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字元常,颍川郡长社县人。钟繇小时候曾经与同族的一位父辈钟瑜一同去洛阳,路上遇到一个相面的人,那人说:“这个孩子有贵人的相貌,但注定要在水上遭到厄运。要尽力小心避免啊!”钟繇走了没有十里,过桥时马惊了,掉下河去几乎淹死。钟瑜因为相面的人说得准,更加看重钟繇;就供给他资金费用,使他能够专心学习。钟繇后来被举荐为孝廉,任尚书郎;又担任阳陵县令,因为得病离职。此后被三公府任命为下属。改任廷尉正、黄门侍郎。
这时,汉献帝在长安,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中作乱,与关东地区断绝联系。太祖曹操兼任兖州牧之后,才开始派遣使者进贡上书。李傕、郭汜等人认为:“关东地区早想要自行拥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派来使者,却不是他的真心。”商议扣留太祖使者,拒绝他的上贡。钟繇劝说李傕、郭汜等人说:“现今英雄并起,各人都假借天子的命令独断专行,只有曹兖州心系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心诚意,不符合那些正准备前来向天子致意的人的希望。”李傕、郭汜等人采用了钟繇的建议,对太祖予以优厚的回报;从此太祖得以与朝廷通使。
太祖已经好几次听到荀彧称赞钟繇,得知他对李傕、郭汜的劝说,印象更加深刻。后来李傕胁迫献帝,钟繇和尚书郎韩斌一同策划计谋对付。献帝得以离开长安,钟繇也是出了力的。
后来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升任侍中、尚书仆射,还根据他建立的功劳封为东武亭侯。
这时关中的将领马腾、韩遂等人,各自拥有强兵相互争战。太祖正忙于处理中原地区的事务,对关中的事态深感忧虑。于是上表派遣钟繇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司隶校尉,持有节杖,督察关中各路军队,把后方事务委托给他;特别授予他处理公务时不必等候批示的权力。
钟繇到达长安后,送信给马腾、韩遂等人,为他们陈述利害祸福;马腾、韩遂就各派一个儿子入京作为人质以表诚意。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钟繇送去两千匹马供给军用。太祖给他回信说:“得到送来的马匹,很适应部队的急需。关中地区平定,朝廷没有后顾之忧,都是足下的功勋。从前萧何镇守关中,供给充足的食粮,保证了前方军队的需要,也就正像这样啊。”
以后,匈奴族单于在平阳郡作乱,钟繇率领各路军队包围他们,未能攻下;而袁尚所委派的河东郡太守郭援又到了河东,兵马强盛,将领们商议想要撤军离去。钟繇说:“袁氏正处在强盛的时候,郭援现在到来,关中众将暗中与他来往;他们之所以还没有全部反叛的原因,不过是顾忌我的威名罢了。如果我们撤军离去,向他们示弱;这里所有的居民,谁不是我们的仇敌?即使我想要回去,难道能走得到家吗?这是尚未开战就先自行败退啊!再说那郭援刚愎自用争强好胜,必定轻视我军;如果他们渡汾河扎营,我们趁他们正在渡河时打击他们,可以大获全胜。”这时张既劝说马腾来合击郭援,马腾派他的儿子马超,率领精锐部队迎面攻来。郭援到了以后,果然轻率挥兵渡过汾河;众人劝止,他不听从。渡过河的人还不到一半,钟繇发动攻击,打得对方大败。斩杀了郭援,降服了单于。事情经过记载在本书《张既传》中。以后河东郡人卫固制造叛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幹等人一同与朝廷为敌;钟繇又率众将打败了他们。
自从天子向西迁徙,洛阳百姓几乎死亡流散光了;钟繇把关中民众迁徙过来,又招纳逃亡人口来充实,几年之内洛阳地区百姓户口逐渐增多。太祖征讨关中时,得以利用这里的人力资源,因此上表委任钟繇为前军师。
魏国建立,钟繇任大理。升任相国。文帝曹丕在东宫做太子时,赏赐给钟繇一只同时可以煮熟五种食品的“五熟釜”,在釜上铭刻的文字说:“现今堂堂魏国,充当汉室屏障。这位相国钟繇,真是王国栋梁。日夜谦恭工作,没有时间静养。百官纷纷学习,把他当做榜样。”几年后,因为他的下属西曹掾魏讽谋反,他被魏王下达策书免职。
文帝继魏王位后,钟繇又任大理。到了文帝登上帝位,改任廷尉,晋升爵位为崇高乡侯。不久升任太尉,转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同是上一朝代的著名大臣。文帝退朝后对身边人说:“这三公,都是一代的伟人;将来大概难有后继之人了!”
明帝即位,晋升钟繇爵位为定陵侯;增加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共一千八百户。又升任太傅。钟繇膝部有病,下拜起身不方便;当时华歆也因为年老患病,上朝晋见时都让他们二人带着轻便小车,由卫士抬上殿就座。这以后三公有病,就把这种做法视为惯例。
当初,太祖下令,让臣僚评论死刑是否可以改行宫刑来代替的问题。钟繇认为:“古代的肉刑,历代圣明君主都实行过;现在应该恢复,以代替死刑。”参加讨论的人认为这是民众不喜欢的做法,于是停止讨论这件事。到了文帝时设宴招待群臣,下诏说:“大理钟繇提出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的法律。各位公卿应当好好共同商议这件事。”议论还没确定下来,碰上有军事行动,再次停止了讨论。
太和年间,钟繇上疏说:“大魏承受天命,效法虞舜、夏禹。汉文帝改革刑法废除肉刑,不合于古道。先帝的圣德,是上天所赐予的,他对古代的文献,都非常了解。因此他继位之后,接连颁发英明的诏令;打算恢复古代的肉刑,作为一代的法典。因为接连有军事行动,结果没有施行。陛下继承太祖武皇帝和高祖文皇帝的遗志,认为砍脚的刑罚可以禁止罪恶却被废止很是可惜,为无辜判死刑的人感到遗憾,让了解和熟悉刑律法令的人,与众大臣共同商议;挑出本当斩去右脚而划入死刑的,恢复执行砍脚的刑罚。《尚书·吕刑》上说:‘皇帝详细询问下民,得知鳏夫寡妇对有苗氏的刑罚不满意。’这是说尧将要废除蚩尤、有苗的酷刑时,先详细询问百姓中那些有怨恨之辞的人。就像现在断案时,询问三公、九卿、百官、万民百姓一样。我以为应当像汉景帝那样发布法令,对那些处以弃市死刑的犯人,他们自己如果想要改为砍右脚的肉刑,就听从他们。对那些本应当处以刺面、割鼻、砍左脚、割生殖器等肉刑的人,仍然依照汉文帝的办法,改为剃光头发做苦工或鞭打等刑罚。犯通奸罪的男女犯人,大多数年纪在二十到四五十岁之间;即使砍了他们的脚,依然还能够生育。现今全国人口少于汉文帝的时代,我的建议如果实行,每年约能保全三千人的生命。过去张苍废除肉刑,所杀的人每年反而数以万计。为臣想要恢复肉刑,每年却可以使三千人生存下来。当年子贡问能够拯救百姓就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那一定算是最高的德泽了!尧、舜大概也难以做到呢!’又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它,它就来了。’如果确实能实行肉刑,百姓将能永久得到好处。”
上奏以后,明帝下诏说:“太傅学问优秀才华出众,留心政事;又深通刑法理论。这是件大事,公卿众大臣们要一起好好评议。”
司徒王朗的评议认为:“钟繇想要减轻死刑的律条,增加砍脚的刑罚;这就好比是把躺下的死人变成竖立的活人,当然是好事情。但是为臣愚蠢,仍然有稍稍不同的意见。本朝制定的五大类刑罚,都明确记载在法律条文之中;本来就有比死刑轻一等的刑罚,不处死刑,自然就可以判比死刑轻一等的刑罚了。这个规定施行已经很久了,不必借助斧凿施行肉刑,再来拉开刑罚的档次。前世的仁慈君主,不忍心于肉刑的惨虐残酷,因此才废弃不用;从不用肉刑以来,已经过了几百年。现在突然恢复实行,恐怕减轻死刑的文书还没显现在万民眼前,而有关我们滥施肉刑的消息已经宣扬到敌国耳中了:这可不是用来使边远人民归附的做法。现在可以按照钟繇所想要减轻的那些死罪种类,把死刑改判为剃光头发做苦役的刑罚;如此惩处还嫌太轻的那些罪行,可以把犯人做苦役的年限成倍加长。这样做,可以说对内有起死回生不可估量的恩德,对外又没有用砍脚代替做苦役那样骇人听闻的名声。”
参加这次讨论的有一百多人,意见与王朗相同的人居多。明帝因为吴、蜀尚未平定,暂且停止了这次讨论。
太和四年(公元 230),钟繇去世。明帝身穿丧服前往吊唁,谥他为成侯。钟繇的儿子钟毓继承了他的爵位。当初,文帝曾把钟毓的封邑分出一部分,封钟繇的弟弟钟演和钟演的儿子钟劭、孙子钟豫为列侯。
钟毓,字稚叔。十四岁时做了散骑侍郎,机智敏捷善于谈笑,有他父亲钟繇的风度。
太和初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包围了祁山。明帝想要亲自西征,钟毓上疏说:“计谋以在朝廷策划时就稳操胜算为贵,战功以运筹帷幄为上;不用走下殿堂,而决定胜负于千里之外。君王的车驾应该镇守在国土中心,以作为四方军事威势的后援。现在大军西征,虽然威风百倍;而在关中的巨额花费,要付出的就不是一点点了。况且在盛暑时节出动军队,曾被《诗经》作者描绘得很困难。当前实在不是陛下车驾出动的时机。”后来钟毓升任黄门侍郎。
当时正在大兴土木修造洛阳皇宫,明帝暂时迁到许昌住,正月初一日,全国官员都应当到许昌来朝见。许昌地方狭窄,于是在城南用毛毡搭成临时宫殿,演出杂技等娱乐节目,百姓疲于劳役。钟毓上言劝谏,认为:“现在水旱灾害无常,国库空虚,这一类事情,应该等待丰收年份再去进行。”又建议说:“应该恢复在关内地区开垦荒地,使百姓把力气用到农业上。”他的建议得到施行。
正始年间,钟毓任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在盛夏时节发动军队攻伐蜀国;蜀国拒守,大军不能推进。曹爽正想要增加兵力,钟毓给他写信说:“我认为在朝廷上谋划时就稳操胜算的好计谋,不会让将士去冒飞箭滚石的危险;王者之兵,虽然出动而用不着血战疆场。虞舜象征性舞动盾牌和长斧,就使有苗氏前来归服;晋文公守信用按时撤军,就使原国的敌军举手投降;因此不必像吴汉那样长驱直入江关,像韩信那样驰骋在井陉。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是自古用兵之道。希望公侯您仔细考虑啊!”曹爽最后果然无功而返。后来钟毓因为不合曹爽的心意,调任侍中。出任魏郡太守。曹爽被诛杀后,钟毓又入京,先后任御史中丞、侍中和廷尉。关于上司、父亲已死,下属、儿子可以代为申诉冤屈;以及士兵封侯以后,他们一旦死去,妻子不再由官府强迫嫁给他人等项规定,都是钟毓所创设的。
正元年间,毌丘俭、文钦反叛。钟毓手持节杖,来到扬州、豫州颁布施行朝廷的大赦令,通告将士百姓。回来后当了尚书。
诸葛诞反叛,大将军司马昭打算亲自到寿春县讨伐诸葛诞。碰上吴国大将孙壹率领兵众来投降,有人认为:“吴国刚刚有这场变故,必定不能再次出兵。我们在东线的兵力已很多,可以等待下一步的消息。”钟毓认为:“评论事势估量敌情,应当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现在诸葛诞把整个淮南土地,全都送给吴国;而孙壹率领来的,人口不到一千,士兵不过三百。吴国的损失,几乎没有什么。如果寿春的包围没有解除,而吴国国内转趋安定,未必可以肯定他们不出兵。”大将军说:“对!”随即带着钟毓出发。
淮南平定以后,钟毓任青州刺史,加任后将军;又升为徐州各军总指挥,持有节杖;又转任荆州各军总指挥。景元四年(公元263),钟毓去世。追赠为车骑将军,谥为惠侯。钟毓的儿子钟骏继承了他的爵位。
钟毓的弟弟钟会,本书另有传记进行记叙。
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高唐是齐国故地有名的城市,当地的社会名流无不在市内游玩。华歆在县府当吏员时,假日离开官府,就回家关门不出。他议论公正,始终不毁谤伤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知名人士,自认为见解超过华歆。当时王芬与一些豪杰人物计划废掉汉灵帝。事情经过记载在本书《武帝纪》中。王芬暗中召集华歆、陶丘洪共同确定计策,陶丘洪想要前去参与,华歆劝住他说:“废立皇帝是一件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难办。王芬性情粗疏又没有军事才能,这事必定不能成功,一旦失败灾祸将要殃及族人。你还是不要去!”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话没有去。后来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这才服气。
华歆被举荐为孝廉,朝廷任命他为郎中。因病,辞去官职。汉灵帝去世后,何进辅政,征召河南郡人郑泰、颍川郡人荀攸及华歆等人。华歆到达后,任尚书郎。董卓把天子迁到长安,华歆请求出京任下邽县令;因病未能赴任,于是从蓝田县到了南阳郡。
这时袁术在穰县,留下了华歆。华歆劝说袁术进军讨伐董卓,袁术没有采用他的建议。华歆想要离开,碰上天子派太傅马日"安抚关东,马日"就任命华歆为下属。华歆东到徐州,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豫章郡太守;由于在处理政事上清静而不烦扰,受到当地官吏民众的感激爱戴。
孙策在江东夺取地盘,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就包着头巾前去迎接。孙策因为华歆是长辈,所以待他为上宾。
后来孙策死了。太祖曹操正在官渡,上表给天子,征召华歆。孙权不想让他走,华歆对孙权说:“将军您奉天子之命,刚开始与曹公结下友谊,情分关系尚未巩固。让我得以为将军在曹公那里尽力,岂不是有益吗?现在空留下我,犹如养了个没用的东西:这不是好主意。”孙权很高兴,这才放走了华歆。宾客旧友为华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赠送黄金数百斤。华歆都不拒绝,暗中写好标记;到了临走时,把各种礼物都聚在一起,对大家说:“我本来不想拒绝各位的心意,但所接受的太多。想我单车远行,将因财物太多而遭遇危险。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众人于是各自收回了自己的赠品,对华歆的德行深为佩服。
华歆到了太祖那里,受任为议郎,在司空府参谋军事。又任尚书。转任侍中,代替荀彧任尚书令。太祖出征孙权,上表任华歆为军师。魏国建立后,华歆为御史大夫。
文帝曹丕即魏王位,拜华歆为相国,封为安乐乡侯。到了文帝当皇帝后,又改任司徒。华歆素来清贫,俸禄赏赐用来救济亲戚故旧,家里没有一担米的储藏。朝廷曾赐给公卿以女奴,只有华歆把她们放出去嫁人。文帝感叹下诏说:“华司徒,是国家的优秀老臣,协助我调和阴阳管理众事。现在我享用着丰盛的膳食,而司徒却吃蔬菜,这是很不合适的。”特别赐给华歆御衣,又为他的妻子儿女都制作了衣服。
三公府建议:“举荐孝廉,本来是以德行为标准,请不再用经学考试来选择。”华歆认为:“天下动乱以来,六经传习荒废;应当致力于儒学的保存和振兴,以发扬王道。制订法规,是用来防止衰落保持兴盛的。现在如果听任举荐孝廉不用经过经学考试,恐怕经学从此就要荒废了。如果有优异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我们担忧的是没有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黄初年间,朝廷下诏要公卿举荐有独特品行的君子;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用安车征召。
明帝即位后,晋升华歆爵位,封为博平侯;增加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户,转任为太尉。华歆自称有病请求退职,把官位让给管宁。明帝没有允许。临近朝廷聚会时,明帝派遣散骑常侍缪袭,去向华歆传达自己的旨意说:“朕新近治理政事,日理万机。唯恐见闻判断不明智,正要依赖有德行的大臣,在左右帮助我;而您却多次称病辞让职位。选择君主,不在朝廷占据位置;抛弃名利,不愿终身做官;这类事例古代确实有过,不过周公、伊尹就不是这样。洁身自好,追求节操的高尚,平常人可以那样做,却不希望您那样。您还是勉力来参加朝会吧,这样对朕有帮助。朕将在餐桌前站立,也让百官都约束自己;等您到来后,朕才会入席就座。”明帝又命令缪袭:“等到华歆答应起身前来了,你再回来。”华歆不得已,只好留任原职。
太和年间,明帝派遣曹真从子午谷道讨伐蜀国,自己向东到了许昌。华歆上疏说:“自从军事动乱发生以来,已超过了二十四年。大魏承受天命,陛下凭借圣德建设周成王、周康王那样兴隆的事业;应该弘扬一个时代的政治,追随夏禹、商汤、周武王的足迹。虽然还有吴、蜀两个敌国依凭险阻苟延残喘,如果圣朝教化日益发展,偏远地方的人民向往德政,也将背负幼儿前来投奔。兵这种东西,要到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所以平时要收回军队等待合适的使用时机。为臣确实希望陛下先留心于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出兵征伐作为以后的事情。再说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不是用兵的有利条件;越过险阻深入敌国,不会有大获全胜的功效。听说今年征调兵役,很影响农业生产。治国的君主以民为基础,而民以穿衣吃饭为根本。假使我国境内没有饥饿寒冷的忧虑,百姓没有离开故土的心思,那样就是国家最大的幸运;两个敌国之中将会发生的灾祸,可以坐等其到来。为臣身在宰相之位,年老疾病日益加深,微贱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恐怕不能再侍奉陛下了,所以不敢不竭尽臣子的忠诚,希望陛下裁决考察!”
明帝答复说:“您深入考虑国家大计,我很是赞赏。敌国凭借仗恃山川险要,太祖武皇帝、高祖文皇帝从前率兵讨伐,尚且不能攻克平定;我岂敢自以为了不起,说必定能消灭他们呢!只不过众将认为,如果不试探进攻一下,敌方就不会疲劳;因此才出兵显示武力,以寻找他们的破绽。如果天时还没到来,周武王军队半途返回,已有前代事例作为榜样。朕将不会忘记您的告诫。”当时正有秋季大雨,明帝下诏令曹真带领军队返回。
太和五年(公元 231),华歆去世。谥号是敬侯。由他的儿子华表继承爵位。当初,文帝曾分出华歆一部分封邑,封华歆的弟弟华缉为列侯。华表,在咸熙年间曾经当过尚书。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因为通晓经学,被授官为郎中。又出任菑丘县长。他的老师是太尉杨赐;杨赐去世,他放弃官职穿孝服居丧。后来被举荐为孝廉,三公府任命他为下属,他都没有接受。徐州刺史陶谦,又举荐王朗为茂才。
当时汉献帝在长安,关东义兵纷纷起事。王朗在陶谦手下当治中,他和别驾赵昱等人规劝陶谦说:“《春秋》上说,‘请求诸侯信服自己,不如起兵救援天子用行动做表率’。现在天子流亡在西京,应该派遣使者去承受天子的命令。”陶谦于是派赵昱带着奏章到长安。天子嘉许他的心意,任命陶谦为安东将军;又让赵昱任广陵郡太守,王朗任会稽郡太守。
孙策东渡长江抢占土地。王朗的功曹虞翻认为本郡兵力难以抗御孙军,不如躲避他。王朗自认为身是汉朝官吏,应该保守城池,于是发动部队与孙策作战;失利,渡海逃到了东冶县。孙策又来追击,打得他大败,王朗这才去拜见孙策。孙策因为王朗是一个文雅的儒生,只质问责备了一番而没有杀害他。虽然王朗流亡窘困,朝不保夕,但是他仍然收容和抚恤亲戚故旧,把自己富裕的东西分送给匮乏的人,道义上的表现十分突出。
太祖曹操上表征召王朗。王朗从曲阿县出发,经长江、东海,辗转跋涉了一年才到达;到后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在司空府参谋军事。魏国刚建立时,王朗以军祭酒的身份兼任魏郡太守。又升迁为少府、奉常、大理。在任大理时他处理案件务求宽恕,对犯罪情节有疑问的总是从轻判处;钟繇则对刑法有透彻研究:两人都以擅长断案著称于世。
文帝即魏王位。王朗升任御史大夫,封为安陵亭侯。他上疏劝谏文帝抚育民众减省刑罚,说:“大兵兴起以来,长达三十多年;四海动荡倾覆,人民死亡痛苦。依赖先王清除寇贼,扶助抚育孤弱百姓;才使中原重新恢复秩序。把百万人民聚集在魏国土地上;从此疆域内鸡鸣狗叫的声音,传到四面八方;百姓人人高兴,庆幸碰上天下太平。现今远方的敌国还没顺从,军事行动还没停止;如果确实能免除租赋徭役使远方民众归附,优秀地方行政官员能认真布施德行恩泽;那么,农田的广泛耕种,各类民众的繁衍昌盛;必定又会超过从前,比现时还要富足。《周易》称颂整理法律条文,《尚书》赞美善于用刑;说是‘天子一人做善事,百万人民依赖他’:就是指要慎重实施法律刑罚。过去曹参相国把司法问题拜托给后人,路温舒痛恨严酷的狱吏。审理案件的人善于获得真情,那么就没有冤死的囚犯;壮年男子能充分利用土地,那么就没有遭受饥饿的百姓;穷困年老的人能得到国家救济,那么就不会出现饿死的尸体;到了合适年龄的人都能及时出嫁或迎娶,那么男人女人就没有无妻无夫的怨恨;对胎儿的供养充分,那么怀孕的妇女就没有丧失后代的哀痛;对刚生了孩子的夫妇免除赋税,那么孩童就没有得不到养育的不幸;到了壮年以后才服徭役,那么幼小的人就没有离开家庭的忧愁;头发白了的人不再当兵,那么老年人就没有跌倒在行军路上的担心。有医有药治疗人民的疾病,宽减徭役使之安居乐业,使用威力刑罚抑制豪强,施舍恩仁帮助弱者,发放救济赡养穷人:能够这样,十年以后,成年女子必定充满街巷;二十年以后,能够当兵的人必定到处都是了。”
到了文帝当皇帝时,王朗改任司空,晋爵为乐平乡侯。这时文帝常常外出打猎,有时到黄昏深夜才回宫。王朗上疏说:“帝王的住处,外面设有周密的警卫,里面有重重禁门;将要出行则布置了卫队以后才走出内室,发出做好警卫的口令后才走下台阶;弓弦拉开以后才登上座车,清除道路以后才出动车队;掩护两侧以后才回转车驾,检查房屋以后才在门前停车:这都是用来突出至高无上的地位,务求保持警戒慎重,留下法规榜样的。近日陛下车驾出外捕虎,午后出发,到了黄昏才返回;违背了帝王出行警戒清道的常设法规,也不是君王极端慎重的做法啊。”
文帝答复说:“看了你的上表。即使是魏绛引用虞人的箴言以劝谏晋悼公,司马相如描绘射猎猛兽的情形以告诫汉武帝,也不足以比喻它。现在吴、蜀二敌还没消灭,将帅都在远方征战,所以我要不时去到原野驰骋以练习军事防备。至于不应该夜里返回的告诫,已经下诏要主管官员执行了。”
当初,在建安末年,孙权开始派遣使者请求充当属国,而与刘备交战。文帝下诏要大臣讨论:“应不应当出兵和吴国一起攻取蜀国?”王朗议论说:“天子统率的军队,比华山、泰山还要稳重;实在应该安坐显示威风,像山一样岿然屹立。假使孙权亲自与蜀国贼寇相对峙,双方搏战旷日持久,势均力敌,不能迅速决定胜负,要等我们出兵决定胜败的话;那时应该选用持重的将领,寻找蜀国的弱点,看准时机然后行动,选好地点然后出兵,只消作战一次就彻底解决问题。现在孙权的部队尚未行动,那么我们的援军就用不着先行出征;并且现在雨水正盛,不是兴师动众的有利时机。”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黄初年间,有鹈鹕鸟聚集在皇宫中的灵芝池上,文帝下诏要公卿举荐有独特品行的君子。王朗推荐了光禄大夫杨彪;并且自称有病,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杨彪。文帝于是为杨彪设置吏役士兵,地位仅次于三公。文帝下诏说:“我向您求取贤才还没有得到,您却反而自称有病辞职;使我不只是得不到贤才,还开启了丧失贤才的门路,使三公的职位出现空缺。莫非是住在皇宫中的我说话不好,使得您要躲避我吗?您还是别再推辞了。”王朗这才复职。
孙权说是要派遣他的儿子孙登入朝做人质,却又没有来。这时文帝到了许昌,正大兴屯田,想要大举出兵东征孙权。王朗上疏说:“过去南越遵守规矩,派遣太子婴齐到汉朝做人质;后来婴齐才能成为继承人,回国继承王位。康居骄傲狡猾,说话与真情不符;汉朝的西域都护郭舜上奏建议把该国在京城做人质的儿子遣送回去,以示贬斥其无礼。再说当初吴王刘濞造成的祸乱,就萌发于他的儿子到汉朝做人质;而隗嚣反叛,也不顾他在朝廷做人质的儿子生命安危如何。以前听说孙权有过送儿子来的话,但却没有兑现,现在大军已做好行动准备;为臣恐怕民众不完全明白您心思,会说皇上怨恨孙登拖延入朝,所以为此兴师动众。假如部队刚出发而孙登却来了,那么就是出动的力量最大,而所得到的收获却最小,根本不值得为之庆贺;假如他傲慢违抗,一点也没有送孙登来的意思,恐怕那些未能完全明白您心思的人,将一同产生埋怨而不愿为攻打孙吴出力。愚见认为应该命令各路出征的将领:各自明确奉行禁令,谨慎管住所率领的部队。我们要对外炫耀烈烈声威,对内推广将士屯田;使军队像大山一样安定,像深渊一样沉静,威势不可动摇,计谋不可预料。”
这时,文帝已调集齐部队,还是出征了。结果孙权的儿子没有来,文帝车驾到了长江边之后无功返回。
明帝即位,王朗晋爵为兰陵侯;增加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二百户。明帝派他到邺县,察看生母文昭皇后甄氏的陵墓,他看到百姓中有的生活很穷困。这时明帝正在大修宫殿,王朗上疏说:“陛下即位以来,屡次发布施恩的诏书;百姓万民,无不欢欣。为臣刚刚奉命出使到北方,在往返路途中,听说各种徭役中可以免除减轻的有很多。希望陛下重新保持耐心认真听取大臣意见的习惯,用计谋制御敌寇。过去大禹将要拯救天下的大灾难,首先就把自己的住房修得很简陋,又节省衣服食物;因此能够全部占有九州之地,统治远近地区。越王勾践想要扩大御儿一带的边界,在姑苏杀死吴王夫差,也严格约束他自己和家属,节省家庭开支以供给国用;因此能够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威震中原,确定他的霸主地位。汉朝的文帝、景帝,也想要弘扬祖先的功业,增加和提高王朝的威望,所以能打消念头,停止修建要耗费百金的露台,公开提倡节俭,只穿黑色粗厚的丝织衣服,在内减少御用膳食的数量,不接受贡品,在外省减徭役赋税而加强农业生产;因此能够达到天下太平,几乎无人犯法而造成刑具搁置不用。汉武帝之所以能发挥他的军事势力,开拓境外疆土;实在是因为祖父、父亲两代蓄积的实力素来充足,所以才能成就伟大的功业。霍去病,不过是个中等才器的将领,还因为匈奴没有消灭,不去兴修自己的住宅。这些事例证明:顾念远方百姓的人,对近旁的事务应当忽略;从事对外开拓的人,对内部的事应当精简。从汉朝初建,到它的中兴,都是在战争大致停息以后,才开始建造高大众多的皇家宫殿。现今皇宫的建始殿前面,足够用来举行朝廷大会;崇华殿后面,足够用来依次安置妃嫔;华林园、天渊池,足够用来游览设宴。不如暂且先把皇宫南面阊阖门的阙门修好,使它足以用来排列那些从远方前来朝贡的臣民;再维修皇宫的城墙和护城河,使之足以阻隔企图逾越进入的人,成为皇宫的险要保护。至于其余的一切建筑,暂且等到丰收年份再去考虑。一心一意以抓紧农耕为急务,训练军队为大事;国内不会有大男大女不能成家的怨恨,人口增长,百姓富足,兵士强壮:到了这时,贼寇不来归顺而光明不能散发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后来王朗转任司徒。当时明帝的儿子不断死去,但后宫中生小孩的妃嫔却不多。王朗上疏说:“过去周文王十五岁时妻子生下周武王,所以享有十个儿子的福分,扩大了姬姓的后代。周武王老了以后妻子才生了周成王,因此成王的兄弟很少。这两位周王,各人都树立了圣德,没有人能比得过;但说到享有子孙的福分,则大不相同。都是因为他们生育有早有晚,所生下的孩子有多有少的缘故。陛下的德行福分兼有两位圣王之美,年龄则比文王生育武王时的年龄大;而您的像周武王那样的儿子却还没有在后宫中出生,其他的皇子数量也不多。拿周成王出生时周武王的年龄来作比较,虽然还不算晚;但如果拿周武王的哥哥伯邑出生时周文王的年龄来作比较,就不算早了。《周礼》规定天子六宫的妃嫔人数为一百二十人;而各种经典的通常说法,都以十二人为限度。至于秦朝、汉朝末年,有时就数以千百计了。虽然妃嫔更多,而及时生育的有时却极少。可见要想实现所谓的‘儿子上百个’,根本办法就在于情意专注,而不在于妃子多多益善。老臣我忠心耿耿,希望陛下有轩辕黄帝生育二十五个儿子那样的福分;而现今还不如生育十个儿子的周文王,因此很是担忧。另外幼儿的养育常常苦于被褥太暖和,太暖和了对柔弱的体肤不利;难以防病护理,而容易产生感冒。如果常常让幼儿的丝绵袍,不至于太厚;就都能保有金石般坚强的体质,而能寿比南山。”
明帝答复说:“忠诚到极点的人言辞恳切,爱心深厚的人言辞深刻。您既劳心思虑,又亲手写奏疏,几次三番阐述有德之言,使我无比欣喜。我的帝位继承人尚未确立,成为您的忧虑;我恭敬采纳您至诚的言论,很想再听到您好心的规劝。”
王朗著有《周易》、《春秋》、《孝经》、《周礼》的注释,还有奏议论记各类著述,都流传于世。他在太和二年(公元 228)去世。谥为成侯。
他的儿子王肃继承了爵位。当初,文帝分出王朗的一部分封邑,准备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王朗请求改封给他哥哥的儿子王详。
王肃,字子雍。十八岁时,师从当时的著名学者宋忠研读《太玄》,就能重新为此书作了注解。黄初年间,他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
太和三年(公元 229),任散骑常侍。太和四年(公元 230)大司马曹真征讨蜀国,王肃上疏说:“以前书里有过这样的话:‘从千里以外转运粮食,士兵就会面有饥色;靠砍柴打草以后烧火做饭,部队就难以吃饱。’这还说的是在平坦道路上行军的情况。又何况是深入险阻地区,要靠凿山修路艰难前进呢?这样行军的劳苦程度,更要超出百倍。现在又加上雨水连绵,山坡又高又滑;大军受狭窄地形的限制而难以展开,粮食在遥远的后方而难以为继:这实在是行军的大忌啊!听说曹真出发已经超过了一个月,而子午谷的道路才走了一半,战士们的精力,都用在开拓道路上了。这使敌人一方偏偏能以逸待劳,是兵家相当忌讳的事。拿以前的事例来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出了关又回去;拿较近的事例来说,武皇帝、文皇帝先后征讨孙权,到了长江边而不渡过。这难道不是所谓的顺应天意、知道时机、通达权变的举动吗?百万人民如果知道圣上是因为雨水连绵、路途艰险的缘故,就停止出征让他们休息;那么以后的日子里要是有了袭击敌人的机会,朝廷决定加以利用:那么他们就会高高兴兴去克服困难,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于是明帝停止了这次出征。
王肃又上疏说:“陛下应该遵行旧时礼仪,为去世的大臣吊唁哀哭,在宗庙向祖先进献新成熟的水果。”上述建议都得到实行。
王肃又上疏陈述处理政事的根本原则说:“废除无事可做的职位,减少并不急需的俸禄,停发供养冗员的经费,裁并无所事事的官员;使当官者必有职责,有职责必须做事,做了事必定发给俸禄,发给的俸禄要能保障官员的生活:这是自古以来的常规,当今所适宜的原则。官员不多而每人的俸禄丰厚,则公家的花费少,入仕升官的愿望强烈;每个人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力量,没有人依靠人情关系往上爬。发表见解,就向皇帝呈递奏章;检查成绩,要通过公开的考核;官员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评选情况全在帝王心里。因此唐尧、虞舜设置官员,分派职责,命令公卿,各有任务;然后只让龙一个人担任纳言,就像今天的尚书,由他向帝王报告下情,向下面宣布帝王的命令而已。夏朝、商朝是什么情况不得详知。但是《尚书》中的《甘誓》提到‘六事之人’,说明了当时六卿也是主管公事的人。《周官》就记载得详备了:天子每五天一次到朝廷处理公务,公卿大夫一同进见,而由司士来安排他们的位置。《周礼·冬官·考工记》说‘坐而论道的,称之为王公;起来做事的,称之为士大夫’。到了汉朝初年,依照以前朝代的情况,公卿都各自带着公务文书上朝。所以汉高祖亲自追赶前来报告公务却返身逃避的周昌,汉武帝躲在帐子里隔着距离下指示批准汲黯奏事,汉宣帝让公卿每隔五天上一次朝。到了汉成帝时,开始设置尚书五人,从此之后上述做法开始废弛了,朝廷的礼仪于是就有欠缺了。为臣以为可以恢复每隔五天上一次朝的礼仪,让公卿、尚书们,各自就自己主管的事情上奏。把废弛的礼仪复兴起来,光大弘扬圣王的传统,这才真是所谓的名声好听而又实效显著的大事啊。”
青龙年间,山阳公去世,山阳公就是原先的汉献帝。王肃上疏说:“过去唐尧禅让给虞舜,虞舜禅让给夏禹;虞舜、夏禹都是在为退位君主服丧三年之后,才登上天子的尊位的。因此皇帝的称号既没有亏损,君臣的礼仪也仍然存在。现今山阳公承受并顺应天命,同意满足民众的愿望;把帝位禅让给大魏,自己退处宾客的位置。山阳公奉事魏朝,不敢不尽礼节;魏朝对待山阳公,优厚尊崇不把他当做臣僚。到了山阳公去世,棺木和衣物的规格,仪仗队伍的装饰,都与天子相同;因此远近肯定魏朝的仁慈,认为是伟大美好的安排。再说汉朝把帝和皇两个称号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有特殊区别时称为帝,没有特殊区别时称为皇,可见皇这一称号是分量较轻的了。所以在汉高祖的时候,从道理上说国土上不能有两个君主;而他的父亲又还健在,于是就称他的父亲为皇,以表明不是有两个君主并存。何况现在是用来赠送给已死的人,可以称山阳公为皇,以和他的谥号相配。”
明帝没有听从称山阳公为皇的建议,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
后来王肃以散骑常侍的身份兼任秘书监,又兼任崇文观祭酒。
景初年间,大规模修建皇宫,民众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官方征调人民服劳役时,许定的期限到了却不兑现,死刑判决仓促草率。王肃上疏说:“大魏承继前代帝王极度衰落的基础,人民所剩无几,战火蔓延未熄,实在是应该使人民休息,让他们都得到恩惠,从而安定远近四方的时候。要想蓄积财物而使疲倦的百姓得以休息,在于省减徭役而努力耕种。现今宫殿没有修好,工程没有完成;由水路调运粮物,需要层层辗转运输供应。因此,服劳役的壮丁辛苦劳作,疲惫不堪,农民离开了他们的田地;种粮的人很少,吃粮的人很多;旧粮已经没有了,新粮却无法接续。这是一个国家的最大忧患,而不是防备意外的好办法。修建皇宫的现有劳工已有三四万人。已完工的九龙殿可以安顿陛下圣体,它的里面足以排列六宫后妃;显阳殿也将要完工;只有太极殿以前的工程还很浩大。现今天气即将转入酷寒,疾病时有发生。确实希望陛下发出仁德的声音,颁布英明的诏令,深深怜悯劳工们的疲惫辛劳,多多同情百万民众的困乏不足;最好在那些一直吃皇粮而又没有紧急任务的士兵当中,选择壮年男丁,留下一万人来使用;使他们服劳役满一年就得到替换。这样,都知道休息替代有固定的日期,就没有人不高兴地做工,虽劳累而不怨恨了。合计一年有三百六十万个工作日,也不算少了。按原计划应当一年完成的工程,且让它三年完成。其余的劳力一律遣返,让他们都从事农业生产,这是使国家不会穷困的计划。仓库有满溢出来的粮食,民众有多余的劳力:用这些来建立功业,有什么功业不能建立呢?用这些来推行教化,有什么教化不能成功呢?取信于民,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东西。孔子说:‘自古以来人都要死掉,民众如果不信任,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小小的晋国,小小的晋国公子重耳;想要使用他的人民,就先让大家看到他的信用;虽然原国军队将要投降,但是重耳顾守信用仍然撤军退回:所以他能只打一仗就开始称霸,至今还被人称道。前次陛下车驾要到洛阳,征调民工建立大营,官府许诺说大营建成就放他们回家。但是大营建成以后,又贪图使用这些民工,没有按时遣返。有关官员只知谋取眼前的利益,而不顾治理国家的规则。为臣认为,从今以后,如果再使用民间劳工,应该明确宣布命令,一定遵守规定期限;如果接着还有别的事情需要劳力,那就宁可再次征调,而不要丧失信用。另外,凡属陛下临时下令处以死刑的,都是些有罪的官员,应该处死的人。但是民众百姓不知道这种情况,认为过于仓促草率;所以希望陛下干脆把这种人交给司法官员审判而公开他们的罪行。衡量某人确实该处以死刑,也不要让他们死在宫廷里面而让远近的人们产生疑惑。而且人命最重要,生养人困难而杀死人容易,断了气就无法接续了,因此圣贤把这事看得很重。孟轲宣称:即使杀一个无辜的人能够获取天下,仁者也不愿做这样的事情。汉朝时有人冒犯皇帝车驾,使御马受惊,廷尉张释之上奏请求判处这人交纳罚金;汉文帝奇怪为什么罚得这么轻,而张释之却说:‘要是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圣上一怒之下把他杀了也就罢了。现在交给廷尉审判,廷尉是国家的天平啊!一旦倾斜,天下施用法律的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判轻判重,民众不就会手足无措了吗?’为臣认为他的话很没有道理,不是忠臣所应该说的话。廷尉,只是天子的吏员;如果他尚且不能丧失公平,难道以天子的身份,反而可以胡乱杀人吗?这种话只为自己着想,却很少为君主着想,是一种最不忠诚的行为!周公说:‘天子没有玩笑话;他的话,史官要记录,官吏要诵读,士人要提说。’说话尚且不能开玩笑,何况是行动呢?所以对张释之的话不可不明察,对周公的告诫不可不遵循啊。”
王肃又陈述:“皇家园林中各种鸟兽都是没有用的东西,饲养它们却有草料、粮食和人工等花费,为臣认为都可以去除。”
明帝曾经询问说:“汉桓帝时候,白马县令李云上书说:‘帝的意思就是谛(对政事的审察)。现在的情况却是皇帝想要不谛(对政事不审察)。’李云说了这样无礼的话怎么没有被处死?”
王肃回答说:“李云只不过是说话忘了态度应当恭顺;推究他本意,都是想要尽自己的忠心,念念不忘弥补国事的缺失。并且帝王的威势,比雷霆还要厉害;杀死一介匹夫,跟杀死一只蚂蚁没什么两样。宽容并且赦免李云这样的人,可以表明自己能够容纳接受恳切的言论,向天下人显示广大的德泽风度。所以臣下认为处死李云未必是正确的。”
明帝又询问说:“司马迁因为受了宫刑的缘故,内心怀有不满;写作《史记》时非议贬低汉武帝,令人切齿痛恨。”
王肃回答说:“司马迁记叙史事,不乱说好话,也不隐瞒过错。刘向、扬雄都佩服他善于叙事,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说他的《史记》是实事求是的记录。汉武帝听说他在写作《史记》,索取汉景帝和他自己的本纪阅览,看了大怒,把这些文字从木简上删削掉后又扔掉木简。到了今天这两篇本纪,也只有目录,而没有文字。司马迁后来遭遇李陵事件,被汉武帝下令关进蚕室处以宫刑。这样看来,不满是在汉武帝心中,而不在作《史记》的司马迁心中啊。”
正始元年(公元 240),王肃出京任广平郡太守。后因公务需要被征召回京,授官议郎。不久,任侍中。升为太常。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人。王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谈论到时政,王肃严肃地说:“何、邓这类人也就是弘恭、石显之流,还提他们干什么!”曹爽知道了这话,告诫何晏等人说:“大家得小心!公卿们已把诸位比做前朝的恶人了。”王肃因宗庙祭祀上出现过错被免职。
后来他又出任光禄勋。当时有两条一尺长的鱼,出现在武器库房的屋顶上。有关官员认为是吉祥的事。王肃说:“鱼是生活在深渊里的,现在却高高显露在屋顶上,长有的鳞甲的动物丧失了居住的地方。边境上的将领难道将要有弃甲败逃的变故吗?”以后果然出现了东关战役的大败。王肃被调任河南尹。
嘉平六年(公元 254),王肃手持节杖,兼任太常,带领皇帝的礼仪车队,在元城迎接高贵乡公曹髦进京当皇帝。这一年,有白气一直贯通天空。大将军司马师,询问王肃是什么缘故,王肃回答说:“这叫做蚩尤的旗帜。东南方面难道将有动乱吗?您如果能修身以安定百姓,那么天下喜欢安定的人就会归附您,发动变乱的人先就会灭亡了。”
第二年春天,果然发生了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的反叛。司马师对王肃说:“霍光有感于夏侯胜的准确预言,开始重视儒学人士,实在是有原因的啊!请问您现今稳定国家,使君主得到安宁的办法在哪里呢?”王肃说:“当年关羽率领荆州的大军,在汉水边上降服了于禁,随即萌发了向北发展争夺天下的志向;后来孙权发动偷袭俘获了他将领士兵的家属,关羽的部队一下子就瓦解了。现在淮南将领士兵的父母妻儿,都在内地州郡居住;只要急速赶往淮南进行防御,不让叛军前进,那就一定会出现当年关羽那样土崩瓦解的局势了。”司马师听从了他的计策,果然打败了毌丘俭、文钦。后来王肃升为中领军,并兼任散骑常侍;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以前的共有二千二百户。
王肃在甘露元年(公元 256)去世。门生穿起丧服服丧的数以百计。朝廷追赠他为卫将军,谥为景侯。
他的儿子王恽继承爵位。王恽死,没有儿子,爵位的继承断绝。景元四年(公元 263),又封王肃另一个儿子王恂为兰陵侯。咸熙年间,开始设置五等爵位;因为王肃在前朝立有功勋,改封王恂为氶县子爵。
当初,王肃精通东汉大儒贾逵、马融的学问,而不喜好郑玄之说。他采集儒家各个学派的不同说法,为《尚书》、《诗经》、《论语》、《三礼》、《春秋左氏传》作了注解;他又编定父亲王朗所作的《易传》:这些著作都列为官办学校的参考书。他所论述、辩驳有关朝廷典章制度当中的祭祀天地、祭祀皇族祖先、丧服区别等问题的文章,共有一百多篇。
当时乐安国人孙叔然,在郑玄门下学习过,人称他是东州大儒。朝廷征召他担任秘书监,没有上任。王肃编辑《圣证论》来讥刺贬低郑玄,孙叔然进行了反驳和解释。他后来作了《周易》、《春秋》二书的例证,《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等各种经书的注解,又注书十多篇。
另外,魏国初年受到朝廷征召而不愿当官的敦煌郡人周生烈,明帝时担任大司农的弘农郡人董遇等人,也陆续对儒家经传作了注解,在当时广为流传。
评论说:钟繇通达事理,具有行政能力和才干;华歆清廉纯洁,德行素朴;王朗文化修养深厚,知识非常丰富:确实都是一个时期的英才伟人。魏国初建帝业,他们开始登上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高位,真是当时的盛事呀!王肃坦荡正直,见闻广博,堪称能够继承父亲的事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