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西晋)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年春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月,军还谯。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

【原文】

十四年春三月〔1〕,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

秋七月,自涡入淮〔2〕,出肥水〔3〕,军合肥。辛未〔4〕,令曰:“自顷以来〔5〕,军数征行,或遇疫气〔6〕。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7〕,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8〕?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9〕。长吏存恤抚循〔10〕,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11〕。

十二月,军还谯。

十五年春〔12〕,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13〕,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14〕?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15〕。岂幸相遇哉〔16〕?上之人(不)求〔取〕之耳〔17〕!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18〕,不可以为滕、薛大夫〔19〕’。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20〕?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21〕?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2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23〕,唯才是举〔24〕。吾得而用之。”

冬,作铜雀台〔25〕。〔一〕

【注释】

〔1〕十四年:建安十四年(公元 209)。

〔2〕涡(gē):河流名。发源于今河南境,至安徽怀远县入淮水。

〔3〕肥水:河流名。即淝水。发源于今安徽合肥市西,至寿县入淮水。

〔4〕辛未: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七月己卯朔,无辛未,此处史文疑有误。

〔5〕自顷以来:近来。

〔6〕疫气:流行性传染病。

〔7〕怨旷:早已成年但未能结婚者,女称怨女,男称旷夫。

〔8〕仁者:有仁爱之心的人。这是曹操自喻。

〔9〕县官:公家。

〔10〕存恤抚循:救济慰问。

〔11〕芍陂(què bēi):陂塘名。在今安徽寿县南。是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后来叫作安丰塘。

〔12〕十五年: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

〔13〕受命:承受天命。意指开国。

〔14〕曷尝:何尝。

〔15〕闾巷:里弄。

〔16〕幸:侥幸,偶然。

〔17〕上之人:居于尊上地位的人。指君主。

〔18〕孟公绰:春秋时鲁国的大夫。这两句是孔子的话,见于《论语·宪问》。赵、魏:都是春秋时晋国执政的卿。后来瓜分晋地成立国家。老:家臣中的长者。晋国的赵、魏二卿都有家臣。优:精力有余。

〔19〕滕、薛:当时的两个小国。大夫:官名。负责处理国政。孔子的原话是说,孟公绰如果做赵、魏二卿家臣之长,位尊事简,足以胜任;如果当了滕、薛二国的大夫,任重事繁,一定应付不了。意思是人才各有所长,不能求全。

〔20〕齐桓:即齐桓公(?—前 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齐国的国君。前 685 至前 643 年在位。在位时任用管仲实施政治改革,国力迅速增强,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事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而管仲(?—前 645)少年时家庭贫穷,与鲍叔牙合伙经商时,经常欺骗对方以多分利润。事见《史记》卷六十二《管仲列传》。

〔21〕得无:是不是。褐:用粗毛布或麻布做的短衣。这是贫贱者的衣着。“被褐怀玉”比喻出身贫贱而才智杰出的人,语出《老子》第七十章。钓于渭滨者:指吕尚。他曾在渭滨钓鱼,被周文王发现才受到重用,后来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传见《史记》卷三十二。

〔22〕盗嫂受金:指陈平(?—前 178)。陈平受到魏无知的引荐,被刘邦任命为监督领兵诸将的都尉。周勃等人对陈平产生嫉妒,说陈平在家时与嫂私通(盗嫂),当都尉之后又收受贿赂(受金)。魏无知为陈平辩护,刘邦因此更信任陈平。后来陈平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任丞相,封曲逆侯。事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汉书》卷四十《陈平传》。

〔23〕二三子:诸位。曹操对有关下属的称呼。明扬仄陋:意指访察和举用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语出《尚书·尧典》。

〔24〕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就将受到举用。言外之意是不管其品行、出身如何。两汉以来,选拔人才一贯是以品德为先。曹操现在公开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是当时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5〕铜雀台:楼台名。其残存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三台村西。台借城墙为基,台身高十丈(约合今 24 米),周围殿屋百余间。台顶置大铜雀,故名。始建于建安十五年(公元 210)冬,完成于十七年(公元 212)春,费时一年有余。此后不久,曹操又在其南筑金虎台,其北筑冰井台,都很雄伟壮丽,合称三台。曹操毕生节俭,他之所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三台,主要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中国古代,建造高台是君主享有的权力,所以秦始皇筑琅邪台,汉武帝筑柏梁台,东汉光武帝筑云台。而同时拥有三座高台,更是皇帝至高无上威权的体现,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是“天子有三台”。积极准备代汉的曹操,为了使邺城变为政治中心,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政治意向,所以在大力营建邺城的同时,又连续修造三台。或以为曹操的目的只是想游览或加强警戒,恐怕未触及要害。详见拙著《曹丕新传》第六章,台北国际文化有限公司,1990年。以建造铜雀台为标志,曹操对自己政治中心邺县的大规模营建,也随之开始。后来西晋左思的《魏都赋》,曾对当时邺县的繁荣景象作了细致的描绘。现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地带,尚有大量邺县的遗迹留存。

【裴注】

〔一〕《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曰: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擒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擒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中草药大全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