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原文】
范长子先卒,次子据嗣。据字世议。以父任为郎。后范寝疾,拜副军校尉〔1〕,佐领军事。
范卒,迁安军中郎将〔2〕。数讨山贼,诸深恶剧地〔3〕,所击皆破。随太常潘濬讨五溪,复有功。朱然攻樊,据与朱异破城外围;还,拜偏将军。入补马闲右部督〔4〕。迁越骑校尉。太元元年,大风;江水溢流,渐淹城门。权使视水,独见据使人取大船以备害。权嘉之,拜荡魏将军〔5〕。权寝疾,以据为太子右部督〔6〕。
太子即位,拜右将军。魏出东兴,据赴讨有功。明年,孙峻杀诸葛恪;迁据为骠骑将军,平西宫事〔7〕。
五凤二年,假节,与峻等袭寿春;还遇魏将曹珍,破之于高亭。
太平元年,帅师侵魏。未及淮,闻孙峻死,以从弟2 自代〔8〕;据大怒,引军还,欲废綝。綝闻之,使中书奉诏〔9〕,诏文钦、刘纂、唐咨等,使取据;又遣从兄(虑)〔宪〕,以都下兵逆据于江都〔10〕。左右劝据降魏,据曰:“耻为叛臣!”遂自杀。夷三族。
【注释】
〔1〕副军校尉:官名。辅助主将指挥军队。
〔2〕安军中郎将:官名。领兵征伐。
〔3〕剧地:社会动荡剧烈而难以治理的地区。
〔4〕马闲右部督:官名。统领马闲营的骑兵,保卫京城。
〔5〕荡魏将军:官名。领兵与曹魏作战。
〔6〕太子右部督:官名。太子卫队中右部支队的指挥官。
〔7〕平西宫事:官名。负责处理西宫的事务。西宫是指孙吴西都武昌的皇宫。
〔8〕自代:代替自己。自己指孙峻。
〔9〕中书:官名。这里指中书郎。负责传达皇帝诏令。
〔10〕都下兵:京都地区的驻军。逆:迎面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