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书载“蛮夷猾夏”〔1〕,诗称“
狁孔炽”〔2〕;久矣,其为中国患也!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孝武虽外事四夷〔3〕,东平两越、朝鲜〔4〕,西讨贰师、大宛〔5〕,开邛、苲、夜郎之道〔6〕;然皆在荒服之外〔7〕,不能为中国轻重〔8〕。而匈奴最逼于诸夏〔9〕,胡骑南侵则三边受敌;是以屡遣卫、霍之将〔10〕,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后遂保塞称藩,世以衰弱。
建安中,呼厨泉南单于入朝,遂留内侍,使右贤王抚其国〔11〕;而匈奴折节〔12〕,过于汉旧。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13〕,亦因汉末之乱,中国多事,不遑外讨〔14〕;故得擅(汉)〔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北边仍受其困〔15〕。
会袁绍兼河北〔16〕,乃抚有三郡乌丸〔17〕,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18〕。其后尚、熙又逃于蹋顿〔19〕。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20〕;恃其阻远;敢受亡命〔21〕,以雄百蛮〔22〕。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遂引乌丸之众服从征讨,而边民得用安息。
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复制御群狄〔23〕,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24〕,皆为鲜卑庭〔25〕。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田豫有马城之围〔26〕,毕轨有陉北之败〔27〕。青龙中,帝乃听王雄,遣剑客刺之〔28〕。然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29〕,(汉)〔漠〕南少事;虽时颇钞盗,不能复相扇动矣。
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其习俗、前事,撰汉记者已录而载之矣。故但举汉末、魏初以来,以备四夷之变云。〔一〕
【注释】
〔1〕猾:扰乱。夏:中原地区。这一句出自《尚书·尧典》。
〔2〕孔:很。炽:强盛。这一句出自《诗经·六月》。
〔3〕孝武:即西汉武帝刘彻。外事四夷:对外进攻四方的少数族。
〔4〕两越:即东越、南越。又作两粤。东越的中心在今福建福州市,元封元年(前110)被平定。南越的中心在今广东广州市,元鼎六年(前111)被平定。事见《汉书》卷九十五《两粤传》。朝鲜:东北方古国名。西汉初,有原燕国人卫满逃亡到东北边塞之外,聚众立国,建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市)。元封三年(前 108),西汉军队灭朝鲜,在故地建地玄菟、乐浪、真番、临屯四郡。事见《汉书》卷九十五《朝鲜传》。
〔5〕贰师:古城名。属大宛(yuān)国。在今吉尔吉斯国西南部马尔哈马特(Mɑpxɑmɑt)。大宛:西域古国名。在今塔吉克国费尔干纳盆地。建都贵山城(今卡散赛)。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曾出兵击败大宛,立新王昧蔡。事见《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大宛传》。
〔6〕邛(qióng):即邛都夷。居住在今四川西昌市一带的少数族。苲(zuó):又作莋,即莋都夷。居住在今四川汉源县一带的少数族。夜郎:西南方古国名。在今贵州西北、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和广西北部,当时是夜郎族人聚居之地。元鼎六年(前 111),西汉武帝在平定南越的同时,出兵进攻西南少数族,在邛都立越嶲郡、莋都立沈黎郡、夜郎立牂牁郡。事见《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传》。
〔7〕荒服:指边远地区。
〔8〕不能为中国轻重:不能对中原地区起什么重大影响。
〔9〕诸夏:中原各地。
〔10〕卫:指卫青(?—前 106)。字仲卿,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以外戚受到西汉武帝的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多次率军进攻匈奴,建立战功,消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严重威胁。传见《史记》卷一百一十一、《汉书》卷五十五。霍:指霍去病。
〔11〕右贤王:指去卑。当时任匈奴右贤王。事见本书卷一《武帝纪》建安二十一年。
〔12〕折节:臣服。
〔13〕稍:逐渐。
〔14〕不遑:来不及。
〔15〕仍:频繁。困:困扰。
〔16〕兼:兼并。
〔17〕三郡:指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西南)、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丰润县东)、辽东属国(治所在今辽宁义县)。属国是东汉在边境设置的特别行政区,长官为都尉,下有属县和领民,与郡平级,实际上是特别的郡。所以辽东属国与辽西、右北平并称为三郡。这由下文及裴注中袁绍封拜三郡事得证。三郡的地域相连,而以辽西为最大。
〔18〕名王:有名的首领。
〔19〕尚:即袁尚(?—公元 207)。袁绍的小儿子。熙:即袁熙(?—公元 207)。袁绍的二儿子。以上二人事见本书卷六《袁绍传》。蹋顿(?—公元 207):辽西郡乌丸族首领名。
〔20〕边长老:边境地区的老年人。冒顿(mǒ dú):匈奴族君主。秦末,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雄据漠北,有骑兵三十余万。东灭东胡,北破丁零,西击月氏(zhī)。又乘胜向南,占领河套地区,侵扰北方边境,曾在平城围困刘邦
七天七夜,对西汉王朝造成长期严重的威胁。事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
〔21〕亡命:从中原跑去的逃亡者。
〔22〕百蛮:泛指当地各少数族部落。
〔23〕大人:少数族首领。狄:北方少数族的泛称。
〔24〕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五原: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辽水:河流名。即今辽河。
〔25〕庭:这里指控制区域。
〔26〕马城之围:事见本书卷二十六《田豫传》和《牵招传》。
〔27〕陉北之败:见本卷后文。
〔28〕刺之:刺杀死轲比能。
〔29〕差:稍微。
【裴注】
〔一〕《魏书》曰:
“乌丸者,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日弋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贱老,其性悍骜;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刻木为信;邑落传行,无文字,而部众莫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将女去;或半岁百日,然后遣媒人,送马牛羊以为聘娶之礼。婿随妻归,见妻家无尊卑,旦起皆拜,而不自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二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父子男女,相对蹲踞,悉髡头以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冠步摇也。父兄死,妻后母(执)〔报〕嫂;若无(执)〔报〕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俗识鸟兽孕乳,时以四节。耕种常用布谷鸣为候,地宜青穄、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而不知作麹蘖。米常仰中国。大人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能刺韦,作文绣,织缕毡o 。有病:知以艾灸;或烧石自熨;烧地卧上;或随痛病处,以刀决脉出血,及祝天地山川之神;无针药。贵兵死,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肥养犬,以采绳婴牵;并取亡者所乘马、衣物、生时服饰,皆烧以送之;特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以死之魂神归泰山也。至葬日,夜聚亲旧员坐,牵犬马历位;或歌哭者,掷肉与之;使二人口颂祝文,使死者魂神径至,历险阻,勿令横鬼遮护;达其赤山,然后杀犬马、衣物烧之。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毕皆烧之。饮食必先祭。其约法:违大人言,死;盗不止,死。其相残杀,令部落自相报;相报不止,诣大人平之;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赎死命,乃止。自杀其父兄,无罪。其亡叛,为大人所捕者,诸邑落不肯受,皆逐使至雍狂地:地无山,有沙漠、流水、草木,多蝮蛇;在丁令之西南,乌孙之东北;以穷困之。
自其先为匈奴所破之后,人众孤弱,为匈奴臣服;常岁输牛马羊,过时不具,辄虏其妻子。至匈奴壹衍鞮单于时,乌丸转强;发掘匈奴单于冢,将以报冒顿所破之耻。壹衍疑单于大怒,发二万骑,以击乌丸。大将军霍光闻之,遣度辽将军范明友,将三万骑出辽东,追击匈奴。比明友兵至,匈奴已引去。乌丸新被匈奴兵,乘其衰弊,遂进击乌丸;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还。后数复犯塞,明友辄征破之。至王莽末,并与匈奴为寇。
光武定天下,遣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从五原关出塞征之;无利,而杀马千余匹。乌丸遂盛,抄击匈奴;匈奴转徙千里,漠南地空。建武二十五年,乌丸大人郝(且)〔旦〕等九(千)〔百〕余人,率众诣阙,封其渠帅为侯王者八十余人;使居塞内,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招来种人,给其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至永平中,渔阳乌丸大人钦志贲,帅种人叛,鲜卑还为寇害;辽东太守祭肜,募杀志贲,遂破其众。至安帝时,渔阳、右北平、雁门乌丸率众王无何等,复与鲜卑、匈奴合,抄略代郡、上谷、涿郡、五原;乃以大司农何熙行车骑将军,左右羽林五营士,发缘边七郡、黎阳营兵,合二万人击之。匈奴降,鲜卑、乌丸各还塞外。是后,乌丸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末廆为都尉。至顺帝时,戎末廆率将王侯咄归、去延等,从乌丸校尉耿晔出塞,击鲜卑有功;还,皆拜为率众王,赐束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