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先是,进遣骑都尉泰山鲍信,所在募兵。适至,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擒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丞。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原文】

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1〕,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2〕,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3〕,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

卓未至,进败。〔一〕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4〕;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5〕,还宫。〔二〕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6〕。〔三〕进、苗部曲无所属〔7〕,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8〕,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四〕

先是,进遣骑都尉泰山鲍信,所在募兵〔9〕。适至,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擒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

于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10〕。俄迁太尉,假节钺、虎贲。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五〕

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丞〔11〕。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注释】

〔1〕张让(?—公元 189):颍川郡人。东汉末年的掌权宦官,有十二名中常侍,号称“十常侍”。张让即是这帮人的首领。传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

〔2〕赵鞅:名志父。又称赵孟、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国的卿。他击败晋国另外两位卿即范氏、中行氏的势力,奠定以后建立赵国的基础。事见《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晋阳:城名。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甲:穿甲胄的兵士。前 497 年,赵鞅动用晋阳的驻军,驱逐晋臣荀寅、士吉射,说是要清除国君身边的恶人。见《公羊传》定公十三年。

〔3〕鸣钟鼓:敲钟击鼓。指出兵讨伐罪人。如:前往。

〔4〕小平津:黄河古津渡名。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

〔5〕北芒: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小平津的南面。

〔6〕苗:即何苗(?—公元 189):何进的异母弟。东汉末以外戚任车骑将军,封济阳侯。事附《后汉书》卷六十九《何进传》。

〔7〕部曲:列入编制的部队。

〔8〕丁原(?—公元 189):事见本书卷七《吕布传》裴注引《英雄记》。

〔9〕所在:到处。这里指鲍信家乡泰山郡的各地。见本书卷十二《鲍勋传》裴注引《魏书》。

〔10〕刘弘:事附《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11〕家令:官名。汉代太子宫中有家令,管理粮谷储存和饮食供应。丞:官名。即家丞。诸侯、公主有家丞,主管家务。为董卓的母亲设家令、家丞,是特殊的优待。

【裴注】

〔一〕《续汉书》曰:“进字遂高,南阳人。太后异母兄也。进本屠家子,父曰真。真死后,进以妹倚黄门,得入掖庭,有宠。光和三年立为皇后,进由是贵幸。中平元年,黄巾起,拜进大将军。”

《典略》载卓表曰:“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据州郡;一书出门,便获千金。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皆属让等。至使怨气上蒸,妖贼蜂起。臣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臣随慰抚,以至新安。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二〕张璠《汉纪》曰:“帝以八月庚午,为诸黄门所劫,步出穀门,走至河上。诸黄门既投河死,时帝年十(四)〔七〕,陈留王年九岁。兄弟独夜步行,欲还宫。暗暝,逐萤火而行。数里,得民家,以露车载送。辛未,公卿以下与卓,共迎帝于北芒坂下。”

《献帝春秋》曰:“先是,童谣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卓时适至,屯显阳苑。闻帝当还,率众迎帝。”

《典略》曰:“帝望见卓兵,涕泣。群公谓卓曰:‘有诏却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遂俱入城。”

《献帝纪》曰:“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

《英雄记》曰:“河南中部掾闵贡,扶帝及陈留王,上至雒舍止。帝独乘一马,陈留王与贡共乘一马,从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于北芒坂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导。卓将步骑数千来迎,烈呵使避。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前见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又趋陈留王,曰:‘我董卓也,从我抱来!’乃于贡抱中取王。”

《英雄记》曰:“一本云:王不就卓抱,卓与王并马而行也。”

〔三〕《英雄记》云:“苗,太后之同母兄。先嫁朱氏之子。进部曲将吴匡,素怨苗不与进同心,又疑其与宦官通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车骑也!’遂引兵与卓弟旻,共攻杀苗于朱爵阙下。”

〔四〕《九州春秋》曰:“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

〔五〕《献帝纪》曰:“卓谋废帝,会群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陈留王,何如?’尚书卢植曰:‘按《尚书》,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余;故霍光废之。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卓怒,罢坐,欲诛植。侍中蔡邕劝之,得免。九月,甲戌,卓复大会群臣曰:‘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天子幼质,软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著在典籍,佥以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陈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

《献帝起居注》载:“策曰:‘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声美称,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可以承宗庙。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尚书读册毕,群臣莫有言。尚书丁宫曰:‘天祸汉室,丧乱弘多。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卓以太后见废,故公卿以下不布服;会葬,素衣而已。”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