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文帝即王位,拜昭将作大匠。及践阼,迁大鸿胪,进封右乡侯。二年〔1〕,分邑百户,赐昭弟访,爵关内侯;徙昭为侍中。
三年〔2〕,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愿将锐卒虎步江南〔3〕,因敌取资〔4〕,事必克捷;若其无臣〔5〕,不须为念!”帝恐休便渡江,驿马诏止。时昭侍侧,因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侥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6〕。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7〕,未便从命也。”是后无几,暴风吹贼船,悉诣休等营下;斩首获生,贼遂迸散。诏敕诸军“促渡”,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
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8〕;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9〕。兵有进退,不可如意〔10〕。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11〕,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
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帝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12〕,何以复加?”
五年〔13〕,徙封(成)都乡侯,拜太常。其年,徙光禄大夫、给事中。从大驾东征。七年还〔14〕,拜太仆。
明帝即位,进爵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分邑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拜真〔15〕。
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16〕:“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17〕。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18〕;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19〕,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20〕。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21〕,罗之不博耳〔22〕;又何患其不(知己)〔己知〕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23〕。’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24〕,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帝于是发切诏〔25〕,斥免诸葛诞、邓飏等。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子胄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注释】
〔1〕二年:黄初二年(公元 221)。
〔2〕三年:黄初三年(公元222)。
〔3〕虎步:比喻横行无敌。
〔4〕取资:夺取军用的粮草物资。
〔5〕无臣:指战死捐躯。
〔6〕沮:打消。
〔7〕沉吟:犹豫拖延。
〔8〕渚:江中的沙洲。当时江陵南面长江中有一大片沙洲,叫做江陵中洲。
〔9〕利:通畅。
〔10〕不可:不一定。
〔11〕误:偶然间。
〔12〕张、陈:张良、陈平。
〔13〕五年:黄初五年(公元 224 )。
〔14〕七年:黄初七年(公元 226)。
〔15〕拜真:正式任命。
〔16〕上疏:据本书卷三《明帝纪》,魏明帝下诏禁绝浮华朋党,事在太和四年二月,董昭上疏应当在这时。此处记在太和六年之下,疑有误。
〔17〕曹伟:事附本书卷二十七《王昶传》。
〔18〕纠擿(tì):纠举揭发。
〔19〕毁訾:眠毁。
〔20〕为作瑕衅:故意找岔子挑过错。
〔21〕人道不勤:人情交际是不是频繁。
〔22〕罗之不博:网罗朋友是不是广泛。
〔23〕吞之以药而柔调:指用笼络手段搞好关系。
〔24〕在职家人:在官府内列入名册的大官僚私人跟班随从。他们可以跟随官员出入官府。
〔25〕切诏:措辞严厉的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