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文帝即位,放、资转为左、右丞。数月,放徙为令。黄初初,改秘书为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各加给事中;放赐爵关内侯,资为关中侯:遂掌机密。年,进爵魏寿亭侯,资关内侯。

【原文】

文帝即位,放、资转为左、右丞〔1〕。数月,放徙为令〔2〕。黄初初,改秘书为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各加给事中〔3〕;放赐爵关内侯,资为关中侯〔4〕:遂掌机密。三年〔5〕,进爵魏寿亭侯,资关内侯。

【注释】

〔1〕左、右丞:官名。即秘书左丞、秘书右丞,是秘书令的助手。

〔2〕令:即秘书令。官名。负责处理尚书台上奏的公事,兼管中央图书文献档册,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兼皇家图书档案馆馆长。魏文帝称帝后,把这两种职务分开,从秘书分设中书。秘书令只管中央图书文献档册。中书专管机要事务处理,包括审核尚书台公事,起草皇帝诏命,向地方军政长官下达皇帝秘密指令等。这样,东汉以来执掌机要的尚书台,其决策作用就被中书省取代,逐渐变成执行指令的单纯行政机构。这是当时政治制度上的一大变化。这一变化现象的本质,是皇帝加强对军国机要大事决策权的控制,属于君权强化的结果。但是其负面作用,则是中书省的长官中书监、中书令,将有可能趁机操控至为重要的决策权,下文对此有所记录,本卷的蒋济对此也有专门的奏疏加以评论。

〔3〕加:加官。当时凡加了给事中官衔的官员,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4〕关中侯:爵位名。是曹操所定六等爵制的第四等,不食租。

〔5〕三年:黄初三年(公元 222)。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