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住鲁阳。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邺,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用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凭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赈施贫族,家无所余。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原文】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1〕。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住鲁阳〔2〕。

太祖临兖州〔3〕,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4〕,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5〕,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6〕。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7〕。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8〕,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9〕!”

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10〕。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11〕,是以不敢奉命。”

大军还邺,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12〕;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用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13〕,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

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14〕;特以素屏风、素凭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15〕。”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赈施贫族,家无所余。迁右军师〔16〕。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一〕

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17〕。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18〕,我之周昌也〔19〕!”

【注释】

〔1〕平丘:县名。县治在今河南封丘县东南。

〔2〕鲁阳:县名。县治在今河南鲁山县。

〔3〕临:担任行政长官的形象说法。

〔4〕经岁:过一年。

〔5〕兵义:出兵有正当名义。

〔6〕幕府:将军的办公官署。即军府。功曹:官名。负责人事。

〔7〕选举:官员的选拔任用。

〔8〕率人:带动人。

〔9〕吾复何为:我又有什么事情可干。这是赞美毛玠的话。

〔10〕属:请求照顾。

〔11〕非迁次:不在升迁之列。

〔12〕玠请谒不行:在毛玠这里走后门走不通。

〔13〕言方:说方向。

〔14〕班:赏赐。

〔15〕服:这里指生活用品。

〔16〕右军师:官名。曹操丞相府的主要下属,负责军事参谋。

〔17〕更衣:上厕所。

〔18〕司直:这里指主持正直之道的人。《诗经·羔裘》有“邦之司直”的句子。

〔19〕周昌: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随刘邦起兵,西汉王朝建立,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为人倔强,敢于直言进谏。传见《史记》卷九十六、《汉书》卷四十二。

【裴注】

〔一〕《先贤行状》曰:“玠,雅亮公正,在官清恪。其典选举:拔贞实,斥华伪,进逊行,抑阿党;诸宰官治民功绩不著,而私财丰足者,皆免黜停废,久不选用。于时四海翕然,莫不励行。至乃长吏还者,垢面羸衣,常乘柴车;军吏入府,朝服徒行。人拟壶飧之洁,家象濯缨之操;贵者无秽欲之累,贱者绝奸货之求;吏洁于上,俗移平下:民到于今称之。”

上一篇:迁中尉。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琰尝荐钜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涿郡孙礼、卢毓始入军府,琰又名之曰:“孙,疏亮亢烈,刚简能断;卢,清警明理,百炼不消:皆公才也。”后林、礼、毓,咸至鼎辅。及琰友人公孙方、宋阶,早卒;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其鉴识笃义,类皆如此。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下一篇:崔琰既死,玠内不悦。后有白玠者:“出见黥面反者,其妻子没为官奴婢,玠言曰:‘使天不雨者,盖此也。’”太祖大怒,收玠付狱。大理钟繇诘玠曰:“自古圣帝明王,罪及妻子。《书》云:‘左不共左,右不共右,予则孥戮汝!’司寇之职,‘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稿’。汉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汉法所行黥墨之刑,存于古典。今真奴婢祖先有罪,虽历百世,犹有黥面供官;以宽良民之命,以宥并罪之辜。此何以负于神明之意,而当致旱?案典谋:‘急恒寒若,舒恒燠若。’宽则亢阳,所以为旱。玠之吐言,以为宽邪?以为急也?急当阴霖,何以反旱?成汤圣世,野无生草;周宣令主,旱魃为虐。亢旱以来,积年;归咎黥面,为相值不?卫人伐邢,师兴而雨;罪恶无征,何以应天?玠讥谤之言,流于下民;不悦之声,上闻圣听。玠之吐言,势不独语;时见黥面,凡为几人?黥面奴婢,所识知邪?何缘得见,对之叹言?时以语谁?见答云何?以何日月?于何处所?事已发露,不得隐欺,具以状对!”玠曰:“臣闻萧生缢死,困于石显;贾子放外,谗在绛、灌;白起赐剑于杜邮;晁错致诛于东市;伍员绝命于吴都:斯数子者,或妒其前,或害其后。臣垂髫执简,累勤取官;职在机近,人事所窜。属臣以私,无势不绝;语臣以冤,无细不理。人情淫利,为法所禁;法禁于利,势能害之。青蝇横生,为臣作谤;谤臣之人,势不在他。昔王叔陈生争(正)政王廷,宣子平理,命举其契;是非有宜,曲直有所:《春秋》嘉焉,是以书之。臣不言此,无有时、人。说臣此言,必有征要。乞蒙宣子之辨,而求王叔之对。若臣以曲闻,即刑之日,方之安驷之赠;赐剑之来,比之重赏之惠。谨以状对。”时桓阶、和洽进言救玠,玠遂免黜。卒于家。太祖赐棺器、钱帛,拜子机郎中。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