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晏长于宫省〔1〕,又尚公主〔2〕。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3〕。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一〕
【注释】
〔1〕宫省:宫廷。
〔2〕尚:与公主结婚叫做尚。
〔3〕老:指《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分上下篇,有五千字。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的李耳,即老聃或老子。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西汉初抄写的帛书《老子》。庄:指《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汉书·艺文志》说全书有五十二篇,今本《庄子》为三十三篇。相传其中的内篇七篇为战国的庄周所撰,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为庄周的弟子和后学所撰。《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何晏融合道家与儒家,提出以“无名”、“无为”为核心的贵无理论,从而成为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
【裴注】
〔一〕晏字平叔。《魏略》曰:“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其时秦宜禄儿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苏即朗也。苏性谨慎。而晏无所顾惮,服饰拟于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常谓之为‘假子’。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至正始初,曲合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晏前以尚主,得赐爵为列侯。又其母在内,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晏为尚书,主选举;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
《魏末传》曰:“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公主贤,谓其母沛王太妃曰:‘晏为恶日甚,将何保身?’母笑曰:‘汝得无妒晏邪?’俄而晏死。有一男,年五六岁,宣王遣人录之。晏(母)〔妇〕归藏其子王宫中,向使者搏颊,乞白活之。使者具以白宣王。宣王亦闻晏妇有先见之言,心常嘉之;且为沛王故,特原不杀。”臣松之按:《魏末传》云晏取其同母妹为妻,此搢绅所不忍言;虽楚王之妻(嫂)〔媦〕,不是甚也已。设令此言出于旧史,犹将莫之或信,况底下之书乎?按《诸王公传》,沛王出自杜夫人所生。晏母姓尹,公主若与沛王同生,焉得言与晏同母?
《魏氏春秋》曰:“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机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初,宣王使晏与治爽等狱。晏穷治党与,冀以获宥。宣王曰:‘凡有八族。’晏疏丁、邓等七姓。宣王曰:‘未也!’晏穷急,乃曰:‘岂谓晏乎?’宣王曰:‘是也。’乃收晏。”
皇甫谧《列女传》曰:“爽从弟文叔,妻谯郡夏侯文宁之女,名‘令女’。文叔早死,服阕;自以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发以为信。其后,家果欲嫁之,令女闻,即复以刀截两耳,居止常依爽。及爽被诛,曹氏尽死。令女叔父上书与曹氏绝婚,强迎令女归。时文宁为梁相,怜其少,执义;又曹氏无遗类,冀其意沮,乃微使人讽之。令女叹且泣曰:‘吾亦惟之,许之是也。’家以为信,防之少懈。令女于是窃入寝室,以刀断鼻,蒙被而卧。其母呼与语,不应;发被视之,血流满床席。举家惊惶,奔往视之,莫不酸鼻。或谓之曰:‘人生世间,如轻尘栖弱草耳,何至辛苦乃尔!且夫家夷灭已尽,守此欲谁为哉?’令女曰:‘闻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曹氏前盛之时,尚欲保终;况今衰亡,何忍弃之?禽兽之行,吾岂为乎!’司马宣王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曹氏后;名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