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评曰: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顾雍依仗素业,而将之智局:故能究极荣位。诸葛瑾、步骘,并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张承、顾邵,虚心长者,好尚人物;周昭之论,称之甚美:故详录焉。谭献纳在公,有忠贞之节;休、承修志,咸庶为善;爱恶相攻,流播南裔:哀哉!

【原文】

评曰: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1〕,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2〕;从容闾巷〔3〕,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顾雍依仗素业〔4〕,而将之智局〔5〕:故能究极荣位。诸葛瑾、步骘,并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6〕;张承、顾邵,虚心长者,好尚人物;周昭之论,称之甚美:故详录焉。谭献纳在公,有忠贞之节;休、承修志,咸庶为善;爱恶相攻〔7〕,流播南裔〔8〕:哀哉!

【注释】

〔1〕见惮:受到畏惧。

〔2〕师保:官名。即太师、太保。天子的辅导老师。

〔3〕闾巷:居民区。这里指家中。

〔4〕素业:素来的业绩。指在受到孙氏政权任用之前,已经从政并做出成绩。

〔5〕将之智局:用智谋度量与之配合。

〔6〕规检:规矩节制。

〔7〕爱恶(wù):偏义复合词。即厌恶。这里指厌恶自己的人。

〔8〕南裔:南方边远地区。指交州。

上一篇:颍川周昭,著书称步骘及严畯等曰:古今贤士大夫所以失名丧身、倾家害国者,其由非也。然要其大归,总其常患,者而已:急论议也,争名势也,重朋党也,务欲速也。急论议则伤人,争名势则败友,重朋党则蔽主,务欲速则失德。此者不除,未有能全者也。当世君子能不然者,亦比有之,岂独古人乎?然论其绝异,未若顾豫章、诸葛使君、步丞相、严卫尉、张奋威之为美也。《论语》言“夫子恂恂然善诱人”,又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豫章有之矣。“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使君体之矣。“恭而安,威而不猛”:丞相履之矣。学不求禄,心无苟得:卫尉、奋威蹈之矣。此君者,虽德实有差,轻重不同;至于趋舍大检,不犯者,俱揆也。昔丁谞出于孤家,吾粲由于牧竖;豫章扬其善,以并陆、全之列:是以人无幽滞而风俗厚焉。使君、丞相、卫尉君,昔以布衣俱相友善,诸论者因各叙其优劣:初,先卫尉,次丞相,而后(有)使君也。其后并事明主,经营世务;出处之才有不同,先后之名须反其初:此世常人所决勤薄也。至于君分好,卒无亏损,岂非古人交哉!又鲁横江昔杖万兵,屯据陆口,当世之美业也;能与不能,孰不愿焉?而横江既亡,卫尉应其选;自以才非将帅,深辞固让,终于不就。后徙列,迁典座;荣不足以自曜,禄不足以自奉。至于君,皆位为上将,穷富极贵。卫尉既无求欲,君又不称荐;各守所志,保其名好。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斯有风矣。又奋威之名,亦君之次也;当方之戍,受上将之任,与使君、丞相不异也。然历国事,论功劳,实有先后,故爵位之荣殊焉。而奋威将处此,决能明其部分;心无失道之欲,事无充诎之求;每升朝堂,循礼而动;辞气謇謇,罔不惟忠。(叔嗣)元逊虽亲贵,言忧其败;蔡文至虽疏贱,谈称其贤。女配太子,受礼若吊。慷慨之趋,惟笃人物;成败得失,皆如所虑。可谓守道见机,好古之士也。若乃经国家,当军旅;于驰骛之际,立霸王之功:此君者未为过人。至其纯粹履道,求不苟得;升降当世,保全名行;邈然绝俗,实有所师。故粗论其事,以示后之君子。周昭者,字恭远。与韦曜、薛莹、华覈并述《吴书》。后为中书郎,坐事下狱。覈表救之,孙休不听,遂伏法云。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