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县人。是西汉功臣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时,跟着老师学习。有一个人污辱了他的老师,夏侯惇就把那人杀了,从此以刚烈的气概闻名。
自太祖曹操举兵起事开始,夏侯惇就经常充当副将,随从太祖南征北战。太祖代理奋武将军时,以夏侯惇为司马,让他单独率一支军队驻扎在白马县。后来他升任折冲校尉,兼任东郡太守。太祖进攻陶谦,留下夏侯惇守卫濮阳县。张邈背叛太祖迎接吕布,当时太祖的家属在鄄城。夏侯惇轻装赶去援救,刚好在途中与吕布遭遇,双方一阵激战。
吕布往后撤退,突然攻入濮阳,袭取了夏侯惇的军用物资。又派部将假装投降;找机会把夏侯惇劫持为人质,要挟他交出贵重物品。军中将士都大为震惊。夏侯惇的部将韩浩,指挥兵马守住军营的大门,然后召集军中文武官员:让他们命令士兵留在各自的营中不准乱动。各营的军队才安定下来。韩浩再赶到夏侯惇那里,呵斥劫持夏侯惇的人说:“你们这些凶恶的叛逆者,居然敢劫持领兵的大将!你们还想活么?而且我受命惩治叛贼,岂能因为一个将军,就放纵你们不管吗?”又流着泪对夏侯惇说:“应当拿国法怎么办呢!”说完立即指挥士兵杀向劫持者。劫持者吓得赶忙跪地叩头,说:“我们只想要一点路费就走的!”韩浩数落痛骂一番,把劫持者全都杀了。
夏侯惇免除危险后,太祖听说了这件事,对韩浩说:“您对这件事的处理,可以作为千秋万代的榜样!”于是发布命令:“从今以后如有劫持人质的,都应当全力攻击,不要顾及人质的安全。”从此,劫持人质的事就绝迹了。
太祖从徐州回来,夏侯惇跟随太祖去征讨吕布。作战时不幸被流箭射中,伤了左眼。此后他又兼任陈留郡、济阴郡太守的职务;加授建武将军的军职,封高安乡侯。当时出现大旱,蝗虫大量繁殖。夏侯惇组织人力截断太寿附近的河水修成一个池堰,他亲自担土;率领将士鼓励农民引水种稻,老百姓因此才免遭饥荒。不久夏侯惇转任河南尹;太祖平定河北,夏侯惇担任大军的后卫。攻克邺县后,他升任伏波将军,依然兼任河南尹,太祖特别允许他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自行决定公务的处理,不必按规定报告等待批准。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太祖依据夏侯惇前后的功勋,给他增加封邑一千八百户,加上以前的共有二千五百户。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夏侯惇随太祖征讨孙权。太祖回来时,让他指挥二十六支军队,驻守在居巢;又赐给他音乐演奏者和有名的说唱艺人,下达指令说:“魏绛主张与少数族和睦相处有功,尚能得到用金属、石料制造的乐器,何况将军您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太祖在摩陂驻军时,常招呼夏侯惇与他同乘一辆车;特别受到亲近信任,夏侯惇还可以出入太祖的卧室。其他的将领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后来任前将军,指挥各路军队回到寿春县,又转移到召陵县驻扎。
魏文帝曹丕即位,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数月后他即去世。
夏侯惇虽然长期在军队,却亲自迎接老师教自己学习。他生性清廉节俭,有多余的财产总是分给众人;用费不足时依靠公家解决,私人不置备产业。死后谥为忠侯。
儿子夏侯充,继承了他的爵位。文帝缅怀夏侯惇的功绩,想让他的子孙都封侯;于是分出夏侯惇的封邑一千户,用来封他的七个儿子、两个孙子为关内侯。夏侯惇的弟弟夏侯廉以及夏侯廉的儿子夏侯楙,此前早已封了列侯。起初,太祖把女儿嫁给夏侯楙,也就是清河公主。夏侯楙历任侍中、尚书,安西将军、镇东将军,持有节杖。夏侯充死,儿子夏侯廙继承了爵位。夏侯廙死,儿子夏侯邵又继承了爵位。
韩浩,是河内郡人。沛国的史涣,和韩浩都以忠诚勇敢升任显要官职。韩浩位至中护军,史涣位至中领军;都掌管京城禁卫军,封为列侯。
夏侯渊,字妙才。是夏侯惇的同族兄弟。太祖曹操未出仕时,曾经吃官司;夏侯渊代替他承受了重罪。太祖又设法营救了他,使他免遭惩处。
太祖起兵,夏侯渊担任别部司马、骑都尉,随从征战,升任陈留、颍川二郡太守。太祖与袁绍在官渡交战,他代理督军校尉。袁绍被击溃,太祖又派他督运兖州、豫州、徐州的军粮。当时军粮缺乏,夏侯渊接受任务后运粮的驿车就连续不断到达,军队得以重新恢复了战斗力。昌豨反叛,太祖派于禁去讨伐,未能取胜;于是又派夏侯渊与于禁协同作战,才击败昌豨叛军,一连攻下了十多个营地,昌豨只好向于禁投降。夏侯渊得胜凯旋,被任命为典军校尉。济南、乐安的黄巾军首领徐和、司马俱等人,攻打城池,杀害县令县长。夏侯渊带领着泰山、齐、平原三郡的军队出击,大破黄巾军;杀死徐和,平定了各县,接收了对方的粮食分给部下。
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任命夏侯渊为代理中领军。太祖征讨孙权回来,派夏侯渊指挥诸将,去平定庐江郡叛乱首领雷绪;雷绪被击溃后,又代理征西护军,指挥徐晃攻击太原郡的叛贼;一口气攻下对方二十多个营地,杀死对方的主将商曜,夷平了他占据的城池。他又随从太祖征讨韩遂等人,在渭水南岸激战。又指挥朱灵,平定隃糜县、汧县叛乱的氐族人。
最后他与太祖在安定郡会合,然后进攻杨秋迫使他投降。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太祖回到邺县,任命夏侯渊代理护军将军职务,指挥朱灵、路招等人,在长安驻扎。他击溃南山的叛贼刘雄鸣,收降他的部下。又在鄠县围攻韩遂、马超的余党梁兴,攻下县城,斩了梁兴,因功封博昌亭侯。马超把凉州刺史韦康包围在冀县,夏侯渊赶去援救;尚未到达,韦康已经兵败被杀。在距离冀县二百多里处,马超前来迎战夏侯渊。夏侯渊失利。这时汧县的氐族人再度反叛,夏侯渊只好撤军返回。
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赵衢、尹奉等人密谋讨伐马超,姜叙也在卤城起兵响应。赵衢等人设计劝说马超,让他出冀县城去进攻姜叙;而他们在马超离去后,把马超的妻子儿女全部杀死。马超走投无路往南奔向汉中,然后纠合力量回来进攻祁山,姜叙等人见形势危急,赶忙向夏侯渊求救。众将议论纷纷,认为应当等候太祖下达指令。夏侯渊说:“曹公远在邺县,来回足有四千里路;等到批复到来,姜叙等人必定已被打败,这不是救急的办法!”于是自行决定出发,派张郃指挥五千名步、骑兵为前锋,从陈仓的小路沿渭水直趋冀县;自己押运粮草,紧随其后。张郃到达渭水一线,马超带领数千名氐族和羌族士兵前来阻挡;还没有开战,马超就望风而逃,张郃进军收取了马超的军用器械。夏侯渊来到后,附近各县都已经投降。韩遂驻扎在显亲县;夏侯渊想要袭击他,韩遂赶紧撤走。夏侯渊得到韩遂的军粮,跟踪追击到略阳县,距韩遂军营还有二十多里地。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想攻打韩遂,也有人认为应该先攻打兴国一带的氐族叛乱力量。夏侯渊认为:“韩遂拥有精兵,而兴国的城池坚固;进攻这两处都不可能马上得手。不如先去攻打长离河一带的羌族部落,那里的羌人有很多在韩遂的军中,攻打长离,他们必定回去援救家属;韩遂如果让部下的长离羌族战士离开而独自坚守,力量就单薄了,如果他亲自去救长离,那么我军就可以在野外与他作战,无论他如何应对,我们必定可以把他俘获。”于是他留下兵马看守军用物资,轻装前进赶到长离。进攻并焚烧羌人的村落,杀死俘虏了许多羌人。那些在韩遂军中的羌人,各自赶回自己的部落。韩遂果然亲自去救长离,与夏侯渊的军队对阵。诸将见韩遂人多势众,不免感到害怕,都想先扎下营寨、挖好战壕之后再交战。夏侯渊说:“我军转战千里,如果再扎营寨、挖战壕,士兵过度疲劳,绝对不能持久战斗。敌兵人数虽多,却容易对付!”于是擂起战鼓发动进攻,果然大破韩遂;还缴获了韩遂的指挥旗帜。回到略阳,再进兵围攻兴国的氐族人。氐族首领千万,逃去投奔马超,其余的人全部投降。夏侯渊乘胜转而进攻高平一带的屠各族人,屠各族人纷纷逃走,夏侯渊趁势收取粮食牛马。朝廷授予夏侯渊节杖以示嘉奖。
当初,枹罕县的宋建,借凉州动乱的机会拥兵割据,自称“河首平汉王”。太祖派夏侯渊带领众将前去讨伐。夏侯渊到后,挥兵包围枹罕,一个多月后攻克城池,斩了宋建以及他所任命的丞相等官员。夏侯渊另外派遣张郃等人去平定河关县,张郃诸军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黄河以西各羌族部落相继投降,陇西完全平定。太祖下指令嘉奖说:“宋建作乱造反已三十多年。夏侯渊一举消灭他,就像猛虎一般威震关右,所向无敌。借用孔子赞美颜回的一句话来形容:‘我与你都比不上他啊!’”
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增加夏侯渊的封邑三百户,加上以前的总共八百户。夏侯渊回军后又到下辩县攻打武都郡的氐人和羌人,缴获氐人的粮食十多万斛。太祖西征张鲁,夏侯渊等人带领凉州的将领和少数族的侯、王,与太祖在休亭会合。太祖每次接见羌人,都要用夏侯渊来震慑他们。碰上张鲁投降,汉中平定;太祖任命夏侯渊为代理都护将军,指挥张郃、徐晃等人平定巴郡。太祖回邺县,留夏侯渊镇守汉中,升任征西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 218),刘备进军阳平关;夏侯渊率领诸将抵御,两军相持超过一年。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正月,刘备半夜出兵放火焚烧对方军营外围的防御屏障;夏侯渊派张郃保护大营东面,自己带一支轻装军队保护南面。刘备向东面发起猛攻,张郃抵抗不住。夏侯渊分出一半兵力,去援助张郃;自己却遭到对方的突袭,临阵战死。谥为愍侯。当初,夏侯渊虽然多次用兵取胜,但是太祖经常告诫他说:“统兵为将也应该有怯弱的时候,不能够只是晓得仗恃自己的勇敢!为将应当以勇敢为根本,具体用兵时要有智慧计谋。光知道仗恃勇敢,只能充当一个匹夫的对手而已。”
夏侯渊的妻子,是太祖的妻妹。夏侯渊的长子夏侯衡,娶了太祖弟弟海阳哀侯的女儿,受到的恩宠非同一般。夏侯衡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不久转封为安宁亭侯。黄初年间,文帝封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为关内侯;太和年间,明帝又封夏侯霸的四个弟弟为关内侯。夏侯霸在正始年间任讨蜀护军、右将军,晋封博昌亭侯。他素来受曹爽的厚待,他听说曹爽被杀,心中不安,逃亡到蜀国。因为夏侯渊过去立有大功,朝廷赦免了夏侯霸儿子的死刑,只把他们流放到乐浪郡。夏侯霸的弟弟夏侯威,官至兖州刺史。夏侯威的弟弟夏侯惠,曾任乐安郡太守。夏侯惠的弟弟夏侯和,曾任河南尹。夏侯衡死后,他的儿子夏侯绩继承了爵位,任虎贲中郎将。夏侯绩死,儿子夏侯褒继承了爵位。
曹仁,字子孝。是太祖曹操的堂弟。年轻时就喜欢骑马射猎。汉朝末年各路豪杰并起,曹仁也暗中联合年轻人,共有一千多人。最初在淮水、泗水之间周游活动,后来他转而追随太祖,任别部司马,代理厉锋校尉的职务。太祖击溃袁术之战,曹仁杀死和俘获的敌兵最多。随从太祖征讨徐州,曹仁经常指挥骑兵,充当全军的前锋;单独领兵去攻打陶谦的部将吕由,大胜。回头与大军在彭城会合,击溃陶谦军队的主力。随从太祖进攻费、华、即墨、开阳等县,陶谦派将领出兵援救,曹仁率领骑兵打垮了这些援兵。太祖进攻吕布,曹仁单独带领军队去打句阳县,攻下城池,生擒了吕布的部将刘何。太祖平定黄巾军,迎接天子在许县建都;其间曹仁多次立下功劳,被任命为广阳郡太守。太祖器重他的勇敢和谋略,不要他到广阳郡上任,而让他以议郎身份统率骑兵。太祖征讨张绣,曹仁独自领兵攻掠附近各县,俘虏男女三千多人。太祖撤军途中,被张绣追击;形势极为不利,军队士气低落。曹仁率领并鼓励将士奋勇作战,太祖觉得他的气概真是雄壮,结果击败了张绣。
太祖与袁绍,在官渡长久相持。袁绍派刘备攻掠太祖后方的㶏强等县,各县纷纷举兵响应袁绍;自许县以南,官员百姓人心惶惶,太祖深感忧虑。曹仁说:“许都以南因为我军眼前形势紧急,势必不能出兵援救;加上刘备强兵压境,他们出现背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刘备才刚刚开始指挥袁绍配备给他的部队,未必能使他们充分发挥战斗力,出兵攻击可以把他击破。”太祖认为他说得很对,派他带领骑兵出击;果然把刘备打得大败而逃,曹仁把全部叛变的县都收复后凯旋而归。
袁绍另外派韩荀,领兵截断对方西侧的通路;曹仁在鸡洛山迎击韩荀,大败韩荀军。从此袁绍再不敢分兵出战。曹仁又与史涣等人截击袁绍的运输队,把袁绍的军粮全部烧光。黄河以北地区平定之后,曹仁又随从太祖围攻壶关城。太祖下达指令说:“攻下城池后,城里的人要全部活埋!”结果围攻一个多月也没能攻下。曹仁对太祖说:“围攻城池,必须留一座城门不包围以便让敌人逃生。现今您下达指令要把城里的人尽数活埋,他们人人都会全力以赴顽强抵抗;壶关的城池坚固而储粮充足,强攻的伤亡肯定惨重,实施围困又旷日持久。把军队部署在坚固的城池之下,以攻击拼死顽抗的敌人,这不是个好计策啊!”太祖听从他的劝告撤销了指令,壶关的守敌立即投降;依据曹仁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都亭侯。
接着随从太祖南下征讨荆州,太祖任命曹仁为代理征南将军;驻守江陵县,以抵御吴将周瑜。周瑜带领着数万兵马来攻城,当前锋数千人到达城下时,曹仁先登上城楼观察一番。然后招募了三百名勇士,派部将牛金带领前去迎战。敌军人多,牛金人少,三百人一下子陷入包围。
长史陈矫等人都在城楼上观战,看见牛金等将要被歼,左右的人都惊慌失色。曹仁怒气冲天,向手下人高叫道:“带我的马来!”陈矫等人都来拉住他,说:“敌军人数众多,势不可当!就算是牺牲了几百人又有什么了不起?将军您何必亲自赶去援救呀!”曹仁毫不理睬,披甲上马,带领手下数十名骑兵勇士冲出城门。离开敌兵百余步时,临近一条河沟。陈矫等人都以为曹仁会在沟边停住,远远做出声援牛金的样子;不料曹仁径直越沟向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把牛金等一部分人解救了出来;还有一些士兵未能突围,曹仁竟然又一次冲破敌阵;救出余下的士兵,还杀死几个敌人,敌人才撤军后退。陈矫等人起初看到曹仁冲出,都恐惧万分;等到曹仁安然归来,他们才赞叹说:“将军您真是神人啊!”三军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太祖更觉得他气概雄壮无比,转封他为安平亭侯。
太祖征讨马超,让曹仁代理安西将军,指挥众将扼守潼关,又在渭南击退马超。苏伯、田银反叛,太祖让曹仁代理骁骑将军的职务,指挥七支军队,讨伐田银等人,大获全胜。
又让曹仁代理征南将军的职务,授与节杖,驻扎在樊城,镇守荆州。侯音占据宛县发动叛乱,抓走附近各县的百姓数千人。曹仁攻破叛军,砍了侯音的头颅。然后回到了樊城,于是被正式任命为征南将军。关羽大举进攻樊城;当时汉水暴涨,于禁等七支军队被淹没,于禁也投降关羽。曹仁率领数千人马坚守樊城,洪水只差几尺就淹过城墙。关羽乘船攻城,重重包围;城内与外界断绝,粮食所剩无几,而援军却还未赶到。曹仁激励部下的勇气,表示自己誓死守城的决心,将士们深受感动都没有二心。不久徐晃的援军赶到,洪水也逐渐减退;徐晃从外面向关羽发起进攻,曹仁得以突围出城,关羽撤兵退走。
曹仁年轻时,不注意修养品行。长大当了将领,做事严肃认真而且遵守法令。经常把条例规章放在身边,遵照行事。鄢陵侯曹彰北征乌丸;他的哥哥曹丕当时还是太子,写信告诫他说:“为将奉公守法,难道不应该像征南将军那样吗?”
曹丕继位为魏王,任命曹仁为车骑将军,指挥荆州、扬州、益州的各路军队;晋封为陈侯,增加封邑二千户,加上以前的共有三千五百户;追谥曹仁父亲曹炽为陈穆侯,专门设置十户人家为曹炽看守墓地。
后来又召曹仁退回来驻扎在宛县。孙权派将军陈邵占据襄阳,文帝命令曹仁去讨伐。曹仁与徐晃一起击溃陈邵,进入襄阳;曹仁派将军高迁等人把汉水南岸愿意投向曹魏的居民迁移到汉水以北。文帝派使者就地任命曹仁为大将军。
后来又下诏让曹仁转移到临颍驻扎,提升他为大司马。接着曹仁指挥各路军队占领乌江渡口,回来后在合肥驻扎。
他在黄初四年(公元 223)去世,谥为忠侯。儿子曹泰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镇东将军,授予节杖,转封为宁陵侯。曹泰死,儿子曹初继承了他的爵位。又分封曹泰的弟弟曹楷、曹范,都为列侯。牛金后来官至后将军。
曹仁的弟弟是曹纯。起初以议郎的身份充当太祖曹操司空府的军事参谋。指挥虎、豹骑兵队跟随太祖围攻南皮,袁谭出战;太祖的军队伤亡惨重,太祖想暂时撤退。曹纯说:“而今我们不远千里来攻击敌人,前进不能取胜,后退必定丧失威风;而且孤军深入,难以持久。袁谭得胜之后必定骄傲,我们失败之后已有戒惧;以戒惧对抗骄傲,必定能战胜!”太祖很赞赏他的意见,重新组织力量向袁谭发起猛烈的进攻;袁谭彻底失败,曹纯手下的骑兵砍下袁谭的头颅。北征三郡乌丸族时,曹纯的骑兵又生擒了乌丸的单于蹋顿。根据曹纯前后的功劳,他被封为高陵亭侯,封邑三百户。随从太祖南征荆州,他追击刘备一直到长坂;截获刘备的两个女儿和全部军用物资,收容了对方的散兵。他继续向南推进,迫使江陵投降,然后随太祖返回谯县。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曹纯去世。文帝继位,追谥他为威侯。儿子曹演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领军将军。正元年间,晋封平乐乡侯。曹演死,儿子曹亮继承了他的爵位。
曹洪,字子廉。是太祖曹操的堂弟。太祖起义兵讨伐董卓,到了荥阳,被董卓的将领徐荣击败。太祖的坐骑严重受伤不能跑动,而后面又有敌兵紧紧追赶;这时曹洪跳下马来,把自己的坐骑让给太祖;太祖推辞不肯接受,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是不可以没有您啊!”于是跑步跟随太祖逃往汴水岸边。水深不能涉水过河,曹洪循着河岸找到一条船;和太祖一同渡河,返回了谯县。扬州刺史陈温素来与曹洪友善,曹洪率领家兵一千多人到陈温那里去招募兵马;招募到庐江郡强悍善战的披甲战士二千人,东到丹杨郡,又招募到数千人,他带着这支队伍,与太祖在龙亢会合。
太祖征讨徐州,张邈在后方兖州发动叛变迎接吕布。当时正碰上大饥荒,曹洪带兵在前面开路,抢先占据了东平县、范县,收集粮食以接济后面的部队。太祖在濮阳进攻张邈、吕布,吕布失败后逃走,太祖占领东阿县;转而进攻济阴、山阳二郡,以及中牟、阳武、京、密等县,一连攻克十多座县城。因前后作战有功,曹洪被任命为鹰扬校尉。升任扬武中郎将。
天子建都许县,任命曹洪为谏议大夫。又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征讨刘表,在舞阳、舞阴、叶、堵阳、博望等县,接连打败敌军有功。升任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又因一直追随太祖征伐,被任命为都护将军。
文帝即位,提拔他为卫将军。升任骠骑将军,晋封野王侯,增加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的共有二千一百户;赐给特进官号,后又转封为都阳侯。起初,曹洪家境富裕而生性吝啬;文帝年轻时曾向他借取财物而得不到满足,经常怀恨在心。文帝当了皇帝,就借曹洪门客犯法的机会,把曹洪抓进监狱准备处死。群臣都去说情,而没能成功。卞太后这时出面对文帝宠爱的郭皇后说:“假如曹洪今天处死,我明天就命令皇帝废黜你!”郭皇后痛哭着向文帝一再求情,曹洪才免于一死,但官职被罢免,爵位和封邑都被削减。曹洪是先帝的功臣,当时的人大多对此失望不满。
明帝即位,重新任命曹洪为后将军;改封乐城侯,食邑千户;赐给特进官号。不久又被任命为骠骑将军。
太和六年(公元 232),曹洪去世,谥为恭侯。儿子曹馥继承了他的爵位。当初,太祖分出曹洪的一部分封邑,封他的儿子曹震为列侯。曹洪的族父曹瑜,行事谨慎而为人恭敬;官至卫将军,封列侯。
曹休,字文烈。是太祖曹操同族兄弟的儿子。汉末天下大乱,宗族成员各自逃离故乡。这时曹休才十多岁,又死了父亲,他独自带了一个佃客抬着父亲的遗体把他暂时安葬了;然后带着老母亲,渡过长江到吴郡避乱。因为听到太祖发动义军讨伐董卓,他改名换姓辗转到了荆州;又悄悄走小路北上,见到太祖。太祖对左右的人介绍说:“这是我们家族的千里马呀!”让他与儿子曹丕同住,待他如亲骨肉。曹休经常随从太祖征伐,太祖让他指挥虎、豹骑兵队,保卫自己。
刘备的部将吴兰驻扎在下辩,太祖派曹洪领兵去征讨;任命曹休为骑都尉,做曹洪的军事参谋。太祖对曹休说:“你虽然名义上是军事参谋,其实就是统帅。”曹洪听到这道指令,也把军务交给曹休去处理。刘备派张飞驻扎在固山,想要截断曹洪军的后路。众人议论纷纷犹疑不定,曹休说:“敌军如果确实要断我们的后路,应当隐蔽人马悄悄前往;而今他们尚未行动就先造声势,说明他们不可能这样做。应该趁他们兵力尚未集结之前,赶快攻打吴兰;吴兰被击溃,张飞就会不战而退。”曹洪听取了曹休的意见,进兵攻打吴兰,吴兰大败逃走,张飞果然撤退。太祖从汉中撤出全部守军回长安,曹休被任命为中领军。
文帝继承魏王位,任命他为领军将军;根据他前后的功劳,封为东阳亭侯。夏侯惇去世后,曹休出任镇南将军,持有节杖,指挥战区内各路军队;文帝亲自乘车送行,并下车握着他的手与他告别。孙权派部将驻扎在历阳,曹休到达后,击破孙权守军。又另外派一支军队渡过长江,烧毁了孙权军队在芜湖一带的军营多座,使对方数千士兵家庭受损。曹休因功升任征东将军,兼任扬州刺史,晋封安阳乡侯。文帝南下征讨孙权,任命曹休为征东大将军,授予黄钺,指挥张辽等中央军将领以及各州郡的地方军队总共二十多支军队,在洞浦迎击孙权的大将吕范等人。把他们击败后,曹休因此升任扬州牧。
明帝即位,他晋封长平侯。吴将审德驻扎在皖县,曹休攻破审德,砍下他的头颅;吴将韩综、翟丹等人先后率领部下向曹休投降。朝廷增加他的封邑四百户,加上以前的共有二千五百户;又升任大司马,依然指挥扬州各路军队。
太和二年(公元 228),明帝准备兵分二路进攻吴国,派司马懿从汉水顺流而下,曹休则指挥各军进攻寻阳。吴国的将领诈降,曹休深入敌境;作战失利,只得退守石亭。到半夜军营中又受到惊扰,秩序混乱,丢弃了很多铠甲、兵器和军事物资。曹休向朝廷上书请罪;明帝却派遣屯骑校尉杨暨去安慰劝解他,对他的礼遇赏赐更加优厚。不久曹休因愧悔交加导致后背长了一种致命的肿毒而死亡。谥为壮侯。
儿子曹肇继承了他的爵位。曹肇有从政的才能和气度,曾任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卧病在床,正要对燕王曹宇等人嘱托后事。不久他又改变了主意,下诏让曹肇以列侯的身份回家不参与政事。正始年间曹肇去世,被追赠为卫将军。儿子曹兴继承了他的爵位。
当初,文帝从曹休的封邑中分出三百户,封曹肇的弟弟曹纂为列侯;曹纂后来任殄吴将军。去世后,被追赠为前将军。
曹真,字子丹。是太祖曹操同族兄弟的儿子。太祖起兵讨伐董卓时,曹真的父亲曹邵也招募人马,被本州郡的官员杀死。太祖怜悯他从小失去父亲,收养了他并视同自己的儿子一般,让他与文帝曹丕同住。
曹真有一次打猎,一条猛虎向他扑来;他回转身一箭射去,猛虎应声倒地。太祖看重他的骁勇,也让他率领虎、豹骑兵队。他带兵前往灵丘县讨伐叛军,大获全胜,被封为灵丘亭侯。又以偏将军的身份带兵去下辩攻打刘备的部将;击败对方,被任命为中坚将军。随从太祖到长安后,兼任中领军。这时,夏侯渊在阳平关阵亡,太祖很是忧虑。于是以曹真为征蜀护军,指挥徐晃等将在阳平关击败刘备的部将高详。太祖亲自到汉中,带领全军撤出;同时让曹真到武都郡去,迎接曹洪等将领退回陈仓驻守。
文帝继承魏王位,任命曹真为镇西将军,授予节杖,指挥雍州、凉州各路军队。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晋封他为东乡侯。张进等人在酒泉郡叛乱,曹真派费曜前去讨伐,斩了张进等叛乱首领。
黄初三年(公元 222),曹真回京都。文帝任命曹真为上军大将军,指挥京城内外各路军队,授予节杖、斧钺。曹真与夏侯尚等一起征讨孙权,袭击牛渚的吴军营寨,获胜。转任中军大将军,加授给事中职务。黄初七年(公元 226),文帝卧病在床,曹真与陈群、司马懿等人,接受遗诏辅佐朝廷政事。
明帝即位,曹真晋封邵陵侯,升任大将军。诸葛亮围攻祁山,魏朝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而响应诸葛亮。明帝急派曹真指挥诸军,镇守郿县;又派张郃率军奔赴前线袭击诸葛亮的先锋马谡,大获全胜。定安郡的百姓杨条等人挟持了一些官吏、百姓造反,据守在月支城,曹真进军包围。杨条对部下说:“曹大将军既然亲自前来,我当然愿意早点投降!”于是自己捆绑自己出城请罪,倒向诸葛亮的三郡全都平定。
曹真认为诸葛亮在祁山受到挫折,以后进攻必定要走陈仓;于是派将军郝昭、王生驻守陈仓,全力加固城池。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出动大军围攻陈仓,因为守军早有充分的准备而未能攻克。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有二千九百户。
太和四年(公元 230),他进京朝见,升任大司马,明帝给予他可以带剑穿鞋进入皇宫殿堂、进入皇宫殿堂朝见天子时不必小步快走的特殊礼遇。曹真认为:“蜀军接连出动侵扰边境,应当给予讨伐;兵分几路一齐推进,可以大获全胜。”明帝听从了他的计策。曹真出发征讨蜀国时,明帝亲自前去送行。曹真在八月间从长安出发,由子午道向南进入蜀国辖境;司马懿沿汉水逆流而上,两支主力军团约定在汉中郡的首府南郑县会合;其他的几路军队,有的从斜谷道南进,有的从武威郡入蜀。碰上这时大雨连下了三十多天,入蜀的栈道有的地方被洪水冲断,明帝下诏让曹真等人率军退回。
曹真年轻时起就与本家曹遵、同乡朱讚一起侍奉太祖。曹遵、朱讚都早死,曹真怜悯他们;请求朝廷从他的封邑中分出一部分封给曹遵、朱讚的子孙。明帝下诏说:“大司马具有叔向抚养已故朋友儿子那样的仁慈之心,笃守着晏婴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也始终不忘记老朋友的交友准则。君子成人之美:准许分出他的封邑赐给曹遵、朱讚的儿子,封他们为关内侯,封邑各一百户。”曹真每次出发征战,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队的赏赐不够,他就把家产拿出来补发,士卒都愿为他效劳。曹真因病回到洛阳,明帝亲自驾临他的住宅探望病情。曹真去世,谥为元侯。
儿子曹爽继承了他的爵位。明帝追念曹真的功绩,下诏说:“大司马一生都表现出忠诚节操,尽心辅佐太祖武皇帝、高祖文皇帝;在朝廷内不以自己是受到尊宠的皇室宗亲而骄傲,在朝廷外也不轻视慢待那些地位卑下的平民:真可以说得上是善于保持盛满和高位,有功劳仍然具有谦虚的品德啊!现在封他的五个儿子:曹羲、曹训、曹则、曹彦、曹皑,都为列侯。”
在此以前,文帝已经分出曹真的封邑二百户,封曹真的弟弟曹彬,为列侯。
曹爽,字昭伯。他虽然是皇族成员,但年轻时为人就谨慎稳重,当时明帝曹叡还是皇太子,对他很是亲爱。明帝即位,曹爽为散骑侍郎。不断迁升,任城门校尉,加授散骑常侍职务;又转任武卫将军,明帝给他以特别的恩宠优待。明帝卧病不起时,把曹爽召到卧室内,任命他为大将军,授给节杖、斧钺,指挥京城内外的各路军队,总管尚书台政务;与太尉司马懿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小皇帝曹芳。
明帝死,齐王曹芳即位,加授曹爽侍中职务,改封武安侯,封邑一万二千户;给予他可以带剑穿鞋进入皇宫殿堂、进入皇宫殿堂朝见皇帝时不必小步快走、朝见皇帝时司礼官不直呼他的名字而只报官衔等特别礼遇。他的心腹丁谧出谋划策,让曹爽报告皇帝,下诏转任司马懿为太傅;表面上用这个官职来尊敬司马懿,实际上是想让尚书台上奏政事时,先要经过曹爽处理,这样朝廷政事的控制权就落入曹爽一人之手。接着曹爽的弟弟曹羲出任中领军,曹训出任武卫将军,曹彦出任散骑常侍兼侍讲;其余的几个弟弟都以列侯的身份侍从皇帝,出入皇宫禁地:曹爽一家地位之尊贵,荣宠之优厚,再没有人能比得过。
南阳郡的何晏、邓飏、李胜,沛国的丁谧,东平郡的毕轨,在过去都有名,而且热衷于做官;但明帝因为他们拉帮结派彼此吹捧,把他们全部废黜不予任用。到了曹爽执政,却把这一批人当做心腹,委以重任。邓飏等人想让曹爽在天下享有威望名声,劝他带兵去征伐蜀国;曹爽听信了他们的主意,司马懿想阻止这一行动而没能成功。
正始五年(公元 244),曹爽西行到达长安,调发了六七万大军,从骆谷进入蜀国辖境。当时,关中地区和西面氐族、羌族居住区的军事物资转运都接不上,牛马驴骡饿死无数,沿路都是哀哭的百姓。进入骆谷走了几百里,蜀军依山设置坚固防线,部队无法前进。曹爽的军事参谋杨伟为曹爽分析形势,认为应该赶紧引军撤退,不然会大败。邓飏与杨伟在曹爽面前发生激烈的争执,杨伟说:“邓飏、李胜将会败坏国家的大事,应该砍他们的头!”曹爽很不愉快,垂头丧气地撤回大军。
起初,曹爽因为司马懿的年纪、德行都高,总是像对待父亲那样敬重和请教他,不敢独断专行。到了何晏等人得到任用,他们都拥戴曹爽,劝说他“不能把重大权力交给别人”。于是曹爽任命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何晏主管官员的选拔任用;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从此以后曹爽处理公务就很少再和司马懿商量了。
司马懿也声称有病,避开曹爽。何晏等人专权后,共同瓜分了洛阳典农中郎将、野王典农中郎将所管理的桑田数百顷,又霸占本来封给皇族公主的封地,作为私人产业;又凭借权势私自拿走公家财物,向各州郡的地方政府勒索。有关官员完全顺从,没有人敢于违抗他们的意愿。何晏等人与廷尉卢毓素来有矛盾,他们抓住了卢毓下属的一点小过错,苛刻严厉地引用法律条文把卢毓绳之以法;他们命令主办官员先收缴了卢毓的印绶,然后才上奏皇帝:他们作威作福就达到如此程度。曹爽的饮食、车马、服饰,都非分地向皇帝的规格看齐;皇宫内尚方署所制造的御用珍宝和玩赏品,在他的家里比比皆是;曹爽的妻妾成群,他又私自占有了先帝的七八个宫女;还夺走将吏、工匠、吹鼓手和良民百姓的子女三十三人,把他们编为自己私人的音乐舞蹈演出队;又伪造诏书,征调皇宫中五十七名宫女送往邺县过去的魏王宫,让先帝的女官把她们训练成音乐舞蹈的表演者;又擅自把宫廷御用乐器、中央武器库中宫廷禁卫军专用的兵器占为己有;他挖造地下室,用精美的织锦装饰四周,经常与何晏等人在里面聚会,饮酒作乐。
曹羲深感忧虑,多次劝阻曹爽。他又写了三篇文章,陈述骄淫自满将会招致祸患灭亡,辞意恳切;但不敢直接说曹爽,假托告诫各个弟弟而拿给曹爽看。曹爽知道他的文章是针对自己,很不高兴。曹羲有时因为劝谏不被采纳,竟至于哭着站起来离开。
与此同时司马懿却对曹爽等人暗加戒备。正始九年(公元248)冬,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前去与司马懿话别。司马懿称自己病势沉重,并装出一副羸弱的样子;李胜没有察觉,以为真的是如此。
正始十年(公元 249)正月,皇帝离开京城前往城南魏明帝的高平陵进行祭祀。曹爽兄弟都随从前往。
司马懿等他们出城远去后立即部署指挥兵马,首先占据了武器库。然后亲自带兵扼守城南郊的洛水浮桥,派人向皇帝呈上奏章,说:“为臣当初从辽东回朝,先帝下诏要陛下、秦王和我登上御床,他拉住我的手臂,说是深为身后的大事感到担忧。为臣回答说:‘太祖武皇帝和高祖文皇帝也曾托付我,说是把后事挂念在心,这是陛下亲自看到的;您用不着担忧难过,万一发生意外,为臣将不惜生命来忠实执行陛下的诏命!’黄门令董箕等人,以及侍候皇上养病的宫女,他们都听到了我这番话。而今大将军曹爽,背弃了先帝的临终遗命,败坏扰乱国家的制度;在内非分地比拟皇帝,在外专断威权;破坏京城禁卫军的军营编制,从而把禁卫军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各官署的重要职务,都安插亲信担任;至于宫殿中的侍卫,历代的旧人都被排斥出去,想用新人来树立他的私党;他的势力盘结交错,放纵恣意一天比一天厉害。不仅对外是如此,而且在宫廷内又任用宦官张当为都监,与他串通勾结;专门监视陛下,企图篡夺皇位;还在皇太后与陛下之间挑拨离间,破坏母子之间的骨肉关系。天下骚动,人人自危;陛下成为借别人位置暂坐的傀儡,岂能得到长久的安全呢?这绝不是先帝下诏让陛下和为臣我登上御床的本意啊!为臣虽然老朽年迈,怎敢忘记那时说过的话?过去赵高野心极度扩张,秦朝因此而灭亡;吕氏、霍氏家族势力及早被铲除,汉朝的江山才得以长久。这是陛下最好的借鉴,也是我受命行动的时候啊!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等人,都认为‘曹爽有无视君主的野心,他们兄弟不应该统领军队守卫皇宫’,为此向皇太后呈上奏章。皇太后下令指示我:‘按照奏章上的请求行事。’为臣已命令主管官员和黄门令:‘解除曹爽、曹羲、曹训统领禁卫军的兵权,免去他们的一切官职而以侯爵的身份回家;不准他们违抗命令延误时间,使陛下在外久留;如果他们敢逗留抗命,立即以军法处置!’为臣我勉力支撑病体,领兵驻守在洛水浮桥,密切监视有无意外情况发生。”
曹爽接到司马懿的奏章,不向皇帝呈奏;窘迫得不知所措。
大司农沛国人桓范听说司马懿举兵,他不应太后的召唤;假造皇帝的诏命骗开了平昌门;拔取剑戟,胁迫守卫城门的门候;向南跑去见曹爽。司马懿听说后,说:“桓范去出谋划策,曹爽肯定不会听他的。”桓范劝说曹爽,把皇帝带到许昌,而后召集各地的军队进行对抗。曹爽兄弟犹豫不决,桓范又对曹羲说:“时至今日,你们一家子想安安全全过平民百姓的日子还有可能吗!再说平头百姓抓到一个人质,也还有希望活命;而今你们和天子在一起,借此号令天下,谁人敢不响应呢?”曹羲依然不采纳他的计策。
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劝说曹爽,要他早点从命认罪。于是曹爽派许允、陈泰去见司马懿,表示愿意认罪接受惩罚;又把司马懿的奏章呈送给皇帝。皇帝免去曹爽兄弟的职务,让他们以侯爵的身份回家。
当初,张当私自把选出的宫女张某、何某二人,送给曹爽。朝廷怀疑其中有阴谋,把张当抓起来治罪。张当供认:“曹爽、何晏等人密谋造反,先训练军队,等到三月间动手。”于是把何晏等人逮捕入狱。朝廷召集公卿大臣,举行会议,一致认为:“《春秋公羊传》上阐明的道理,说是‘对君主和父母不能起歹心,起歹心的必须诛灭’。曹爽作为皇族的分支,世代蒙受朝廷特殊的恩宠,亲自接受先帝拉着手下达的遗诏,嘱托他辅佐天下;而敢包藏祸心,背弃先帝的临终遗命,与何晏、邓飏以及张当等人阴谋篡夺帝位;桓范勾结支持罪恶的人:他们都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行。”于是把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人全部逮捕,都处以死刑,并诛灭三族。
嘉平年间,给断绝后代的功臣安排继承人,才封曹真同族兄弟的孙子曹熙,为新昌亭侯,封邑三百户,直接作为曹真的继承人。
何晏,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母亲尹氏,后来成为太祖的夫人;何晏跟随母亲而生长在宫廷里,又娶公主为妻。他从小就以才华优秀著名,喜好《老子》、《庄子》的议论。写了《道德论》和各种文、赋、著述共数十篇。
夏侯尚,字伯仁。是夏侯渊的侄子。文帝曹丕在年轻时就与他亲热友好。太祖曹操平定冀州时,夏侯尚为军司马,率领骑兵跟随太祖征伐。后来当了曹丕五官中郎将府的文学掾。魏国刚建立,他升任黄门侍郎。代郡的乌丸族叛乱,太祖派鄢陵侯曹彰前去征讨,让夏侯尚充当军事参谋,结果平定了代郡。得胜回还,太祖在洛阳去世,夏侯尚手持节杖,护送太祖的灵柩回邺城。根据夏侯尚此前的功绩,朝廷封他为平陵亭侯,任散骑常侍。升任中领军。
文帝曹丕做了皇帝后,改封他为平陵乡侯,升任征南将军,兼荆州刺史,持有节杖,指挥南方各路军队。夏侯尚上奏说:“刘备的一部分军队驻扎在上庸,那里山高路险,他们肯定不会防备我们;如果派奇兵悄悄前往,出其不意,必能大获全胜。”得到批准后他指挥各军一举攻破了上庸,总共平定了三郡九县,因功升为征南大将军。孙权虽然向魏朝称臣,但夏侯尚仍然加紧做好了攻伐他的准备,孙权后来果然有二心。
黄初三年(公元 222),文帝御驾亲征孙权到达宛县,派夏侯尚率领各军,与曹真一起围攻江陵。孙权部将诸葛瑾与夏侯尚隔着长江对峙。诸葛瑾率军渡江进驻江中的洲岛,而把水军部署在附近江面上游弋。夏侯尚在夜里抬着许多轻便小油船,带着一万多名步、骑兵,跑到下游悄悄地渡江,攻打诸葛瑾在洲岛上的驻军。然后夹江放火烧他水军的船只,水陆齐攻。击溃了诸葛瑾的军队,江陵城尚未攻下;碰上瘟疫蔓延,文帝下诏让夏侯尚带领各路兵马返回。给他增加封邑六百户,加上以前的共有一千九百户;又授以斧钺,晋升为州牧。荆州境内残破荒凉,外围与少数族接壤;南面又与吴国以汉水为界,以往那里的百姓大都迁居到长江南岸去了。夏侯尚从上庸开始打通道路,向西推进七百多里,山民和少数族纷纷从这条大道出来投奔他;五六年间,向他投降归附的有数千家。黄初五年(公元224),改封夏侯尚为昌陵乡侯。
夏侯尚有一个爱妾,很受他的宠幸,几乎要夺去原配夫人的位置;而他的原配夫人,是曹氏皇族的女儿;所以文帝派人勒死了他这个爱妾。夏侯尚悲伤过度,生了大病而精神恍惚;爱妾已经下葬,他还忍不住要再看一看,又挖出尸体一睹遗容。文帝听说后很是恼怒,说:“杜袭轻视夏侯尚,确实有道理啊!”然而因为夏侯尚是老部下,所以对他的恩宠如旧。
黄初六年(公元 225),夏侯尚病重,回到京都。文帝多次去看望他,拉着他的手悲哭。夏侯尚去世。谥为悼侯。
儿子夏侯玄继承了他的爵位。文帝又从夏侯尚的封邑中分出三百户,赐给夏侯尚弟弟的儿子夏侯奉,封他为关内侯。
夏侯玄,字太初。年轻时就已出名。二十岁左右当上了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有一次他进宫见明帝,被安排在毛皇后弟弟毛曾的身旁就座。夏侯玄看不起出身卑贱的毛曾而很感耻辱,露出极不高兴的脸色。明帝大为愤恨,把他贬为羽林监。正始初年,曹爽辅政。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所以他又不断迁升,出任散骑常侍、中护军。
太傅司马懿向他咨询当时的政事,夏侯玄的议论认为:
使用人才授给官职,这是国家的权柄。因此,官员的挑选衡量由尚书台专管,这是中央才应当具有的职分;人才的品行表现在居住的街巷中,其优劣高下由同乡的人来负责评判,这是地方应当遵守的秩序。要想使教化清明,使官员的选任周密,就要把中央应当具有的职分和地方应当遵守的秩序分清楚,不使它们相互干涉。为什么呢?因为中央如果忽视了地方所提供的品行考察,恐怕会使进入仕途的人不走品行培养的根本途径,那么巴结权势奔走钻营的门就打开了;而地方如果侵犯了中央选择衡量的权力,恐怕会使皇朝的官职与地方发生关连,那么机要权力就分散了。皇朝的官职与外面地方发生关连,平民百姓就会随便议论国家的权柄;而机要的权力出现分散,这就是政治纷乱的根源。
自从我朝设立州郡中正以品评人才并衡量人才所应得到的官品以来,已经有不少年了。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当纷乱,没有能在选任人才上做到标准统一、衡量公平。这难道不是中央应当具有的职分与地方应当遵守的秩序发生混淆交错,以致两方面都没有把自己的关键工作做好而造成的吗?如果让中正只负责人才的品行考察然后加以分类,人才分类恰当而且品行考察公正,这就可以作为授予官职的根据了。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如果在家庭中表现出孝顺的品德,他一旦当了官怎么会不忠诚恭顺呢?一个人如果在亲族当中对人仁慈宽恕,他一旦当了官怎么能不善于施政呢?一个人如果在乡邻中间表现出义气和决断,他一旦当了官怎么会不胜任称职呢?而上述三种人才的考察分类,都取决于中正;一旦作出了这样的考察和分类,虽然还不能标明授予人才具体官职的名称,但是这些人才能够任用这一点已是确定无疑的了。品行有优劣,比较的结果有高低,那么应当授予什么等级的官职,也就一下子区别得清清楚楚。既然如此,又何必让下面地方政府的中正侵犯中央选择衡量官员的权力,而让中央掌握国家权柄的尚书台完全委托依仗地方的中正来选任官员;从而使上下相互侵扰,生出无穷的纷乱来呢?
再说尚书台治理下面的各级政府和官署,考核官员的功劳,比较官员的过失;各种本职工作的督察方面,都各有长官负责执行。早晚不断努力,对此也还不能彻底弄清楚。何况下面中正对人才优劣的评价,还只是以个人的意见来作结论;却使得在中央掌握官员选择衡量权力的大臣丧失了这方面的权力,大家奔忙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风气清正安静,能办到吗?中央的尚书台相距遥远,众人难以和它拉上关系。容易拉上关系的,就是近旁的中正;那么谁又不大耍手段以谋取自己所希求的东西呢?既然有这样一条门路,那么在家庭中认真培养自己品行的,已经比不上直接买通四邻乡亲走后门的了;而自己直接买通四邻乡亲走后门的,已经比不上径直去请托州郡中正的了。如果开后门有机会,而担忧他们弄虚作假脱离根本,即使是严格要求中正奉公守法,甚至用刑罚来作监督,也还是没有用处的。
所以说还不如使他们各自遵守本分为佳:各级政府和官署的长官,各自考核下属才能的优劣长短,把结果上报到尚书台;尚书台则根据这些考核的高下等级,再参考本人家乡乡亲评定的品行高下,拟定出相应的类别,不能偏颇;至于中正,则只负责考察人才的行为事迹,然后区别高下,审定等级,不能偏高偏低。尚书台汇总以上所有的人事档案加以处理,再选择任用:如果尚书台的选择任用出现问题,那么责任过失自然在尚书台。长官的考核,中正的审定,一一按照其高下顺序加以选择任用;如果被任用的人不称职,责任过失就在尚书台以外的长官和中正。内外配合,得失之处有地方追究;互相对比检查,谁能弄虚作假?能够这样办那么就会人心安定而事理分明,大概可以让风气清正安静,而在使用人才授给官职方面把工作做好了。
夏侯玄又认为:
古代开始设置官职,是用来拯救养育苍生,统率治理民众的;他们作为百姓的上司和长官去进行治理。上司和长官,应当是统一的和专职的:统一,官位才会确定而上下安然;专职,各自的公务才能很好完成而事情精简。事情精简了,公务能很好完成,上下又安然,像这样都还不能治理好天下的,还从来没有过。殷、周以前的君主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小国,虽然其中详细情况难以弄明白;然而这些小国之间分划疆界,各守辖境,明显不是一种重复和错乱的政治体制。再往下考察殷、周两个王朝五等爵位的封建制度,也只有封国大小、贵贱的差别,并没有见到君臣、官民中间有两套行政系统相互牵制的现象。职官的系统不统一,公务就不会办好;公务办不好,事情又怎么能得到精简呢?事情得不到精简,那么老百姓又怎么能得到安宁呢?老百姓不安宁,那么邪恶就会一齐冒出来,各种作奸犯科、弄虚作假的事都会滋长了!古代的君主看清楚这一点,所以总要使官员专职而系统统一。
从秦朝开始,就不遵从圣明君主的模式;从私利出发驾御臣僚,使用奸诈的手段对待臣下。生害怕直接治理百姓的地方行政官员为官不认真不廉洁,就设立监督的官员监督他们;又害怕监督官员有所纵容和不正直,又设立纠察官员来纠察他们;行政官员和监督官员彼此重复,监督官员和纠察官员相互监视;人人怀有异心,上下做事不一致。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办法,没有纠正改变。
我大魏王朝兴起,时间紧事情多也顾不上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五等爵位的封建制度,虽然难以一下子恢复;然而还是可以大体建立一个标准,以统一行政体制。现今的县令、县长,都直接治理下属官员和百姓;却无缘无故又重复设置了郡太守一级,上面还有州刺史。如果郡一级的管理,只是在大政方针上;那就与州刺史完全相同,无须重复设置。
我认为应当省去郡太守,只保留州刺史。刺史职位存在,则监察事务不会荒废;而郡政府中数以万计的办事员,都回乡去务农,可以节省繁杂的行政费用,增加财富而多生产粮食。这是第一点好处。担任大县县令的人,实际上都胜任郡太守职务:所以在郡和县之间,关于诉讼案件的是非判断问题,常常出现意见不同的情况;对方同意自己的意见就安然无事,不屈从自己就争执不休。肉汤之所以鲜美,在于其中融合了不同的调味品;而上下级之间,要能够相辅相成才会有好处;相互顺从才会得到安定,就像琴和瑟合奏时声调要一致一样。把郡太守省去,则官员减少而事情简单。这是第二点好处。在郡政府效力的重要官员,有的职责是监督下属各县的,所以不断出现维护同乡、亲属和老朋友的现象;如有不满意,就借机在公事上牵制作梗;老百姓的困苦疲弊,原因就在于此。如果加以并省,祸乱的根源自然被堵塞。这是第三点好处。现今大魏王朝接在汉末衰败时代之后建立,民众人口锐减。贤能人才不多,能够胜任官职的更少。可是我们对于郡、县两级的官员,在选拔任用上却不能一视同仁。郡太守只是接受县令、县长办好的现成公事,繁重的工作显然在下面县里;可是官员中的上等人才,却优先满足郡政府的需要。这样一来直接治理百姓的官员,只能由下等人才充当;直接治理百姓的官员操纵着人民的生命,竟然多数是顽固鄙陋的角色。如果并省郡一级,就能大量挑选清廉优秀的人才去直接治理百姓,清明政治对民众产生的巨大感化遍布全国,民众得到安宁。这是第四点好处。可以立下制度,把一万户以上的大县,县令改称为郡太守;五千户以上一万户以下的中等县,县长改称为都尉;五千户以下的小县,依旧称为县令或县长;自县长以上,经过考核检查其工作之后提拔任用;根据才能任命新官职,同时所治理的人民数量也随之增加:这才是进用人才考察政绩的正确顺序。如果这样的行政制度一旦定出来,那么使用人才任命官职就秩序井然,政治的成效也会整齐显著。这是第五点好处。
如果省去郡太守,县级能够径直上达中央,那么公务不会受阻隔,官员办事不敢拖沓;夏、商、周三代的清明政治风气,虽然未必能达到,但是行政简明统一的局面,大概能够实现。有利于人民而节省国家费用的根本办法,就在于此了。
夏侯玄还认为:
文和质交替运用,就好像一年当中四季的轮番出现一样。君主效法上天的规律治理百姓,必须要根据当时的弊病加以补救和变通:时代的风俗过于质朴,就用礼仪来修饰;时代的风俗过于奢侈,就用质朴来补救。现今大魏王朝在从前百代帝王之后建立,秦、汉两朝的残余影响留下来;所以社会的风俗过于奢侈,应当大力改变民众的喜好。按照目前朝廷的规定:三公、列侯以下,从大将军以上的官员,都准许穿绫锦、罗绮、纨素衣服,佩戴金银的雕刻装饰品;而从大将军以下的官员,以至于贱民,都可以穿多种颜色的衣服。虽然上下等级,也有一定的小差别;然而朝廷大臣的衣服装饰,已经可以与皇帝相比拟;而玄黄两种颜色,下面的贱民也可以使用了。这样一来,要想让市场上不卖具有华丽色彩的奢侈商品,商人不经营难以得到的珍奇宝物,工匠不制造精细的雕刻工艺品,将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应当花大力气来治理根本,以古代的法则为标准,对文和质的调节,取一个适中的程度,作为礼仪的衡量。官员乘坐的车辆和官服上的花纹图案,都尽量简朴,禁止和去除衰落时代不良风俗所崇尚的华丽品。使效力于朝廷的家庭,享有爵位的门第,不再有绫锦、罗绮之类的衣饰,也没有多种颜色的服装以及纤细精巧的工艺品。从上到下以至于最朴素一等,其间的差别以能表示出地位的等级而已,不要超过一分、两分的程度。至于立功立德之后得到的赏赐,圣上特别恩赐的物品;都要向有关机构报告之后,然后再穿戴使用。
上面对下面的教育感化,就像大风吹倒小草一样容易;在朝廷上推行朴素的教育,下面的奢侈之心自然就会消除了。
司马懿写信回答他说:“您说到的审慎任命官员选用人才、去除重复的官职、改变衣服制度这三方面意见,都非常之好。古代礼制规定:由故乡所在地观察人才的品行,由朝廷有关机构考核他的政绩。大体情况就像您所指出的那样。不过后来承袭并且习惯了现今这种制度,一下子还很难改变。至于去除重复的官职问题,秦代就没有州刺史,也只有郡太守和县级行政长官。汉朝虽有州刺史,也只是奉行诏书的六条规定监察本州官员和豪强大族的不法行为而已。所以刺史又称为传车,其下属也称为从事;办公没有固定的治所,属下的吏员也不是他的臣僚。以后才变成了正式的行政机构。关于衣服制度问题,从前贾谊也曾担忧这一点;汉文帝虽然亲自穿粗厚的弋绨衣服以提倡节俭,也还不能使上官下民随之仿效。恐怕这三件事,都只能等待今后贤能的人来办好它们了。”
夏侯玄又写信给他说:“汉文帝虽然亲自穿弋绨衣服,却不从根本上变革纠正法规;宫廷内外都穿戴可以比拟天子规格的衣饰,宠爱的臣子也受到没有限制的赏赐。由此看来,似乎他只是想为自己树立好名声,没有认真整顿政治制度的意思。现今公侯您承受天命荣任执政大臣,应当仿效古代,建立最理想的政治状况,抑制不良风俗以正根本;如果在上面定出制度,下面的大众一定会照着办。处于应当实施改革的时候,只要您对此热情而专注;政令颁发之日,下面将像回响跟随发声一样立即响应。可是您依然表现出非常之谦虚,说是要‘等待贤能’;这就相当于伊尹、周公不纠正殷朝、周朝的典章,我对此是很不理解啊。”
不久,夏侯玄出任征西将军,持有节杖,指挥雍、凉二州的各路军队。他和曹爽共同发动征伐蜀国的骆谷战役,遭到当时人的讥评。曹爽被诛杀后,朝廷征召他入朝任大鸿胪。几年后转任太常。由于曹爽的缘故,夏侯玄受到压抑和贬黜,心里很不满意。
中书令李丰,尽管素来得到大将军司马师的亲近厚待,然而内心却偏向夏侯玄。于是,他联络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密谋让夏侯玄来执政。李丰在宫廷之内掌握机要权力,儿子又娶明帝的大女儿齐长公主为妻;又和张缉都是冯翊人,所以张缉听信他。李丰暗地要他的弟弟兖州刺史李翼,请求朝见天子,想让他乘机领兵进京,并力起事。但是李翼请求朝见时,却没有得到批准。
嘉平六年(公元 254)二月,皇帝要在宫中封拜一个宫女为贵人。李丰等人打算在皇帝驾临正殿前面的露台参加封拜仪式时,在宫内设置伏兵,趁机诛杀入宫的大将军司马师;以夏侯玄代替他的职务、以张缉为骠骑将军。李丰秘密告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人说:“你们几个人在宫内,不法的事很多;大将军司马师为人严厉刚毅,多次提到要惩治你们。从前被太傅司马懿杀死的张当可以作为你们的鉴戒!”苏铄等人都答应听从他的命令。
大将军司马师暗中得知了他的计划,请李丰来相见;李丰毫无防备前往赴会,立即被杀。司马师把这一案件交给主管部门追查,逮捕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送到廷尉。廷尉钟毓审理之后上奏说:“李丰等人阴谋胁迫天子,擅自诛杀执政大臣,属于大逆不道罪行。请依法处决。”
于是会集公卿大臣,在朝廷合议,一致认为:“李丰等人各自受到朝廷的特殊恩宠,掌管机要;张缉是皇帝尊贵的姻亲;夏侯玄世代为朝廷大臣。他们都身居高位,却包藏祸心,密谋逞凶造反;勾结宦官,授以奸计;由于畏惧天子的威严,不敢公开谋划,竟然想要挟天子,肆意作乱;图谋诛杀优秀的辅政大臣,擅自互相委任;将要颠覆皇室,危害天下。钟毓所定的罪名完全符合刑法条文,特此批复钟毓执行。”
皇帝下诏说:“齐长公主,是先帝遗留在人间的骨肉,宽恕她的三个儿子免处死刑。”于是,李丰、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都被处死,而且诛灭三族;其余的罪犯,其亲属全部流放到乐浪郡。夏侯玄风度气量博大通达,在洛阳的东市斩首时,神色不变,举止如常。时年四十六岁。
正元年间,朝廷为断绝了后代的功臣安排继承人;封夏侯尚侄儿的儿子夏侯本为昌陵亭侯,封邑三百户,作为夏侯尚的后嗣。
当初,中领军高阳郡人许允,和李丰、夏侯玄友善。李丰等人被处死之前,有人伪造皇帝的尺一诏书,上面写着“委任夏侯玄为大将军,许允为太尉;共同总管尚书台政事”。有一个身份不明的人趁天没亮,骑马来把伪造诏书交给许允府邸的守门人,说了一声:“有诏!”随即驰马而去。许允立刻把它丢到火中烧毁,没有报送给司马师。
后来李丰等人的密谋败露,司马师便调许允任镇北将军,授予节杖,指挥黄河以北的各路军队。他还没有从京城出发上任,就因为乱发公家财物的罪过,被逮捕送交廷尉审判;最后被流放乐浪郡,半路上死亡。
清河郡的王经,也和许允一样被称为冀州的名士。甘露年间任尚书,因在高贵乡公曹髦的事变里受牵连,被诛杀。起初,王经担任郡太守,他的母亲对他说:“你是农家儿子,今天做到了二千石一级的大官。事情太过分了不好,可以到此为止了!”王经不能听从,历任两州刺史、司隶校尉,最后招致大祸。
许允的同郡朋友崔赞,也曾经以处世太盛劝戒过许允。
评论说:夏侯氏、曹氏两家,世代通婚。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曹真等人,都因为是长期友好和关系密切的亲戚,故而能够显贵一时;他们辅佐魏朝,保护国家,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曹爽品德浅薄却地位尊贵,沉溺于享乐而又骄傲自满;这是《周易》上已经指明,而道家所忌讳的祸患。夏侯玄以其风度和气量,受到世人的称赞;然而他和曹爽是情意深厚的中表兄弟,又居于如此显赫的官位;却不曾听说他曾匡正曹爽的过失,为曹爽引荐优秀人才。就此而言,他怎么能够免遭灾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