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1〕,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2〕,莫能擒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
晔曰:“策等小竖〔3〕,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4〕,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5〕。夫畏死趋赏,愚智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6〕,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7〕。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8〕?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
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9〕。〔一〕
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10〕何能为有无〔11〕?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
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12〕,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13〕,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14〕。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15〕;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二〕大军遂还。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16〕,兼领军。
【注释】
〔1〕山贼:当时官方对南方山区中武装居民的称呼。这种武装居民往往反抗政府的租税徭役负担。他们当中不少就是前面所说的宗民或宗部。
〔2〕致诛:进行讨伐。
〔3〕小竖:小子。对人的蔑称。
〔4〕夷:平定。
〔5〕后伏先诛:拖到后面投降的要先杀。
〔6〕广武君:姓李,名左车。西汉初赵国的名将。韩信破赵,投降韩信。他为韩信出谋划策事,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7〕先声后实:先显示声威,后使用实力。
〔8〕东征西怨:到东面出征时,西面的民众抱怨曹操不先到自己这方来。形容民众盼望曹操来解救。
〔9〕仓曹掾:曹操司空府下属。主管仓库修建及粮食贮存。
〔10〕妖妄之国:张鲁在汉中以五斗米道组织民众,当时称为“鬼道”,所以曹操这样说。
〔11〕何能为有无:哪里能对有无产生作用。意思是有它不多,无它不少,无关紧要。
〔12〕九州:《尚书·禹贡》分全国为九州。这里泛指全国。百郡:《续汉郡国志》记东汉有一百零五郡。
〔13〕望风:得知消息。
〔14〕传檄而定:送去一封檄文就可平定。形容非常容易。
〔15〕度(duó):算度。
〔16〕行军长史:官名。负责处理行军中各项事务。
【裴注】
〔一〕《傅子》曰:“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每舍亭传,未曾不讲,所以见重: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解,而晔独卧车中,终不一言。济怪而问之,晔答曰:‘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及见太祖,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势。四人争对,待次而言;再见如此。太祖每和悦,而晔终不一言。四人笑之。后一见太祖止,无所复问,晔乃设远言,以动太祖。太祖适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于猥坐说也。太祖已探见其心矣,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二〕《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