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年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余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族。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人,余莫敢动。长安士庶,咸相庆贺;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

【原文】

三年四月〔1〕,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2〕。

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3〕?”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余莫敢动。〔一〕

长安士庶,咸相庆贺;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二〕

【注释】

〔1〕三年:初平三年(公元 192)。

〔2〕士孙瑞(?—公元 195):传见本卷后文裴注引《三辅决录注》。

〔3〕所在:何在,在哪里。吕布以往一直充当董卓的贴身侍卫,所以董卓要呼唤他。

【裴注】

〔一〕《英雄记》曰:“时有谣言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又作《董逃》之歌。又有道士,书布为‘吕’字以示卓;卓不知其为吕布也。卓当入会,陈列步骑,自营至宫,朝服导引行其中。马踬不前,卓心怪欲止;布劝使行,乃衷甲而入。卓既死,当时日月清净,微风不起。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群下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袁氏门生故吏,改殡诸袁死于郿者;敛聚董氏尸于其侧,而焚之。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后卓故部曲,收所烧者灰,并以一棺棺之,葬于郿。卓坞中金有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珠玉、锦绮、奇玩、杂物,皆山崇阜积,不可知数。”

〔二〕谢承《后汉书》曰:“蔡邕在王允坐,闻卓死,有叹惜之音。允责邕曰:‘卓,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同疾。君为王臣,世受汉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卓受天诛,而更嗟痛乎!’便使收付廷尉。邕谢允曰:‘虽以不忠,犹识大义;古今安危,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狂瞽之词,谬出患入;愿黥首为刑,以继汉史!’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遂杀邕。”臣松之以为: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死亡,理无叹惜;纵复令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谢承之妄记也。史迁纪传,博有奇功于世;而云王允谓孝武应早杀迁,此非识者之言:但迁为不隐孝武之失,直书其事耳,何谤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谓内省不疚者矣;既无惧于谤,且欲杀邕,当论邕应死与不;岂可虑其谤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诬罔不通之甚者。

张璠《汉纪》曰:“初,蔡邕以言事见徙,名闻天下,义动志士。及还,内宠恶之。邕恐,乃亡命海滨,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年。卓为太尉,辟为掾。以高第,为侍御史治书,三日中遂至尚书。后迁巴东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长安,为左中郎将,卓重其才,厚遇之。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及允将杀邕,时名士多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