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1〕。〔一〕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2〕。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3〕。〔二〕
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4〕。卓有才武,膂力少比〔5〕;双带两鞬〔6〕,左右驰射。为军司马〔7〕,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8〕,拜郎中〔9〕。赐缣九千匹〔10〕,卓悉以分与吏士。迁广武令〔11〕,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三〕迁中郎将,讨黄巾。军败,抵罪〔12〕。
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峡北〔13〕,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卓伪欲捕鱼,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14〕;使水渟满数十里〔15〕,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比羌胡闻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7 乡侯〔16〕。征为并州牧。〔四〕
【注释】
〔1〕陇西:郡名。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县。临洮:县名。县治在今甘肃岷县。
〔2〕豪帅:首领。
〔3〕杂畜:各种牲畜。
〔4〕六郡:指东汉西北的汉阳、陇西、安定、北地(治所在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南)、上郡、西河(治所在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六郡。良家:汉代以医、巫、商、手工为卑贱职业,不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家叫做良家。羽林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是皇帝的侍卫。西北六郡的人擅长骑射,所以当时的羽林郎常选六郡良家的子弟充任。
〔5〕膂力:力气。
〔6〕鞬(jiān):马上插弓的皮囊。
〔7〕军司马:这里指中郎将张奂属下的司马。
〔8〕中郎将:官名。汉代宫廷卫队长官有五官、左、右、羽林、虎贲五名中郎将。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朝廷派兵镇压各地武装反抗时,开始以中郎将作为统兵官,表示是宫廷卫队出征。出征的中郎将还可加东、北、镇贼之类的字样在官衔前面。张奂当时任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公元 104—181):字然明,敦煌郡渊泉(今甘肃瓜州县东南)人。东汉末年长期任西北边境地区军政职务,后升任太常。因得罪宦官势力被免职,在家讲授《尚书》学,收学生千人。传见《后汉书》卷六十五。
〔9〕郎中: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也是皇帝的侍卫。
〔10〕缣(jiān):用双股丝织成的细绢。
〔11〕广武:县名。县治在今山西代县西南。
〔12〕抵罪:指撤职。
〔13〕望垣:县名。县治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北。望垣峡就在其附近。
〔14〕堰:筑堰。还道当所:回撤路上的必经之处。
〔15〕渟(tíng):水停不流。
〔16〕7 (tái):亭名。属右扶风郿县。在今陕西眉县东。
【裴注】
〔一〕《英雄记》曰:“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
〔二〕《吴书》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抄,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三〕《英雄记》曰:“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四〕《灵帝纪》曰:“中平五年,征卓为少府,敕‘以营吏士属左将军皇甫嵩,诣行在所’。卓上言:‘凉州扰乱,鲸鲵未灭,此臣奋发效命之秋。吏士踊跃,恋恩念报,各遮臣车;辞声恳恻,未得即路也。辄且行前将军事,尽心慰恤,效力行阵。’六年。以卓为并州牧,又敕‘以吏兵属皇甫嵩’。卓复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乐为国家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州,效力边陲。’卓再违诏敕,会为何进所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