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1〕,领五官掾〔2〕,称曰“仲父〔3〕”。
宓称疾,卧在第舍〔4〕。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厨膳〔5〕,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纂问朴曰:“至于贵州养生之具〔6〕,实绝余州矣〔7〕;不知士人何如余州也?”朴对曰:“乃自先汉以来,其爵位者或不如余州耳〔8〕;至于著作为世师式〔9〕,不负于余州也〔10〕。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11〕;扬雄见《易》作《太玄》,见《论语》作《法言》;司马相如为武帝制封禅之文:于今天下所共闻也。”
纂曰:“仲父何如〔12〕”?宓以簿击颊〔13〕,〔一〕曰:“愿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于小草〔14〕,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15〕:蜀有汶阜之山〔16〕,江出其腹〔17〕;帝以会昌〔18〕,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二〕淮、济四渎〔19〕,江为其首。此其一也。禹生石纽〔20〕,今之汶山郡是也〔21〕。〔三〕昔尧遭洪水,鲧所不治;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以来功莫先者。此其二也。天帝布治房、心〔22〕;决政参、伐〔23〕:参、伐则益州分野〔24〕,三皇乘祗车出谷口〔25〕,今之斜谷是也。〔四〕此便鄙州之阡陌〔26〕;明府以雅意论之〔27〕:何若于天下乎〔28〕?”
于是,纂逡巡无以复答〔29〕。
益州辟宓为从事祭酒〔30〕。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31〕。
【注释】
〔1〕师友祭酒:官名。是长官的老师和顾问。
〔2〕五官掾:官名。郡太守府下属,协助太守督办各分支机构公务。
〔3〕仲父:对老臣的一种特殊尊称,意思把对方当作父亲。齐桓公最先称管仲为仲父。后来吕不韦也被秦王尊为仲父。这里夏纂是摹仿前人。
〔4〕第舍:住宅。
〔5〕将:带领。
〔6〕贵州:指益州。养生之具:日常生活所需的东西。如食品、衣物之类。
〔7〕绝余州:超过其他的州。益州物产丰富,所以这样说。
〔8〕爵位:封爵和官位。
〔9〕师式:效法。
〔10〕不负于:不输于。
〔11〕黄:黄帝。这里指假托黄帝所作的一类著作,如《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等。这一类著作,与《老子》合称“黄老之学”,属于道家学派,曾流行于西汉。
〔12〕何如:(觉得)怎么样。
〔13〕簿:手板。手板是官员手拿的小板,在上面记事,以免向长官报告时遗忘。
〔14〕明府:当时人对郡太守尊称“府君”,明府即明府君的省称。假于小草:比作小草。当时人把一种中药的根茎叫做远志,苗叶叫做小草。远志藏在地下,名称好听;小草外露地面,名称微贱。这里意思是希望对方不要轻视自己说出口的意见。
〔15〕民:当时行政区内百姓对行政长官的自称。本纪:前后始末。
〔16〕汶(mín)阜:山名。即岷山。在今四川北部与甘肃交界处。
〔17〕江:长江。从岷山发源的岷江,其实只是长江的一条大支流。但是当时人误认为岷江就是长江的正源。所以秦宓说长江出于汶阜之腹。
〔18〕会昌:会聚昌盛之气。
〔19〕四渎:古称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为四渎。
〔20〕石纽:山名。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夏禹生于石纽的说法,出自扬雄《蜀王本纪》,见《史记》卷二《夏本纪》索隐。
〔21〕汶山:郡名。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
〔22〕布治:实施行政。房:星宿名。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之一,有星四颗。心:星宿名。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之一,有星三颗。
〔23〕决政:决定政策。参(shēn):星宿名。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七宿之一,有星三颗。伐:星座名。有星三颗。在参宿正南。以上天帝在房、心施政和在参、伐决政,都是古代天文学者的迷信说法。
〔24〕分野:古代相信天人感应,人们根据地上的州国来划分天上的星空,把星空中的二十八宿分别指配给地上的州国,并把对应的星宿称为该州国的分野。这样,人们即可依照星区中的天象,预测地上州国的吉凶祸福。按照《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的说法,益州的分野是二十八宿中的觜、参二宿。
〔25〕三皇:传说中上古的三个君主。有不同的说法,但东汉、三国时人们多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祗车:车名。传说中上古君主所乘的专车。
〔26〕阡陌:田野上的小路。纵者为阡,横者为陌。这里指事情的大概。
〔27〕雅意:高雅的看法。
〔28〕何若于天下:比起天下(其他州)来怎么样。
〔29〕逡巡:退缩的样子。
〔30〕从事祭酒:官名。州政府的办事官员有从事史若干名,其中资历深而名望高者叫做从事祭酒。
〔31〕贷:宽恕。
【裴注】
〔一〕簿,手版也。
〔二〕《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东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
左思《蜀都赋》曰:“远则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天地运期而会昌,景福肸飨而兴作。”
〔三〕《帝王世纪》曰:“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修己。上山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臆圮胸折,而生禹于石纽。”
谯周《蜀本纪》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兒坪’。”见《世帝纪》。
〔四〕《蜀记》曰:“三皇乘祗车,出谷口。”未详宓所由知为斜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