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1〕。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亮早孤〔2〕。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3〕,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4〕。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一〕
玄卒,亮躬耕陇亩〔5〕。好为《梁父吟》〔6〕,〔二〕身长八尺〔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8〕。
时人莫之许也〔9〕,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10〕。〔三〕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11〕;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12〕。将军岂愿见之乎〔13〕?”〔四〕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14〕,不可屈致也〔15〕:将军宜枉驾顾之〔16〕!”
【注释】
〔1〕阳都:县名。县治在今山东沂南县南砖埠乡的孙家黄疃村。现今尚有故城城墙等遗迹留存。在故城范围内,曾出土汉代画像石、陶器、铜器等文物。诸葛亮字孔明。“孔”在这里是非常的意思。“亮”在这里指光亮,“孔明”意为非常鲜明,配合起来便是这一光亮非常鲜明。如此取名的用意,是希望诸葛亮将来成为光彩照人的杰出人才。
〔2〕孤:指父亲死。
〔3〕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4〕之官:到任。
〔5〕躬耕陇亩:亲自在田野耕种。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自来有湖北襄阳市、河南南阳市两处的争论。但是依据最为接近三国时期的典籍文献中,关于当时军事争夺的形势和行政地理分划,以及当时人们习用的籍贯表达用语等诸多方面的确切资料来考察,其躬耕地应当在今湖北襄阳市城西 10 公里的隆中一带。现今的隆中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三国名胜地。
〔6〕《梁父吟》:汉代乐府歌曲名。属于《楚调曲》中的一首。歌唱时用笙、笛、节、琴、筝、琵琶、瑟七种乐器伴奏。《乐府诗集》卷四十一载有题名为诸葛亮所作的《梁父吟》歌词一首:“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7〕八尺:根据 20 世纪的 90 年代所能见到的大量考古实物资料,三国时期的每尺长度,相当于现今 24 厘米。所以当时的八尺,相当于现今 1.92 米左右。
〔8〕管仲(?—前 645):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政治家。由鲍叔牙推荐,受齐桓公重用,推行多方面改革,国力大振。在此基础上,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传见《史记》卷六十二。乐毅:中山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东北)人。战国时燕国的名将。燕昭王时,曾率军进攻齐国,连克七十余城,封昌国君。燕惠王继位,齐国用反间计,迫使他逃亡赵国。传见《史记》卷八十。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认为自己才兼文武。
〔9〕莫之许:不同意这一点。
〔10〕谓为信然:认为确实如此。崔州平,名钧。其父崔烈,本为幽州的名士,后来用五百万钱换得担任三公之一的司徒,崔钧因而批评父亲带有“铜臭”,令天下人士失望,可见其人的正直品格。他与诸葛亮结为至交,并非偶然。
〔11〕器:器重。
〔12〕卧龙:比喻等待时机施展才能抱负的杰出人物。当时对杰出人物常用龙来形容,不一定专指帝王。三国时期,还有一位杰出人物,也被时人誉为“卧龙”,就是曹魏末期的名士嵇康。孔明与嵇康不仅都有“卧龙”的美誉,两人而且还有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13〕岂:是不是。
〔14〕就见:到他那里去会见。
〔15〕屈致:(让他)屈意前来。
〔16〕枉驾:委曲大驾。指亲自登门。
【裴注】
〔一〕《献帝春秋》曰:“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
〔二〕《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三〕按《崔氏谱》: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邀游何必故乡邪!’”
臣松之以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有,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沉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者矣。
公威名建,在魏亦贵达。
〔四〕《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