为一纪。

〔9〕鸠合:收集。

〔10〕沙汰:清理。

〔11〕博士:官名。负责儒学讲授和文献整理。

〔12〕旧文:过去流传下来的文献。

〔13〕动:举动。

〔14〕克伐:好胜而自夸。语出《论语·宪问》。

〔15〕谤讟(dú):诽谤。

〔16〕时寻楚挞:有时会使用动手殴打的手段。

〔17〕震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博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
    。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xiàn):震慑。

〔18〕愍:痛心。

〔19〕倡家:以表演为生的艺人。

〔20〕效:摹仿。讼阋(xì):争斗。

〔21〕用感切之:以此感化批评他们。

〔22〕大长秋:官名。皇后的侍从长官。负责处理皇后宫中的事务。

【裴注】

〔一〕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礼》、《毛诗》、《论语》。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博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
    。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虚晚反。

〔二〕孙盛曰:“蜀少人士,故慈、潜等,并见载述。”

上一篇: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于任安,精究安术。刘璋时辟为从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琼为议曹从事。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虽学业入深,初不视天文有所论说。后进通儒谯周常问其意,琼答曰:“欲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剧,然后知之;复忧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周因问曰:“昔周征君以为‘当途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途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又问周曰:“宁复有所怪邪?”周曰:“未达也。”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以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琼年余,延熙年卒。著《韩诗章句》余万言;不教诸子,内学无传业者。周缘琼言,乃触类而长之曰:“《春秋传》著晋穆侯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耦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其后果如服言。及汉灵帝名子曰‘史侯’、‘董侯’;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侯,与师服言相似也。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者甚于穆侯、灵帝之名子。”后宦人黄皓弄权于内。景耀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周曰:“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下一篇: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灵帝末为讲部吏。献帝迁都长安,遂逃入蜀。刘焉父子待以客礼。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史,长于汉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义,光常譊譊讙咋。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后主践阼,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延熙年秋,大赦。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又鹰隼始击,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时,下违人理。老夫耄朽,不达治体,窃谓斯法难以经久;岂具瞻之高美,所望于明德哉?”祎但顾谢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世所嫌。太常广汉镡承、光禄勋河东裴俊等,年资皆在光后;而登据上列,处光之右:盖以此也。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咨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情性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欢,既不得妄有所施为;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预设也?”光解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曰:“吾好直言,无所回避,每弹射利病,为世人所讥嫌;(疑)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语有次。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不)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邪?当务其急者!”正深谓光言为然。后光坐事免官,年余卒。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