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县民郭政通于从妹,杀其夫程他,郡吏冯谅系狱为证。政与妹皆耐掠隐抵;谅不胜痛,自诬,当反其罪。质至官,察其情色,更详其事,检验具服。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太祖辟为丞相属。

【原文】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1〕。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长者也〔2〕!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于父〔3〕;至于精良综事,过之〔4〕。”〔一〕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5〕。

县民郭政通于从妹〔6〕,杀其夫程他,郡吏冯谅系狱为证。政与妹皆耐掠隐抵〔7〕;谅不胜痛,自诬〔8〕,当反其罪〔9〕。质至官,察其情色,更详其事,检验具服。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

州请为治中〔10〕。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11〕,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12〕,奔北知其不怯〔13〕,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14〕,往者将军称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眦之恨〔15〕,〔二〕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辽感言,复与周平〔16〕。〔三〕太祖辟为丞相属。

【注释】

〔1〕楚国:王国名。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2〕长(zhǎng)者:这里指有道德而性情温和的人。

〔3〕规模:指气度。

〔4〕综事:总合处理事务。

〔5〕顿丘:县名。县治在今河南濮阳市北。

〔6〕通:通奸。

〔7〕耐掠:忍得住拷打。隐抵:隐瞒抵赖。

〔8〕自诬:本来无罪而被迫承认自己有罪。

〔9〕反其罪:反过来承受本应该加给被告的罪名。曹魏法律,诬告人者反受其罪。

〔10〕州:指胡质家乡所在的扬州。

〔11〕刺史:指扬州刺史。温恢:传见本书卷十五。求请质:请求把胡质转让给自己做下属。

〔12〕取多知其不贪:尽管朋友多取利益也知道这不是出于贪婪。意思是朋友之间相知极深,因而能充分信任和理解。

〔13〕奔北:打了败仗逃跑。这里的奔北和上句的取多,都指管仲与鲍叔的事。鲍叔是管仲的好朋友。两人曾合伙做生意,分利润时管仲总是多拿,鲍叔知道他家穷,所以不认为他贪婪;后来管仲从政,曾三战三败而逃跑,鲍叔知道他挂记老母,所以不认为他胆小。见《史记》卷六十二《管仲列传》。

〔14〕伯南:武周的字。

〔15〕睚眦(yá zì):发气时瞪眼睛。比喻小怨。

〔16〕平:和好。

【裴注】

〔一〕按《胡氏谱》:“通达,名敏。以方正征。”

〔二〕睚,五卖反。眦,士卖反。

〔三〕虞预《晋书》曰:“周字伯南,沛国竹邑人。位至光禄大夫。子陔,字元夏。陔及二弟韶、茂,皆总角见称,并有器望;虽乡人、诸父,未能觉其多少。时同郡刘公荣,名知人,尝造周。周谓曰:‘卿有知人之明,欲使三儿见卿;卿为目高下,以效郭、许之听,可乎?’公荣乃自诣陔兄弟,与共言语,观其举动。出语周曰:‘君三子皆国士也。元夏器量最优,有辅佐之风,展力仕宦,可为亚公。叔夏、季夏,不减常伯、纳言也。’陔少出仕宦,历职内外。泰始初,为吏部尚书,迁左仆射。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卒于官。陔以在魏已为大臣,本非佐命之数;怀逊让,不得已而居位;故在官职,无所荷任,夙夜思恭而已。终始全洁,当世以为美谈。韶历二(官)〔宫〕、吏部郎。”

《山涛启事》称“韶清白有诚,终于散骑常侍。茂至侍中、尚书”。颍川荀恺,宣帝外孙,世祖姑子,自负贵戚,要与茂交;茂拒而不答,由是见怒。元康元年,杨骏被诛。恺时为尚书仆射,以茂,骏之姨弟,陷为骏党;遂枉见杀,众咸冤痛之。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