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万人,自择选锐士千人,投县上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百兵,乃曰:“可复以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擒!”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后从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次通酌兵各银碗。至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宁益贵重,增兵千人。

【原文】

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1〕,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咳唾〔2〕,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擒!”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3〕。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4〕,领阳新、下雉两县〔5〕。后从攻皖,为升城督〔6〕。宁手持练〔7〕,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8〕。

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9〕。宁引白削置膝上〔10〕,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11〕?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次〕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12〕。敌惊动,遂退。

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一〕

【注释】

〔1〕投:前往。浅濑:浅而急的水流。

〔2〕咳唾:当时的习语,指动静。

〔3〕柴(zhài)营:外面有防护篱栅的营寨。

〔4〕西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西南。

〔5〕阳新:县名。当时是西陵郡治所。下雉:县名。县治在今湖北阳新县东。

〔6〕升城督:官名。是攻城部队的指挥官。临时设立,不常置。

〔7〕练:煮制过的熟绢。

〔8〕折冲将军:官名。领兵征伐。

〔9〕时持:及时接着。

〔10〕白削:短刀。

〔11〕孰与甘宁:与甘宁相比怎么样。

〔12〕衔枚:口含木棍。枚是两端有绳的木棍,夜晚行军时,口中含着木棍,两端的绳拴在颈后,以防士兵说话喧哗。

【裴注】

〔一〕《江表传》曰:“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余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即赐绢千匹,刀百口。权曰:‘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停住月余,北军便退。”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